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综合管廊工程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担负着城市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重要功能。作为“十三五”国家战略百大工程以及“十四五”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沿阵地,综合管廊建设在我国已进入规模化发展和创新阶段,这条“城市生命线”安全、稳定运行,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全国25个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已经建设了6000余公里,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由于管廊凝露严重等原因,导致综合管廊现场传感器失效,触发风机频繁起停,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监测不准确,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可靠性变差等问题。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出现火灾误报、漏报、错报等情况。现有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无法可靠地反映现场真实情况。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并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划定为7大数字经济的重点产业。
物联网(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等各种装置与技术,采集需要监控、连接和互动的信息,通过约定的协议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方面,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的对象主要是风机、水泵等,以阈值控制为主,控制逻辑简单,用物联网方案只要做个配置即可,不需要编程就能满足控制要求,大大降低了对运维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工况环境不好,而综合管廊作为地下空间的“生命线”出现误报、错报的现象很高,物联网具有的边缘计算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减轻了统一管理平台的压力。即使统一管理平台宕机、通讯网络瘫痪的情况下,依靠现场的物联网边缘计算系统也能正常运行;地下空间的安全隐患是不确定的,若需要增加监测点,只需配个边缘接入设备就能接入系统,非常灵活。因此将具有窄带、低延时及低功耗等特征的物联网技术在综合管廊中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管廊的智慧化功能,并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1项目背景
九星综合管廊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九星地区,包括星北路综合管廊、智联路综合管廊及监控中心,全长约2465m,布局为“厂”字形,其中:星北路综合管廊位于星北路南侧人行道及绿化带下,西起智联路、东至虹莘路,为综合舱和电力舱双舱,长约715m;智联路综合管廊位于智联路西侧人行道下,南起平延路,北至星北路,为综合舱单舱,长约1730m;监控中心位于东兰路、智联路路口北侧地块地下一层空间,通过联络通道与综合管廊进行衔接,九星综合管廊布局图如图1所示。
图1九星综合管廊布局图
2设计方案
2.1传统方案
传统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由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可编程控制器、远程I/O模块及环境监测相关检测仪表等组成。传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构架如图2所示;传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布置图如图3所示
。
图2传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