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时,如何平衡“坚持思考”和“看答案”是一个关键的学习策略问题。以下是更具体的建议,帮助你高效突破瓶颈:
1. 先尝试「有限度」的坚持(10-15分钟)
-
换个角度提问:
不要停留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问“问题究竟卡在哪里?”
例如:-
是否理解题意有偏差?
-
是否遗漏了某个关键条件?
-
是否被某个特定步骤(如边界条件、状态转移)卡住?
-
-
暴力法试探:
先尝试最朴素的暴力解法(哪怕时间复杂度过高),再观察哪里可以优化。
例如:遍历所有可能性 → 寻找重复计算 → 尝试记忆化/剪枝。
2. 主动寻求「最小提示」
-
不要直接看答案,而是分阶段获取提示:
1️⃣ 看题目分类标签(如“动态规划”“图论”)→ 缩小思考方向;
2️⃣ 看讨论区的关键词(如“滑动窗口”“前缀和”)→ 联想相关算法;
3️⃣ 看解析的前两行思路(仅确认大方向是否正确)。 -
用提示重启思考:
例如:发现题目属于“二分答案”类型后,重新思考如何定义“可行解”和“检查函数”。
3. 看解析的正确姿势
-
对比你的思路:
记录下你原先的想法(哪怕不完整),与解析对比,找出思维断层点。
例如:你想到了DFS但超时,而解析用BFS+剪枝——为什么BFS更适合? -
解剖关键步骤:
重点关注解析中“你没想到的突破点”(如逆向思维、数学公式转换)。 -
闭卷复现答案:
理解后关闭解析,尝试独立写出代码,确保不是“虚假明白”。
4. 事后深度复盘
-
建立「解题模式」:
将问题归类(如“区间问题”“拓扑排序”),记录这类问题的常见破题技巧。
例如:区间问题常考虑排序端点、差分数组、贪心选择。 -
设计「思维检查清单」:
下次遇到难题时,按顺序自问:
✅ 是否所有输入输出案例都明确?
✅ 是否尝试过画图/举例模拟过程?
✅ 是否有隐藏的数学规律(如奇偶性、周期性)?
✅ 能否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模型(如背包问题、最短路径)?
何时该坚持?何时该看答案?
-
继续坚持:
-
你已发现部分规律,且有优化思路;
-
题目类型对你长期进步至关重要(如面试高频题)。
-
-
果断看答案:
-
完全无头绪且提示后仍无进展;
-
题目依赖你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如不熟悉的算法模板)。
-
关键原则
-
30分钟是合理阈值:超过这个时间容易陷入低效循环,但需确保这30分钟是高质量思考(写草稿、举例子、分步骤验证)。
-
不要惩罚自己看答案:看答案本身不是失败,无脑复制答案才是问题。
-
用「增量突破」代替「完美解决」:哪怕只弄懂一个关键步骤,也比原地踏步更有价值。
最终建议:
先花5分钟整理当前思路并尝试暴力解法 → 若仍卡壳,快速查看题目分类或关键词提示 → 根据提示再思考10分钟 → 若依然无法推进,则学习解析,但必须闭卷复现并总结模式。
坚持和求助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通过每一次“卡住”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这才是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