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历史上的丛江,米业兴旺、漕舟云集,粮食存储自古有之。明朝起,丛江就是长江下游一带主要的粮食集散地之一,具有独特的粮食文化。
20世纪50年代,占地面积136亩的今州粮仓在此落成。丛江古称今州,今州粮仓由此得名。粮仓傍运河、临良田,粮食及与粮食有关的营生就成为这里长久以来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就承担着粮食储存的重任。今州粮仓作为丛江粮食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保留了诸多历史记忆。曾经在粮仓工作过的老王指着老照片回忆道:“粮食问题关系着生存问题,粮食的保管至关重要。当时能在粮仓工作,是非常光荣的。我们那个时候技术落后,交粮、搬运、收发货全凭体力。夏天浑身汗,冬天满身霜,叉袋扁担加栲栳,肩挑背负走高跳,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20世纪末,粮仓的储粮功能逐渐弱化,衰落的步伐不断加速。后来,粮仓被分给100多个小业主,一个大粮仓里混杂着五金、仓储、广告等好几种业态,经营混乱驳杂。再后来,这些小业态也萧条了。
今州粮仓虽废弃多年,所幸,那些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万担仓”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着很大的改造空间。
“当初进来时,这里满眼凄凉与荒疏。”今州粮仓园区负责人老金描述起当时的情景,“空落落的院子里,杂草从水泥地面缝隙钻出。建筑内部,各种箱子、架子、隔板东倚西躺,还有东拖西拉的绳索、电线,以及瓜皮帽样的白炽灯、低低下垂的吊扇等,显得凌乱不堪。”如何通过改造让破败的老粮仓“苏醒”,成为园区改造项目组面临的难题。
大家最初想在粮仓屋顶上搭建可以漫步的云廊。听起来很浪漫,但是设计师不建议这样做。“粮仓才是整个项目的主题和背景,应该保留原来那些朴素的东西。”项目组最后决定不加云廊,而是突出老粮仓屋顶上的青瓦、红瓦,这样,从空中往下看,也颇有味道。
“老粮仓的基本架构没有改变,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老金说。当年粮仓的墙面依旧沧桑斑驳,墙上的白灰剥脱后透出亮眼的红,也无须填补。粮仓内部也一样,桁条依旧是那根桁条,立柱也依旧瘦削颀长,照明的灯罩还是瓜皮帽的模样,只是灯泡已换成环保低耗的产品。
如今,百年粮仓修旧如旧,外部依旧沧桑感十足,内部却蝶变重生,呈现出一幅现代模样。
步入改造后的今州粮仓园区,映入眼帘的一大片空地是以前的晒谷场,旷远疏阔,视野很好。现在,这里矗立着一个造型独特的雕塑——巨型铁质号角,蕴含着表达诉求、为不同群体发声的意义,传达出多元、沟通的理念。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一首歌曲让人们仿佛看到翻涌的金黄在麦田间姿态万千。而今州粮仓就将这“金色麦田”搬了进来。曾经,无数的稻穗在这里成为米粒,无数的麦子在这里被磨成面粉。为了更好地展现粮食文化底蕴,今州粮仓特意打造“云间麦田”展厅,让人们得以通过唯美的场景感悟粮食文化。整个展厅都是一簇簇金黄的麦穗,游客低头就能闻到麦香。扎实的草垛错落地藏在麦田里,游客抬头就能看见展厅里特意布置的棉花云,沉浸式感受浓浓的丰收气息。
如今,虽然粮仓的功能与从前不同了,但是粮食文化作为精神食粮将一直保留。昔日农民用来交粮的“吸粮房”,摇身一变成了临河的品茶空间,可供游人伴着清雅音乐闻香品茗;今州粮仓现存数十座完好的旧式粮仓,经过更新改建,有的做了画室,有的变身剧场或展馆,沉浸式演出、画展、爱粮节粮主题日等活动在这里陆续举办;高24米、直径5.5米的标志性景观——筒仓,现在披上了巨幅涂鸦《稻田守望者》——宇航员行走在稻田中,手持水稻,仰望星空,表现了丛江大米航天育种的主题。
在这里,人们除了能触摸到老粮仓的文化历史,还能翻开更多的丛江历史。“丛江自宋代以来便有市集,诞生时间早、规模大。”老金介绍说,“园区特意策划了文创市集,汇聚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创、非遗资源,搭建起了更多优秀的市场化平台。”
人文之风从巷弄中飘散而出,被凝固的旧时光在青砖红瓦间开始续写时代故事。今州粮仓好比一个精美的花园,不仅吸引了名人艺术家纷纷入驻,也吸引了更多的游人前来品茗看展,这里已经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精神粮仓”。
作答要求
今州粮仓计划在园区入口处设立宣传展板。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为展板拟写一篇文稿,宣传介绍粮仓的“前世今生”。(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条理清晰,语言生动;(3)不超过400字。
解析
限定范围:材料3
形式:宣传文稿,则在写作时要注意相应的格式,比如标题,结尾的号召总结升华句。
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条例清晰,介绍粮仓的前世今生,则至少是要分为前世和今生来介绍。语言生动,则是要注意是宣传文稿,在摘抄材料时要注意修改替换其中带有命令色彩等强硬的语句。
找答案
今州粮仓的“前世今生”
丛江古称今州,其米业兴旺、漕舟云集,粮食存储自古有之。
粮仓前世,是丛江粮食文化的“见证者”。20世纪50年代,占地面积136亩的今州粮仓建成。曾经的粮仓保留了诸多历史记忆,依靠叉袋扁担加栲栳,肩挑背负走高跳,担起了粮食储存重任。
粮仓今生,与新中国同龄的“万担仓”完好保留,改造变身市民游客喜爱的“精神粮仓”。粮仓修旧如旧,外部沧桑,内部蝶变重生。园区巨型铁质号角,蕴含着为不同群体发声的诉求;“云间麦田”展厅,让人们通过唯美麦浪感悟粮食文化;昔日“吸粮房”变身临河品茶空间;旧式粮仓改为画室、展馆、剧场,最高大的筒仓,披上了巨幅涂鸦《麦田守望者》;园区文创市集,为文创非遗搭建起市场化平台,今州粮仓变身精美花园,吸引艺术家入驻、游人品茗看展,旧时光在粮仓中不断续写时代新故事。
虽然粮仓的功能与从前不同了,但是粮食文化作为精神食粮将一直保留。
答案出处
在原文中,已经很好的将粮仓的前世今生做了对比,我们要做的就是分门别类的将他们摘出,并按照变化将其罗列,最重要的是注意文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