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解读总结头部内容
1.版本 (Version):标明了IP协议的版本号,有ipv4和IPv6两种类型。
2.头长度( Internet Header Length,lHL):指IP包头部长度,占4位。
3.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ToS):用于标志IP包期望获得的服务等级,常用于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中,有所分级,等级越高则优先为其进行服务。
4.总长度(Total Length):整个IP包的长度,包括数据部分。
5.标识符(Identification):唯一地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个IP包。当数据包被分片成多个小数据包的时候也能找到自己是属于哪一个大包里面的,方便后续接收整合。
6.标志(flags):只有0和1两种显示,有三种功能可以保留分过片的内容暂不处理,也可标志该分片是否被禁止分片发送,0不禁止1禁止,还可标志是否为最后一个分片的数据包,有助于转发后的分片数据包进行整合。
7.分片偏移(fragment offset):可以描述分片在其数据包中的位置,是该数据包分片后的第几个分片包。
8.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设置了数据包可以经过的路由器数目。一旦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值就会减1,当该字段值为0时,数据包将被丢弃。(保证了数据包在环形路线上不至于无限循环下去)
7.协议(Protocol):标识数据包内传送的数据所属的上层协议,IP用协议号区分上层协议。TCP协议的协议号为6,UDP协议的协议号为17,还有ICMP,保证拆去封装后数据包该交给哪一个模块去处理。
8.头校验和(Head Checksum):IP头部的校验序列,用于检查包头的完整性,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算出头部长度保证数据包完整没有被篡改过。
9.源地址(Source Address)和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分别标识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IP地址。
10.可填充项(options):可以在这增加头部内容也可以不加。
11.填充(padding):数据包的总长度必须是四字节的倍数,当数据包的长度不为四字节的倍数是需要进行填充内容,让其成为四字节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