割点

题目:求一个连通图的割点,割点的定义是,如果除去此节点和与其相关的边,图不再连通,描述算法。

分析:

1. 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算法是,删除一个点然后判断连通性,如果删除此点,图不再连通,则此点是割点,反之不是割点(图的连通性一般通过深搜来判定,是否能一次搜索完 全部顶点);

2. 通过深搜优先生成树来判定。从任一点出发深度优先遍历得到优先生成树,对于树中任一顶点V而言,其孩子节点为邻接点。由深度优先生成树可得出两类割点的特性:

     (1)若生成树的根有两棵或两棵以上的子树,则此根顶点必为割点。因为图中不存在连接不同子树顶点的边,若删除此节点,则树便成为森林;

     (2)若生成树中某个非叶子顶点V,其某棵子树的根和子树中的其他节点均没有指向V的祖先的回边,则V为割点。因为删去v,则其子树和图的其它部分被分割开来。

仍然利用深搜算法,只不过在这里定义visited[v]表示为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图时访问顶点v的次序号,定义low[v]=Min{visited[v],low[w],visited[k]},其中w是顶点v在深度优先生成树上的孩子节点;k是顶点v在深度优先生成树上由回边联结的祖先节点。

   割点判定条件:如果对于某个顶点v,存在孩子节点w且low[w]>=visited[v],则该顶点v必为关节点。因为当w是v的孩子节点时,low[w]>=visited[v],表明w及其子孙均无指向v的祖先的回边,那么当删除顶点v后,v的孩子节点将于其他节点被分割开来,从来形成新的连通分量。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_VERTEX_NUM 13

//邻接表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string data;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 arcnum;
}ALGraph;

//返回u在图中的位置
int LocateVex(ALGraph G, string u)
{
	for(int i=0; i<G.vexnum; i++)
		if(G.vertices[i].data==u)
			return i;
	return -1;
}

//构造图
void CreateDG(ALGraph &G)
{
	string v1, v2;
	int i, j, k;
	cout<<"请输入顶点数和边数:";
	cin>>G.vexnum>>G.arcnum;

	cout<<"请输入顶点:";
	for(i=0; i<G.vexnum; i++)
	{
		cin>>G.vertices[i].data;
		G.vertices[i].firstarc=NULL;
	}

	cout<<"请输入边:"<<endl;
	for(k=0; k<G.arcnum; k++)
	{
		cin>>v1>>v2;
		i=LocateVex(G, v1);
		j=LocateVex(G, v2);

		//无向图
		ArcNode *arc=new ArcNode;
		arc->adjvex=j;
		arc->nextarc=G.vertices[i].firstarc;
		G.vertices[i].firstarc=arc;

		arc=new ArcNode;
		arc->adjvex=i;
		arc->nextarc=G.vertices[j].firstarc;
		G.vertices[j].firstarc=arc;
	}

}

//求割点
int count ;
int visited[MAX_VERTEX_NUM];
int low[MAX_VERTEX_NUM];

//从第v0个顶点出发深搜,查找并输出关节点(割点)
void DFSArticul(ALGraph G, int v0)
{
	int min, w;
	ArcNode *p;
	visited[v0]=min=++count;//v0是第count个访问的顶点,min的初值为visited[v0],即v0的访问次序

	for(p=G.vertices[v0].firstarc; p ; p=p->nextarc)
	{
		w=p->adjvex;
		if(visited[w]==0)//w未曾访问,是v0的孩子
		{
			DFSArticul(G, w);//从第w个顶点出发深搜,查找并输出关节点(割点),返回前求得low[w]
			if(low[w]<min)//如果v0的孩子节点w的low[]小,说明孩子节点还与其他节点(祖先)相邻
				min=low[w];
			if(low[w]>=visited[v0])//v0的孩子节点w只与v0相连,则v0是关节点(割点)
				cout<<G.vertices[v0].data<<" ";
		}
		else if(visited[w]<min)//w已访问,则w是v0生成树上祖先,它的访问顺序必小于min
			min=visited[w];
	}

	low[v0]=min;//low[v0]取三者最小值
	
}

void FindArticul(ALGraph G)
{
	int i, v;
	ArcNode *p;
	count=1;
	visited[0]=1;//从0号节点开始
	for(i=1; i<G.vexnum; i++)
		visited[i]=0;
	p=G.vertices[0].firstarc;
	v=p->adjvex;
	DFSArticul(G, v);
	if(count<G.vexnum)
	{
		cout<<G.vertices[0].data<<" ";
		while(p->nextarc)
		{
			p=p->nextarc;
			v=p->adjvex;
			if(visited[v]==0)
				DFSArticul(G, v);
		}
	}
}

void main()
{
	ALGraph g;
	CreateDG(g);

	cout<<"割点如下: "<<endl;
	FindArticul(g);
	cout<<endl;
}



这篇博客讲解的更为详细:http://blog.csdn.net/xinghongduo/article/details/6202646

黑书上给出了关于求点割集的算法,但是比较模糊,我查阅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理解了求点割集的过程,写出如下求点割集的代码,并写了一些简单的证明.

 

割点集的定义:如果在连通图G中去掉某一点后图不连通,那么这个点即为G的割点,所有割点的集合即为点割集。

 

求点割集的方法:利用tarjan算法的思想,用数组dfn[v]存储DFS遍历到点v的时间,数组low[v]存储点v能追溯到最早的祖先节点。

如果对于点v来说有如下结论:

 

 

1.如果点v是DFS序列的根节点,则如果v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则v是一个割点。

2.如果v不是DFS序列根节点,并且点v的任意后继u能追溯到最早的祖先节点low[u]>=dfn[v],则v是一个割点。

 

 

证明1:

  

       假设DFS遍历的第一个节点v不是割点,那么则有low[v]=dfn[v]=1,继续对v的孩子节点u遍历,必然有low[u]>=dfn[v],按照第二条性质,则v是割点,但我们已经假设v不是割点。这是由于v是DFS遍历的起始节点,在遍历序列中v没有祖先节点,v的所有后继节点能追溯到最早的祖先节点最多也就是v了,不可能比v再早了,因此必须把DFS遍历的第一个节点v单独考虑,那么怎么判断v是不是割点呢?

      例如上图,设v是DFS序列访问的第一个节点,对v的孩子节点u和u的所有孩子节点进行DFS遍历并标记为已经访问后,如果v的另一个孩子节点k没有被标记为已经访问,那么u和k之间一定不存在边,也就是说u和k之间的连通必然需要点v,因此如果v是DFS遍历的第一个节点,对v是否为割点的判断方法是:看v是不是有多个孩子,如果有则v是割点。

证明2:

      如果v不是DFS遍历的第一个节点,那么对于v的所有后继节点来说,如果v不是割点(也就是如果删掉点v,剩下的图还是连通图),那么v的后继节点必然能追溯到DFS遍历序列中v的祖先节点,也就是v的后继节点中存在到达DFS序列中v的祖先的路径,因此当DFS回溯到v节点时对于v的所有后继节点u来说,都有low[u]<dfn[v]。

      如果v是一个割点,对所有v的后继节点u进行DFS后,必然有low[u]>=dfn[v],这是因为,当遍历v并将其锁定后,到达v的祖先节点的路径已经被封死,v的后继节点必然不可能访问到v的祖先节点,因此,必然有low[u]>=dfn[v]。

 

 

有了上面的分析,下面写出求无向图点割集的代码: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L
{
	int v;	L *next;
};

class HEAD
{
public:
	int id;	L *next;
	HEAD(){	id=0;	next=NULL;}
};


HEAD head[1000];  int dfn[1000],low[1000],t;     bool lock[1000],C[1000];


void find(int father,int v)
{
    int count=0;			/*统计v的孩子数*/
	dfn[v]=low[v]=++t;     /*将访问时间赋给dfn[v]和low[v]*/
	lock[v]=false;      /*标记v点已经访问过,不能再被访问*/
	for(L *p=head[v].next;p!=NULL;p=p->next)
	{
		if(lock[p->v])  /*如果v的直接后继节点没有访问过,则对其遍历*/
		{
			find(v,p->v);  /*对v的直接后继遍历*/
			count++;        /* 孩子数+1 */
			if(low[v]>low[p->v])  /*如果v的孩子能追溯到更早的祖先,则v也能追溯到*/
				low[v]=low[p->v];
		}
		else if(p->v!=father&&low[p->v]<low[v])  /*如果v的直接孩子节点已经被访问过*/
			low[v]=low[p->v];

		if(!father&&count>1)		/*如果当前节点是DFS遍历到的第一个节点,则判断其是否有多个孩子*/
			C[v]=true;
		else if(father&&dfn[v]<=low[p->v])   /*否则判断其后继能否追溯到v的祖先*/
			C[v]=true;
	}
}


int main()
{
	int n,i,a,b;
	cin>>n;
	
	while(cin>>a>>b&&a&&b)		/*建立邻接表,输入无向图边每条a b,以0 0结束*/
	{
		L *p=new L;
		p->next=head[b].next;
		head[b].next=p;
		p->v=a;
		p=new L;
		p->next=head[a].next;
		head[a].next=p;
		p->v=b;
		head[b].id++;
		head[a].id++;
	}
	memset(lock,true,sizeof(lock));
	memset(dfn,0,sizeof(int)*1000);
	memset(C,0,sizeof(C));  /*C数组用来标记那些点是割点,刚开始全部置为false*/
	t=0;   /*访问时间*/
	find(0,1);/*开始对1号点DFS,第一个遍历的前驱节点设为0*/
	for(i=1;i<=n;i++)		/*输入割点*/
		if(C[i])
			cout<<i<<' ';
		cout<<endl;
		
}





  • 3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