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美国国防部开发 OSI参考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提出----协议组(协议模型)

应用层:接收用户数据,人机交互的接口 表示层:将编码转换为二进制(加密、解密)---统一格式 会话层:针对传输的每一种数据建立一条连接(防止不同数据之间相互干扰) 控制层面:上三层 数据层面:下四层 传输层:区分流量、定义数据传输方式;TCP、UDP 网络层:通过IP地址进行逻辑寻址 数据链路层:通过MAC地址进行物理寻址 LLC----逻辑链路控制层 MAC----介质访问控制层 物理层:定义协议物理特性(电压、电气、接口规范);传输比特流 报文的封装和解封装
1.封装
在网络中传输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封装,也就是加入网络参考模型中各层对应的头部信息,这些头部信息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帮助中间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输到一个正确的目的地,它不是为了给接收方看的。
2.解封装
当数据到接收方那边时,他不关心这个数据是如何发送过来的,对接收方来说数据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对数据进行解封装,将封装的一些头部都去掉,与封装过程相反。

封装原则:
①每一层在上一层数据前添加协议报头
②添加完协议报头的整体,就是该层的协议包
③每一层的协议包对于下一层来说就是上层数据(每一层的上层数据就是上层的协议包)
解封装原则:
①必须从底层往高层解封装
②解封装时,只有协议报头合理,才可以解封装。
③解封装一旦停止,数据就会被丢弃
④解封装由接收者触发,数据必须经过解封装才可以被接受
PDU
一种特定的 CAN 数据帧格式。
协议数据单元,是指在分层网络结构,例如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中,在传输系统的每一层都将建立协议数据单元(PDU)。
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 上三层----数据 传输层----数据段 网络层----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 物理层----比特流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的协议包(PDU)是什么 :
应用层 APDU(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
表示层 PPDU(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
会话层 SPDU(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
传输层 segment(报文段)
网络层 packet (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 frame(数据帧)
物理层 bit (比特)
TCP/IP---互联网使用

物理层 规定了一些物理特性(数据传输速率、传输模式、电气电压) 代表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介质 1.同轴电缆----淘汰 10BASE5----粗同轴电缆----500m 10BASE2----细同轴电缆----185m 速率极低 2.双绞线

分为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 类型:1、2、3、4、5、超5、6、超6、7、8 3.光纤

4.双工模式
全双工:指可以同时(瞬时)进行信号的双向传输(A→B且B→A)。指A→B的同时B→A,是瞬时同步的。通讯双方都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半双工:指一个时间内只有一个方向的信号传输(A→B或B→A)。通信双方都能发送和接收数据,但是不能同时进行 同一条物理线路上的设备双工模式必须相同。
在通信产品中,对讲机就是半双工的典型例子;电话是全双工的应用。 5.线序 568A 是做网线时遵循的一种行业标准。它规定了双绞线内的8个不同颜色的细线从左到右插入水晶头的顺序。
568A线序:白绿 | 绿 | 白橙 | 蓝 | 白蓝 | 橙 | 白棕 | 棕
568B线序:白橙 | 橙 | 白绿 | 蓝 | 白蓝 | 绿 | 白棕 | 棕
一、平行线。平行线有两种:
1、两边都用标准568A做水晶头,
2、两边都用标准568B做水晶头,
二、交叉线。一头做成标准568A,一头做成标准568B。
【568B用法】
一、直通线用于连接不同类设备; 电脑---交换机, 交换机----路由器。
二、交叉线用于连接相同类设备; 电脑----电脑 , 交换机----交换机。
三、电脑----路由器连接用交叉线,很少见。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物理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
1、IP数据模块传输和读取IP数据报;
2、为ARP模块传输ARP请求和读取ARP协议;
3、为RARP传输RARP请求和接收RARP应答。
1.代表设备---网桥、交换机 2.链路类型 局域网---以太网(MAC地址) 广域网 3.MAC地址----物理地址----二层地址 前24位:表示厂商ID 后24位:表示产品ID 4.数据帧 以太网-2格式、IEEE 802.3格式。

5.帧发送方式 单播、广播(目的MAC=FFFF:FFFF:FFFF)、组播 网络层
网络层是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第二层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功能为“传送”,即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 1.IP地址----逻辑寻址---全网唯一 2.IP地址的有类分址-----根据IP地址前八位二进制的数字特征分类 A:0XXX XXXX-----0.0.0.0-127.255.255.255----掩码为8。 B:10XX XXXX-----128.0.0.0-191.255.255.255---掩码为16。 C:110X XXXX-----192.0.0.0-223.255.255.255----掩码24。 D:1110 XXXX-----224.0.0.0-239.255.255.255 E:1111 XXXX------240.0.0.0-255.255.255.255
A\B\C三类--->单播地址----可以做源地址,也可以做目的地址 D----->组播地址----只能当做目的地址使用 E----->保留地址(科研地址)
3.特殊地址---不能手工配置在电脑上 0.0.0.0-----网络地址(代表所有地址,或代表没有地址) 255.255.255.255----受限广播地址 192.168.1.0/24----主机位全0------代表该广播域------网段 192.168.1.255/24---主机位全1-----定向广播地址 127.X.X.X----本地测试地址 169.254.0.0/16-----本地链路地址 4.私有地址-----可重复 A类:10.0.0.0-10.255.255.255----一个地址段 B类:172.16.0.0-172.31.255.255-----十六个地址段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256个地址段 5.公有地址 除了上述私有地址和特殊地址外的所有单播地址。 A\B\C三类--->单播地址----可以做源地址,也可以做目的地址 D----->组播地址----只能当做目的地址使用 E----->保留地址(科研地址) IP报文头部

1.IP分片-----MTU(最大传输单元)---以太网中MTU=1500字节 标识位----给每一个分片的数据报文分配一个序列号,从小到大,一次加一,用于让接收方重 组数据 标志位---3bit 第一位----无意义,用0填充 第二位----DF位----若该位置为1,则代表未分片;若为0,则代表分片。 第三位----M位-----表示该报文是否是最后一片。若为1,则代表后续还有报文。 片偏移----计算数据报文在源数据报文中的相对位置,单位为8字节。 传输层 端口号---标识进程----16位二进制 0-65535 1-1023---著名端口(静态端口) 1024-65535---动态端口----某些协议自动随机生成的 常见端口号 telnet-----23 ftp-----20/21 http----80 https----443 DNS----53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性协议

可靠性 1.确认机制:传输确认,每收到一个数据段,均需要进行一次确认 2.重传机制:当一个数据段中的某个报文丢失,会提醒要求重新传输该丢失报文 3.排序机制:传输一个数据段,被分为多个报文,从不同路径传输,最终到达目的地的顺序会被打 乱,需要重新排列组合恢复原始报文内容 4.流控机制(滑动窗口机制):调节窗口大小来对流量进行控制 窗口大小:指无需等待确认就可以连续发送的最大数据量 TCP分段 TCP协议封装的数据不允许在IP层面进行分片操作。 MSS(最大传输段)= MTU-IP头部-TCP头部 PMTU---路径MTU发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