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学习(二十三):IO模型

1、IO模型

在UNIX/Linux下主要有4种I/O 模型:
阻塞I/O:
最常用、最简单、效率最低
非阻塞I/O:
可防止进程阻塞在I/O操作上,需要轮询
I/O 多路复用:
允许同时对多个I/O进行控制
信号驱动I/O:
一种异步通信模型

2、阻塞IO

阻塞I/O 模式是最普遍使用的I/O 模式,大部分程序使用的都是阻塞模式的I/O 。
缺省情况下,套接字建立后所处于的模式就是阻塞I/O 模式。
前面学习的很多读写函数在调用过程中会发生阻塞。
读操作中的read、recv、recvfrom
写操作中的write、send
其他操作:accept、connect

3、非阻塞IO

当我们将一个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模式,我们相当于告诉了系统内核:“当我请求的I/O 操作不能够马上完成,你想让我的进程进行休眠等待的时候,不要这么做,请马上返回一个错误给我。”
当一个应用程序使用了非阻塞模式的套接字,它需要使用一个循环来不停地测试是否一个文件描述符有数据可读(称做polling)。应用程序不停的polling 内核来检查是否I/O操作已经就绪。这将是一个极浪费CPU 资源的操作。
这种模式使用中不普遍。
使用fcntl函数实现非阻塞io
头文件:#include <unistd.h>
    #include <fcntl.h>
函数原型:int fcntl(int fd, int cmd, ... /* arg */ );
功能:      操作一个文件描述符
参数:
fd:文件描述符
cmd:命令
F_GETFL 获取文件状态标志位
F_SETFL 设置文件状态标志位
O_NONBLOCK 非阻塞
arg:可变参,如果cmd后面括号里面为long,则需要,如果位void则不需要
返回值:
成功:
F_GETFL 获取到的文件状态标志位
F_SETFL 0
失败:-1

注意:对寄存器或者位的操作,一般执行读、改、写三步

第一步:读取标志位
int flags;
if((flags = fcntl(0, F_GETFL)) < 0)
{
perror("fail to fcntl");
exit(1);
}

第二步:修改标志位
flags = flags | O_NONBLOCK;

第三步:将新的标志位写回去
if(fcntl(0, F_SETFL, flags) < 0)
{
perror("fail to fcntl");
exit(1);
}

4、IO复用

应用程序中同时处理多路输入输出流,若采用阻塞模式,将得不到预期的目的;若采用非阻塞模式,对多个输入进行轮询,但又太浪费CPU时间;若设置多个进程,分别处理一条数据通路,将新产生进程间的同步与通信问题,使程序变得更加复杂;比较好的方法是使用I/O多路复用。
其基本思想是:
先构造一张有关描述符的表,然后调用一个函数。当这些文件描述符中的一个或多个已准备好进行I/O时函数才返回。函数返回时告诉进程那个描述符已就绪,可以进行I/O操作。
IO复用一般使用select函数。
头文件:  #include <sys/select.h>
#include <sys/time.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unistd.h>
函数原型: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功能:同步一个io操作,允许一个程序操作多个文件描述符,阻塞等待文件描述符准备就绪,如果有一个或者多个文           件描述符准备就绪,则函数立即返回并执行相应的io操作。
参数:
         1、nfds:最大的文件描述符加1
 2、readfds:读文件描述符集合
 3、writefds:写文件描述符集合
 4、exceptfds:其他或者异常的文件描述符集合
 5、timeout:超时
 6、NULL 阻塞
返回值:
成功:准备就绪的文件描述符的个数
失败:-1
注意:select函数返回后,相应的文件描述符集合当中只剩下了准备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其余的文件描述符都被清除了,所以再次使用时要把要监测的文件描述符再次添加。
select函数一般和以下几个函数配合使用
void FD_ZERO(fd_set *set);
清空一个集合set

void FD_SET(int fd, fd_set *set);
将文件描述符fd添加到集合set里面

void FD_CLR(int fd, fd_set *set);
将文件描述符fd从集合set里面移除

int  FD_ISSET(int fd, fd_set *set);
判断文件描述符fd是否在集合里面
使用select函数步骤:
1、使用FD_ZERO清空文件描述符集合
2、使用FD_SET添加文件描述符到文件描述符集合当中
3、使用select函数阻塞
4、监测到文件描述符集合当中某一个文件描述符集合准备就绪,使用FD_ISSET确定是哪一个文件描述符
5、跳回2重新开始。
select函数例程:服务器阻塞从终端读取数据和等待客户端connect
服务器:
#include <stdio.h>  //printf
#include <arpa/inet.h>  //inet_addr htons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socket bind listen accept connect
#include <netinet/in.h>  //sockaddr_in
#include <stdlib.h>  //exit
#include <unistd.h>  //close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ys/select.h>
#include <sys/time.h>

#define N 128
#define errlog(errmsg) do{\
							perror(errmsg);\
							printf("%s --> %s --> %d\n", __FILE__, __func__, __LINE__);\
							exit(1);\
						 }while(0)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argv[])
{
	int sockfd, acceptfd;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clientaddr;
	socklen_t addrlen = sizeof(serveraddr);
	char buf[N] = {};

	if(argc < 3)
	{
		printf("您输入的参数太少了: %s <ip> <port>\n", argv[0]);
		exit(1);
	}

	//第一步:创建套接字
	if((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0)
	{
		errlog("fail to socket");
	}

	//第二步:填充服务器网络信息结构体
	//inet_addr:将点分十进制ip地址转化为网络字节序的整型数据
	//htons:将主机字节序转化为网络字节序
	//atoi:将数字型字符串转化为整型数据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

	//第三步:将套接字域网络信息结构体绑定
	if(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 0)
	{
		errlog("fail to bind");
	}

	//第四步: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
	if(listen(sockfd, 5) < 0)
	{
		errlog("fail to listen");
	}

	//使用select函数实现io多路复用
	//注意:select函数返回后,会移除除当前文件描述符以外其他所有的
	fd_set readfds;
	int maxfd;

	//第一步:清空集合
	FD_ZERO(&readfds);

	maxfd = sockfd;

	while(1)
	{
		//第二步:将需要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集合里面
		FD_SET(0, &readfds);
		FD_SET(sockfd, &readfds);

		//第三步:调用函数阻塞等待文件描述符准备就绪
		if(select(maxfd + 1, &readfds, NULL, NULL, NULL) < 0)
		{
			errlog("fail to select");
		}

		//由于返回之后集合里面只剩下一个文件描述符,所以判断是哪一个,执行相应的操作
		if(FD_ISSET(0, &readfds))
		{
			fgets(buf, N, stdin);
			buf[strlen(buf) - 1] = '\0';

			printf("buf = %s\n", buf);
		}

		if(FD_ISSET(sockfd, &readfds))
		{
			//第五步:阻塞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if((acceptfd = accept(sock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addr, &addrlen)) < 0)
			{
				errlog("fail to accept");
			}

			//打印客户端的ip地址、端口号
			printf("%s --- %d\n", inet_ntoa(clientaddr.sin_addr), ntohs(clientaddr.sin_port));
		}
	}
	close(acceptfd);
	close(sockfd);

	return 0;
}
服务器中有两个阻塞函数fgets和accept,利用select对两个文件描述符同时监测。

客户端:
#include <stdio.h>  //printf
#include <arpa/inet.h>  //inet_addr htons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socket bind listen accept connect
#include <netinet/in.h>  //sockaddr_in
#include <stdlib.h>  //exit
#include <unistd.h>  //close
#include <string.h>

#define N 128
#define errlog(errmsg) do{\
							perror(errmsg);\
							printf("%s --> %s --> %d\n", __FILE__, __func__, __LINE__);\
							exit(1);\
						 }while(0)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argv[])
{
	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socklen_t addrlen = sizeof(serveraddr);

	if(argc < 3)
	{
		printf("您输入的参数太少了: %s <ip> <port>\n", argv[0]);
		exit(1);
	}

	//第一步:创建套接字
	if((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0)
	{
		errlog("fail to socket");
	}

	//第二步:填充服务器网络信息结构体
	//inet_addr:将点分十进制ip地址转化为网络字节序的整型数据
	//htons:将主机字节序转化为网络字节序
	//atoi:将数字型字符串转化为整型数据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

	//第三步:发送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if(connect(sock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addr, addrlen) < 0)
	{
		errlog("fail to connect");
	}

	close(sockfd);
	
	return 0;
}
执行结果
客户端仅是连接一下服务器

服务器等来两个阻塞,但先执行谁没有先后顺序,谁先来就先执行谁。下面这个是客户端先连接了服务器,然后终端再输入数据。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