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本来就是那种风格,要奇幻有奇幻,要多线叙事有多线叙事,只是看有没有作家能够驾驭得了那么多故事线罢了。
【征服者】秦始皇和【龙之父】刘邦一生就充满了许多寓意故事,《拾遗记》记载一段秦始皇见神人的故事流传甚广,被许多人解读为秦始皇见到飞碟和巨大外星人。《冰与火之歌》的故事中处处与众神相关,而秦始皇铸十二金人,似乎正是一种崇拜信仰。
赵政和刘邦都有真龙之血,赵政号称祖龙,寓意着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刘邦出生之时天有异象,外号可称为雷鸣降生的龙之父。
秦始皇死前发生几件怪事,一件是荧惑守心,继而有流星坠落,陨石上还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第二件是秦始皇丢入河中祭奠河神的玉璧,忽然有人送回,还预言了祖龙之死。
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
其实项羽是具有古代帝王舜之神力的继承者,他的使命可能是再度封印被放逐的四凶,四凶可跟异鬼一样作为边境威胁的一种缘故蛮荒势力,刘邦和项羽是阻止这股势力蔓延的关键。
秦始皇命术士【神武天皇】徐福前往三岛求药,还曾令弩兵射杀海中大鲲。按照时人思维的理解,这蓬莱、瀛洲、方丈三岛是确实的存在,海中的大鱼也是大海怪。
相传秦始皇还曾杀死传说中的神兽夔,虽然我还没找到史料原文,不知是否地摊文乱编。若按照奇幻设定,故事中的秦始皇应该养有几只真龙,胡亥上位后将那些龙全部给秦始皇殉葬了。
刘邦在山间遇到的白蛇也是巨大的奇异生物,经过一阵剥夺才斩杀了巨蛇。
【筑城者】蒙恬最后被赐死,他自认无罪,如果有罪,就是因为修长城损伤了地脉。他修长城的时候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殊的魔法?但是这种魔法对使用者有副作用。
秦汉之际有一位传奇的女相士许负,相传她从始皇帝起到汉景帝时都在活动,是一个贯穿故事线的NPC人物,通过这角色的指引可带动出很多奇幻剧情。
马丁能把故事写的真实与奇幻交加,就是因为他能代入古代人的思维,默认那些奇异事件多是真实。
孔子排斥怪力乱神的东西,这是学院派对魔法的抵制。其实孔子自己就跟麒麟有很大渊源,麒麟在中国历史上有象征祥瑞和人杰的意义,可是因为人类过度猎杀,这种生物以及绝迹了。直到有一天刘邦跟夏侯婴一群伙伴们在郊外发现了幼麒。
再说多线叙事的问题,《冰与火之歌》拥有多重故事线,选择的人物即是为了塑造角色,同时也是通过角色描述家族兴衰。多个角色分开,支撑起全局的剧情,这方面对作者的要求就更高了,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修养,不过分偏袒某些角色,虽然丹妮莉丝经常开挂。
秦始皇、刘邦、项羽、吕雉是最为重要的主线角色。
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鲁元公主是少年人物的视角角色。
刘肥身为大哥,却不享有继承权,后来他在诸侯中国土最大,对皇权最具有威胁,他究竟要如何破局?刘肥的几个儿子在后来政变中可担当着重要角色。
最为仁慈的【托曼】刘盈与刘肥感情很好,但卷入刘邦、吕雉的分歧当中,一直左右为难,一个性格最不适合做帝王的人,却被推向了帝位。
刘如意是性格和外貌最像刘邦的孩子,刘邦一心想要扶持他为皇帝,后来只得到赵王之位。刘盈为了保护弟弟,天天跟刘如意在一起活动,直到有一天刘如意睡懒觉,刘盈先出门去玩,回来发现弟弟已被毒死。
刘恒,最没存在感的代王,性格低调谨慎,可是他出生之时有一只盘龙环绕,寓意着真龙少年终为帝。
鲁元公主,与刘盈跟着刘邦逃命时,多次被亲爹推下车,差点被嫁到野蛮的匈奴人去和亲。嫁给了张敖为妻,其女张嫣嫁给了鲁元的弟弟刘盈........
十国视角人物
汉国线:刘邦、吕雉、韩信、陈平、樊哙、陆贾
刘邦、吕雉没必要占有最主要的戏份,应该多把故事线留给身边的人物以推动剧情。韩信从项羽阵营转入刘邦阵营,再为刘邦开拓北方战场,可以带出很大的剧情线。
陈平从魏国、楚国转入汉国,他作为下臣拥有不一样的视角,在后期歼灭诸吕中仍占有重要的戏份。
作为刘邦主线的侧面人物,通常都会选择樊哙来担当这个视角。樊哙与吕媭的关系增添了剧情的复杂性,况且樊哙人设很好喜。
陆贾作为儒生,又体现出与樊哙、陈平等人不同的价值观,他还需要出使南越,把剧情代入另一个地方。
韩国线:张良、韩王信
张良视角可以跟赵政视角互相辅佐,从两个方向看待秦末的剧情。一心复兴韩国的张良,又是如何在与刘邦相交之中,转变为坚决支持帝制,张良在主线剧情中处于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
韩王信最初与张良为同僚,两人想必关系不错,随着剧情推进,韩王信成为了韩王,张良却没按照约定成为韩相,两人对是否复兴韩国的剧情可作为韩国线的主题。作为白登之围的罪魁祸首,韩王信在匈奴人那里卑躬屈膝,才发现自己的气节还不如在汉朝之时。
刘邦最后还给予了韩王信归汉的机会,而他却选择与汉军交战而死,人生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再挽回的余地。
燕国线:臧荼、卢绾、卫满
臧荼身为燕将,在巨鹿之战中追随项羽大破秦军,从此露脸。后来项羽分封臧荼为燕王,臧荼与旧主韩广发生冲突,不久后臧荼反杀韩广,兼并燕国故地。臧荼是一个伏笔很深的人物,他的孙女是汉武帝刘彻的外婆。太尉田鼢也是有臧荼的血统。
卢绾接替臧荼成为视角人物,在处理陈豨叛变之事中,交杂冒顿、刘邦各自猜疑,形成复杂的三国攀谈局势。卢绾与刘邦有着深厚的感情,两人的矛盾原本能够和解,却没想到卢绾前往长安途中刘邦驾崩。
卢绾的燕国被汉军击败以后,其臣下卫满率领残部逃往朝鲜,当时燕、齐流亡朝鲜的旧民很多,卫满把这些人召集起来,征服了朝鲜,开辟了新天地。而继承殷商风俗的箕子朝鲜拥有很多与中原不同的宗教信仰,可对奇幻剧情增添多样色彩。
赵国线:陈余、张耳、李左车、张敖、张嫣
陈余年少,父事张耳,又是割颈之交,两人追随陈胜起义到反目成仇,是一条鲜明的主线。张耳夺陈余兵权是一场类似鸿门宴的好戏,继而陈余与田荣、彭越组成联盟反击项羽,陈余同时击败了张耳,结果却又韩信、张耳背水一战,一场场故事充满了反转。
项羽分封赵歇、张耳是一种分裂赵国的手段,而陈余拥立赵歇复任赵王,是对赵国的复兴,可是最后赵国又送葬在了陈余手中。韩信请报张耳为赵王,随着刘邦征讨异姓诸侯,继承赵王之位的张敖也退下了王位。
张敖、张嫣的视角则能够跟吕雉、刘盈交错。陈余、张耳的故事线跟刘邦、项羽、韩信、章邯交合,刘邦和陈余年少之时都奉张耳为长者这一点就有许多背后的故事。
李左车从辅佐陈余到辅佐韩信再到辅佐刘盈,拥有极为客观的定位,不一定需要作为视角人物,不过背后有很多故事可挖,特别是李牧被冤杀一事,让李左车对赵国究竟是一种什么感情?
齐国线:田儋、田荣、田横
田氏三杰一个接着一个扑街,这家在当时最有个性。陈胜起义时,田儋并不响应,而是出兵击败陈胜的部将周文,项羽称霸之时,田荣就是不服项羽,兼并了项羽分封的三齐,引发项羽攻齐,刘邦西出一大堆剧情。田荣兵败而死,田横又趁项羽回攻刘邦之际,拥护田荣之子田广复兴齐国。最后齐国被韩信所灭,田横逃入海岛,虽再返回中原,却不肯成为汉臣自刎而死。
以人物视角而言,用田荣、田横视角来描述他们如何对抗项羽、韩信好像很带感。
田氏三杰虽然没有争夺天下的本事,却有不屈人之下的志气,这种玉碎的斗志也是一种美谈。
楚国线:陈胜、项羽、虞姬、钟离昧、英布、吴芮
由于陈胜一角死的太快,没有任何剧集以他为第一主角进行描述,陈胜起义带出周文、周市、武臣、吕臣一堆人物,其影响力顿时点燃全国。周市带出田儋、陈平、薄姬故事线,周文带出章邯东出,武臣带出张耳、陈余、臧荼,吕臣带出项梁、英布。
项羽和虞姬两人视角互相推进,以项羽屠杀秦军、火烧秦宫、烹杀韩生事件为例,最好就别直接使用项羽的视角,而是通过虞姬、钟离昧、英布等身边角色视角,对同一件事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通过大量配角对项羽的看法,组成一个人物的复杂性,这一点乔治啊啊马丁用的相当娴熟。
吴芮作为吴国王室后裔,拥有安治一方的使命感,这个势力很像高庭势力,并不站在主线中,经济实力相当的高,同时又是多个势力的拉拢对象。妻子还是著名的才女毛苹,相对北方权力的游戏,吴芮这条线很完美。
吴芮和张良有深入的交织,可以通过二人描述出对分封制转型为帝制趋势的看法。吴芮和赵陀之间的政治斗争具有很大自由发挥空间,最初分封之时,南越几个郡都封给了吴芮。而楚怀王、英布的死跟吴芮也有关系,并非不占重戏的人物。
魏国线:薄姬、彭越
陈平初期就能支撑魏国视角,他效力于魏咎,与信陵君之子魏无知时好友。魏咎自焚后,由薄姬为视角,主导魏豹的剧情,同时安插真龙之子刘恒的伏笔。彭越初期扮演兄弟会角色,率领一群兄弟到处游击,后期才成为魏国主线人物。造化弄人的是彭越谋反一案,本来已被判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中途却被抓回去杀掉,彭越之死充满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魏咎为保全百姓性命自焚而死,具有战国末期贵族的正面精神。魏豹反复无常,他的死也充满了反转。杀死魏豹的周苛,却也没守住城池,被项羽所烹杀。在这一战中韩王信曾投靠项羽,继而又投奔回刘邦,似乎也埋下了刘邦要整治韩王信的伏笔。
秦国线:赵政、子婴、章邯
初期剧情主要可由赵政、刘邦、项羽、张良一群人组成不同的视角,赵政很快就会病逝。子婴在胡亥登基后,可处于一个客观的位置观望秦宫剧情,看着赵高和李斯的斗争,直到后来有一段反杀赵高的剧情,用子婴的视角来结束秦朝的终结。
章邯一方面可以侧面观望秦朝末期剧情,另一方面仍能够用三秦王视角延续一些秦国的剧情。即便是刘邦平定关中之时,章邯还仍然坚守在废丘顽抗。他不肯投降刘邦的原因,究竟是忠诚于项羽,还是保留最后的尊严,也是意味深长的事情。
刘邦定三秦为汉,示意着秦真正被接替取代。
越国线:赵陀、媚珠、无诸
数十万秦军究竟为何不北上增援?任嚣和赵陀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当年秦军入南越之地,曾要求朝廷发派女子去跟士兵结婚,但三万女子供不应求,最后秦军终于抛弃了中原人的骄傲,跟本地蛮夷女子结婚,促使文化融合,赵陀建国的基础就在于此。
而没有任嚣、赵陀促进本地文化交流,今日之广东、广西未必是中国一部分。唐国强说过他有好几部电视剧拍完后,现在都还没能播出。其中有一部就是唐国强、王刚、李立群、吕良伟联合出演的《南越王》。
在越南人的通史中有一个故事,赵陀命太子赵仲始娶安阳王的女儿媚珠为妻。原由是赵陀的征服过程中,遇到了安阳王抵抗,安阳王家族时代有一种灵弩神器,多次击败了赵陀。赵仲始的使命是入赘安阳王,窃取灵弩。媚珠虽发现赵仲始离开,还是放走了他。
结果就是赵陀顺理成章的击败了安阳王。安阳王带着媚珠逃到滨海,得海中金龟相助逃入海中。此前金龟暗示媚珠就是背叛的贼人,安阳王就当场把媚珠斩杀。媚珠的血流入海中,化为了明珠。赵仲始痛哭不已,将媚珠的尸体归葬螺城,其尸体化为玉石。后来因思念媚珠,投井而死。这种具有传说的奇幻情节,只要在稍微改编一下,就又能成为一场好戏。
无诸是越国王室后裔,率众北上助刘邦争夺天下,早期依附吴芮,后来被封为闽越王。到算不上有必要的视觉人物。
匈奴线:稽粥、韩颓当
韩颓当是韩王信的儿子,追随韩王信投降匈奴,后来又率部归汉,成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得力战将。在匈奴与汉交战之际,幼年的韩颓当担当着视角角色。其孙子韩嫣和汉武帝刘彻有许多不可告人的故事。
稽粥就是老上单于,最著名的事迹是击败了月氏,将月氏王的头颅当作酒杯。而月氏被匈奴击败后逃到中亚,反而发展成为贵霜帝国。用稽粥做视角而不用冒顿,是考虑到年轻的角色更适合旁观剧情推进。如果能把冒顿征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国的故事写出来,则又是一场大戏。
因为匈奴相关的史料很少,这方面可以做很大的发挥。例如西域各城邦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描述的更高一些,还可以暗示匈奴跟罗马帝国有军事或商业交流。
基本上作者能掌握什么情节用什么人物视角来描述,并且能把多线剧情交接在一起推进,同时又能驾驭得住多线剧情发展,其实也就差不多啦。有一点就是能够理解各阶层人物的想法,不要偏爱谁就一味美化,讨厌谁就不写了,没有点理性客观,会使得有些故事线很强,有些故事线很弱。
如何将楚汉战争历史改写成《冰与火之歌》风格?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4-29 12:07:18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