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为计算机内部数据的表示方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研制出真空二极管。1906年,美国科学家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为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46年2月,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ENIAC)。

自ENAIC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来,计算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依据计算机性能和当时软硬件技术(主要根据所使用的电子器件),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22334e0f30664d4187e97637c2c9e054.jpeg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名称:ENIAC

时间:1946年2月

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主要部件:电子管(18800个)

占地面积:170平方米

重量:30多吨

耗电:140千瓦

计算速度:5000次/秒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

主要特征:采用电子管组成逻辑电路,用延迟线或磁鼓做主存储器。

①中央处理机:CPU

②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

③内存储器:几KB

④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用途:科学计算。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造价高、故障率也高(平均稳定运行时间只有几小时)

代表机型:IBM650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

主要特征:采用晶体管作基本逻辑电路,用磁芯做内存储器。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有了外存储器(磁鼓、磁带)。

①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

②内存储器:几十KB

③计算机语言:ALGOL、FORTRAN、COBOL等。

用途: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及工业过程控制。

特点(与第一代相比):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功能强、故障率小。

代表机型:IBM7090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主要特征:采用集成电路作基本逻辑电路,在几毫米的芯 片上可集中成百上千个电子逻辑电路。

①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到每秒几百万次。

②计算机语言:BASIC等。

③操作系统:形成普及。

④其它:外部设备种类逐渐增多、开始与通信线路相结合。

用途: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

特点(与第二代相比):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可靠性高。

代表机型:IBM360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计算机

主要特征:由于LSI和VLSI计算机中使用,计算 机体积更小,内存储器广泛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容量更大,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几千万次、亿次、千亿次。软件更趋完善,计算机网络形成并发展。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