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命名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下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的。这套命名机制始于20世纪初,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识别和记忆台风,从而提高警觉性和应对能力。以下是台风命名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背景信息:
台风命名规则
-
命名来源:2000年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台风)采用由台风委员会成员提交的地名进行命名。每个成员提交一组名字供台风使用,这些名字反映了文化、地理和社会特征。
-
命名列表:目前使用的台风命名列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美国关岛和印尼)。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形成一个循环列表。
-
命名顺序:台风的名字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列表顺序轮流使用。当一个热带气旋发展成为台风时,就会根据列表中的下一个名字来命名。
-
替换名字: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害或伤亡,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提出将该台风的名字从列表中移除,并选择一个新的名字来代替。
示例
例如,2024年影响无锡的“贝碧嘉”这个名字就是来自澳门。每个台风的名字都是按照预定的列表来使用的,而且一旦某个名字由于某种原因不再使用,将会有一个新的名字加入到列表中。
中国的贡献
中国提交了一些名字用于台风命名,如“海马”、“杜鹃”、“梅花”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通过这种方式,台风命名不仅有助于识别和跟踪,而且也成为了展示各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每一年,台风委员会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命名列表进行更新,以确保名单的准确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