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小说提纲?
怎么写小说提纲?
〒_〒我知道不该有拖延症之类的……
但我在写的时候常常混乱。
小说提纲是否即为一个故事主线?
求一个小说提纲参考学习。
感激不尽。
何为小说提纲题主自己百度。我作为一个写过几十篇短篇和一篇长篇的小写手来回答下如何写提纲。
首先,脑中一定要想清楚整个故事,尤其是几个转折点,千万不能构思的时候就只想几个片段,然后宽慰自己没事我先把想到的写下来,千万不要,你是写小说不是随笔散文,这样往往写个几万字就卡文写不下去。
把整个故事想好了就可以动笔写提纲了。每个写手方法不同,我来讲下我习惯的写法。先把所有你能想到的主角配角写出来,分别描述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身份的来龙去脉。然后每次动笔前都看一遍以免写岔。人物性格是小说好不好看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一定要迷人有重点,这个也最容易写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要写清楚,不能懒,因为真的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忘了之前的设定。
把人物写好就可以来写剧情。小说一般有规定的字数,所以写之前要在脑中大致分好章节,分成若干个部分,先把每个部分的重点写出来,就像电视剧分集介绍一样,写好后大致的脉络也就清楚了。大纲也算完成了一大半,但这时候也不能动笔开写,先把你写的大纲反复看几遍,确定这是最好的安排,出场顺序剧情发展全部是你最满意的,因为一旦动笔后改动剧情的成本就太大了。满意了还不能动笔,这时候一般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短时间内反复看自己写的东西所以突然分辨不出故事到底好不好看了,这时候你有编辑就去给编辑瞧瞧,没有就给朋友看看,如果你实在不想让别人看,就把稿子扔那几天,脑子中也不要想这个故事,做些别的事,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这样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判断也会准确的多。
最后呢就是提纲的细节部分,这个可以想到一些就加一些,一些小的情节闪光点往往都靠灵感,突然就来了,所以写字的人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一定要立刻记下,这个也容易忘(好吧,我忘这忘那的一定是我记性太差)
其实能讲的也不是很多,我也是菜鸟T^T 最后要再强调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写作这种事一定要慢慢来,我知道写手们刚想到一点小故事就算只有一点小苗头整个人也会超级超级激动,恨不得晚上不睡觉就动笔写。nonono,不想废文的话就一定要冷静啊,说多了都是泪T^T 掩面滚去写文~
1.何为小说提纲?
小说提纲,就如同你旅游时做的攻略图,一共多少天,去哪些景点,哪个重点玩,哪个走马观花,景点之间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一行多少人,旅行主题以孩子为主还是老人为主,谁负责照顾团队整个行程,谁负责后勤,谁负责经济(额...团控、辅助和打野......)
2.拖延症
想拖延,就是不想做,就是做的时候不舒服~~本质不是拖延症,而是这件事让你难受,没有动力了。
如果写的时候常常混乱,很明显,地图没做好对吧,把自己写蒙了。
3.小说的提纲是不是故事主线?
是,但不仅仅是故事主线,或者说故事主线包括很多个元素。
故事由什么组成呢?俗称的小说三要素吧,人物、情节、环境。那提纲需要写的就不止是故事主线。比如,你需要交代故事背景;在故事发生之前,它的前提事件是什么;主人公的人格特质怎么来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主人公的动机、愿望、目标是什么等等。有了这些前提,你要写的主要的故事才能合情合理的展开。
关于小说提纲写作,凯蒂.维兰德的《小说的骨架》这本书应该对你很有帮助。刚刚看完,受益匪浅。刚写的书评中有些内容也对你的问题有帮助,贴过来一些供参考,希望有所帮助。如下。
凯蒂·维兰德(K.M.Weiland),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曾获独立出版社图书奖(IPPY)和国家独立优秀奖(NIEA)。著有历史题材小说《守望黎明》(Behold the Dawn)、奇幻小说《梦境者》(Dreamlander),美国亚马逊畅销书《小说的轮廓》和《小说的结构》。
这本关于小说提纲写作的书籍,在凯蒂的笔下,用小说般生动、形象的描述,悬疑小说般的逻辑性,把一本写作类工具书写出了小说的节奏感和“悬疑感”。从破除对提纲的误解,写提纲的好处,提纲的形式,到具体的人物、冲突、场景、主题、背景、视角、结构等方面细致讲解,同时以大量的小说或提纲片段为例证,让读者找到“秒懂“的舒适感。在每个章节结束,有一篇凯蒂的访谈。凯蒂以同样的五个问题,访谈了十位作家,关于小说提纲,作家们有各自的想法与技巧,答案的多样性也佐证了凯蒂在开篇多次强调的观点——“唯一值得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式,坚持下去”。
这里选三个方面看看提纲的写作方法。
一. 场景
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链接而成,在提纲写作初期,是思维发散期,重要的是不要限制思维,大胆写下想到一切场景,也就是“场景清单”,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
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所有你想到的、已知的场景,不需要格式、逻辑,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是对场景的概述阶段,之后,再对自己写的信息排列整理,“1、2、3…”的形式依次列出,这个步骤是补充灵感创意的阶段,如果关于场景,有任何好的想法,灵光一现,马上逐条记下来,不要在此阶段进行场景的连接,这是后面的工作。
在逐条列出场景之后,可以进行一次检查,标出问题,某部分逻辑不通或需要完善的,标记出来(下划线等),凯蒂的方法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代表“有问题的”、“需要完善的”、“有新想法”等意思进行标记,这些是做笔记的方法,可以参考《超实用笔记法》等书籍。
现在,初步的场景出来了,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连点成画”的游戏一样,这些场景就是“点”,接下来需要“线”,把这些场景串联起来,这些线就是“情节”。
凯蒂连线过程包括“自由写作”、“相信直觉”和“提问”,她反复强调的,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尽情的写”,头脑风暴,写得越快越好,“切忌停下来评论自己”。在凯蒂看来,这一阶段是个探险的过程,你会看到什么风景、遇到什么人、去到怎样的世界?你的人物如何跟随你自由的脚步逐步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你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大反派,一起打怪升级,这些都是未知。因为未知,所以激动不已,所以有趣。
戴上你们的遮阳镜,开始探险吧。在场景串联成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整个小说创作过程都是这样,思路中断很常见,怎么办?
凯蒂使用的是“提问”的方法, “句号会堵死灵感,它意味着之前的一句话自给自足,无需作家进一步探索”,问号却像一扇任意门,带我们通往想去的地方。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将句号改为问号。极其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能激发惊人的创造力。
二. 核心元素
我们常说的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凯蒂在书中提到的小说的核心元素列举比较详细,包括动机、愿望、目标、冲突和主题。凯蒂说:“越早将他们融入到作品之中,你之后的创作就会越顺利。不要马不停蹄的一直埋头写,要学会时常从创作的旋涡中跳出来,对小说要素进行评估。”这里简单说下冲突与主题。
在中国戏剧的理论中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明确的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之后形成了“冲突说”这一解释戏剧本质的观念。作为与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冲突”同样举足轻重,也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小说。
要写出能够吸引作者读下去的作品,就要让你的小说情节能够黏住读者,如果“人物在书页上漫无目的地游走,人物之间缺乏交流;他们做遭遇的阻碍,除了自身枯燥的世界观以外,罕有他物”,那文字就只是作者自己的呓语。
“冲突”,就是运用各种手段给我们的主人公制造麻烦,每当愿望要达成,就要让他希望落空。手段很多种,大反派、迷你反派(人物冲突),让主人公不得不做他最不擅长的事情(意料之外的情境),让他的生活支离破碎再火上浇油(惊险刺激的情节)。
但不能仅仅有外在冲突,也就是人物对冲突的行为反应,要让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同时存在。内在冲突就是人物因事件所产生的心理波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描述一个场景的时候,可以同时用外在冲突推进情节、用内在冲突推进人物成长,
在凯蒂对作家丽萨.格蕾丝(Lisa Grace)的访谈记录中,丽萨对推动主人公成长的情节设置很值得借鉴。为了保证她的主人公在小说结尾一定要有所成长,她会在情节设置上设计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次要情节,就是阻止主人公实现目标的障碍,有了提前构想好的次要情节,会帮助她创造完成次要情节的人物,让他们去推动情节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冲突的合理性。
冲突的源动力是挫折,也就是说,要在人物和他的目标中间,设置障碍,让他不断的跌倒,再爬起来。但人物不会无休止的爬起来,他必须有足够内在的动力才能承受住作者一次次的打击,动力来源于动机。这就涉及到动机的设定。
动机可以有很多种,但小说人物的动机,一定不能普普通通,不光人物的行为要有趣,他背后支撑他的动机也必须有趣。通过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对比,可以巧妙的设定人物性格,比如,动机与行为相符,我们塑造的是一个直率的人物,如果动机与行为不符,我们可能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可见,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推进,设置冲突的时候要兼顾人物性格塑造、情节推进的节奏,一味狂轰滥炸式的制造冲突,不给人物和读者喘息时间也是不行的,要张弛有度。通过冲突,让人物往什么方向成长,也直接关乎小说的核心,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小说的主题”。
三. 主题
多数作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刻意雕琢主题,所写出的会是拙劣的伊索寓言。小说是不是一定要有主题?不见得。但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主题,也就是说,你要通过这个小说表达什么思想、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或者简单的对什么问题有什么态度。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好玩,但同时也希望作品言之有物,有所得,有所启迪,对小说的要求,更是希望能与自己有情感共鸣,撞击心灵。娱乐与获取知识并不矛盾。要兼顾二者,需要作者有坦诚、真挚,敢于打开自己的内心给读者看,敢于分享自己最真实的世界观。
如果作者害怕读者从他的作品中窥探到他自己的内心,害怕通过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看到他自己的影子的话,那么他塑造人物形象时必会层层包裹,说着“不偏不倚的对白”。坦诚、真挚,但也不是说要把作者本人的经历、思想赤裸裸的和盘托出,解决的办法是,塑造立体、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融入情节,制造问题。
正如凯蒂所说:“你的小说都是对世界的馈赠,你要让它变得值得分享。列出你所在意的主题、议题及信条,它们应是你愿意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
现在,假设你已经可以敞开心扉,贡献自己心底真实的声音了,那么,要怎样找到主题、体现主题呢?主题可不是生拉硬拽的。
这里又可以看出提纲的重要性了。“清晰的人物轨迹是塑造深刻主题的关键”,主题可以不留痕迹地从人物的行动中体现出来,开篇到结尾,人物的成长就是体现主题的最重要方式。很多作家的主题不是在写作开始阶段就有,而是笔下的人物一点点告诉自己的,这并非不可,但如果作者有好好的写提纲,那么他会在写作开始阶段,就对人物的动机、目标、挫折、成长轨迹有整体的把握,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瞪大眼睛寻找、更早的发现主题?
通过提纲尽早发现主题,关于这点,凯蒂列举了一些作者可以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主人公的内在冲突是什么?”
“随着小说的发展,主人公的哪些观念发生了变化?它们是如何改变的,为什么?”
“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主人公如何证明自己前后不同的观念与态度?”
这些问题都涵盖人物的行为轨迹,要通过行为来表达主题,而非言语,含蓄的表达,避免把主题硬塞给读者。有个技巧,叫做“象征手法”,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很好的强化主题。比如,春天象征生命力、希望,一部言情小说可以让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微风吹拂的杨柳岸邂逅,而“分手总在阴雨天”。季节可以作为象征,一个重复出现的物体、一个反复的习惯性动作、一句让人物时不时提起的口头禅,都可以作为象征来辅助强化主题。凯蒂在书中列举了几个生动例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品味一下。
可以看出,主题应该是小说的组成部分,与情节不可分割,而不是情节的提炼、总结、升华,否则会使主题变为“说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才是高境界。
《小说的骨架》这本书我个人读后是受益匪浅的。对于从学生时代就有小说创作情结的我来说,整本书、每个章节都非常有价值。希望这本我喜欢的书同样能帮助你写出你心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