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题解析

库、模块

Python数据分析方向的第三方库是:numpy pandas

PythonWeb开发方向的第三方库是:(Django

       A. requests    B.scipy    C.pandas D. Django

Python安装扩展库常用的是____pip___工具。

使用pip工具查看当前已安装的Python扩展库的完整命令是_____pip list________。

只有Python扩展库才需要导入以后才能使用其中的对象,Python标准库不需要导入即可使用其中的所有对象和方法。(

解析:对于Python标准库中的对象和方法,大部分需要在使用之前进行导入才能访问和使用。

Python标准库是Python默认安装的一组模块和包,它们提供了广泛的功能,例如文件操作、网络通信、字符串处理、日期时间处理、数学运算等。要使用标准库中的对象和方法,通常需要在代码中使用import语句将相应的模块导入到当前的命名空间中。

例如,如果你要使用标准库中的math模块中的数学函数,你需要在代码中添加以下导入语句:

import math

# 调用math模块中的函数

result = math.sqrt(25)

尽管可以使用import语句一次导入任意多个标准库或扩展库,但是仍建议每次只导入一个标准库或扩展库。(对)

解析import library1, library2, library3

这样可以在一行中导入多个库,而不需要分开多行导入。

然而,虽然技术上允许同时导入多个库,但在实际编程中,还是建议按需导入库。这是因为:

  1. 可读性:明确指定每个库的导入,可以使代码更易读和维护。明确导入每个库也可以减少对命名空间的污染,避免不必要的名称冲突。
  2. 依赖管理:按需导入可以更好地管理代码的依赖关系。只导入所需的库,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依赖并简化项目的依赖关系图。
  3. 导入冲突:有时两个库可能使用相同的名称,如果同时导入它们,可能会导致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按需导入和明确指定使用哪个库可以避免冲突。

综上所述,尽管Python允许一次导入多个库,但在实际编程中,建议按需导入,以提高代码可读性、更好地管理依赖关系,并避免潜在的导入冲突。

以下属于Python脚本程序转变为可执行程序的第三方库的是:(A

       A . pyinstaller  B .PyPDF2   C .pillow D . openpyxl

解析:正确的选项是 A. pyinstaller

PyInstaller是一个用于将Python脚本程序转变为可执行程序的第三方库。它可以将Python代码打包成为独立的可执行文件,使得用户能够在没有安装Python解释器的情况下运行Python程序。

Python网络爬虫方向的第三方库是: scrapy

导入模块要使用关键字______import___‘

内置函数

查看变量的类型。(type

查看变量内存地址:id()

列表ls=[7,1,2],表达式sum(ls)的值为_____(7+1+2=10)__________。

解析:Sum函数的意思是相加

查看列表、元组、字典、集合、字符串以及range对象中元素个数

答案:用len()

基础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

Python语言中,以下表达式输出结果为11的选项是:(A

       A print(eval("1"+"1")).  B .print(1+1)  C.print(eval("1+1"))      D . print("1+1")

解析:a的意思是字符串相加,b是两个数字相加,c是一个字符串,d和c一样

已知x=2,那么执行语句x*=4之后,x的值为_____8___________。

解析:执行语句 x *= 4 相当于将变量 x 的值乘以4并再次赋值给 x。所以,如果已知 x = 2,执行 x *= 4 之后,x 的值将变为 8

已知x=19,执行语句x=int(x/2)后x的值是:9      。

解析:执行语句 x = int(x/2) 将变量 x 的值除以2,并将结果转换为整数赋值给 x。所以,如果已知 x = 19,执行 x = int(x/2) 之后,x 的值将变为 9

赋值语句x,y,z=2,1,1会在x、y、z中分别赋什么值?(2,1,1)

执行下列语句后显示的结果是什么?(报错(TypeError: can only concatenate str (not "int") to str)原因:字符串无法与整数相加)

       a=‘hi’

b=2

print(a+b)

在Python3.5中运算符+可以实现列表、元组的合并和集合的并集运算。(错)

解析:对于列表和元组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集合来说是错误的,集合要用union() 方法或 “|” 运算符

以下对数值运算操作符描述错误的选项是:(C)

       A .Python提供了9个基本的数值运算操作符。

       B .Python数值运算操作符也叫做内置操作符。

       C. Python数值运算操作符需要引用第三方库math.

       D. Python二元数学操作符都有与之对应的增强赋值操作符。

解析:选项 C 描述错误。

C. Python数值运算操作符需要引用第三方库math
这是错误的描述。Python 的数值运算操作符不需要引用第三方库math,它们是Python语言的内置操作符。对于基本的数值运算,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Python提供了内置的运算符,无需额外导入任何库。

选项 AB D 则是正确的描述。

A. Python提供了9个基本的数值运算操作符。
这是正确的描述。Python 提供了9个基本的数值运算操作符,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取余(%)、整除(//)、幂运算(**)、正号(+)和负号(-)。

B. Python数值运算操作符也叫做内置操作符。
这是正确的描述。数值运算操作符是 Python 内置的操作符,用于执行数字之间的各种数学运算。

D. Python二元数学操作符都有与之对应的增强赋值操作符。
这是正确的描述。Python 的二元数学操作符,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都有对应的增强赋值操作符,用于在原变量上执行运算符操作并将结果赋值给同一个变量。例如,x += 2 可以将 x 的值增加 2,并将结果赋值给 x 自身

Python中对变量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B)

       A .Python不需要显式声明变量类型,在第一次变量赋值时由值决定变量的类型。

       B .变量通过变量名访问。

       C .变量PI与变量Pi被看作相同的变量。

       D .变量必须在创建和赋值后使用。

解析:在变量中,是区分大小写的

选项 D 描述错误。

D. 变量必须在创建和赋值后使用。
这是错误的描述。在 Python 中,变量可以先声明(创建),然后再进行赋值,但不必在创建后立即赋值。您可以在任何时候对已创建的变量进行赋值,并在后续代码中使用它们

Python变量名区分大小写,所以stu和Stu不是同一个变量。(对)

Python变量的命名规则?:

Python中,变量的命名需要遵守以下规则:

  1. 变量名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
  2. 变量名以字母或下划线开头,不能以数字开头。
  3. 变量名区分大小写,例如"myVar"和"myvar"是不同的变量名。
  4. 变量名不能使用保留字(关键字),如"if"、“for”、"while"等,这些关键字已经被Python语言保留用于特定的语法目的。
  5. 变量名应具有描述性,能够清晰地表达变量的用途和含义。
  6. 尽量避免使用单个字符(如"a"、“x”)作为变量名,除非在临时循环变量或计数器等特定情况下使用。
  7. 建议使用小写字母来命名变量,多个单词之间可以使用下划线(snake_case)或者使用驼峰命名法(camelCase)来提高可读性。
  8. 变量名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一致性,以便于团队协作和代码维护

字符串

设s=‘HappyYear’,则s[3:7]的值为?(pyYe)

解析:字符从0开始计算,表格是左闭右开,【3;7】取3,4,5,,6

执行下列语句后显示的结果是什么?(hello zhangsan)

name=‘zhangsan

Print(‘hello’+name)

给出如下代码:TempStr="HelloWorld",以下选项中可以输出“World”子串的是:(A)

       A . print(TempStr[–5:])       B . .print(TempStr[–4:–1])

       C print(TempStr[–5:0])       D . print(TempStr[–5:–1])

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A)

s1="袋鼠"

print("{0}生活在主要由母{0}和小{0}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format(s1))

       A . 袋鼠生活在主要由母袋鼠和小袋鼠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   

B .{0}生活在主要由母{0}和小{0}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

       C .IndexError:tuple index out of range。  

D . TypeError:tuple index out of range。

解析:选项 A (袋鼠生活在主要由母袋鼠和小袋鼠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 是该程序的输出结果。

在给定的程序中,使用了字符串的格式化方法 format()。在这个方法中,{0} 表示要填充的格式化字段的索引。

 print() 语句中,使用了 {0} 来指代字符串 s1,因此 {0} 将被替换为 "袋鼠"

因此,print("{0}生活在主要由母{0}和小{0}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format(s1)) 实际上被解释为 print("袋鼠生活在主要由母袋鼠和小袋鼠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

因此,选项 A (袋鼠生活在主要由母袋鼠和小袋鼠组成的较小的群体里。) 是该程序的输出结果。

分支循环

若k为整型,下述循环执行的次数为(10)

       k=1000

       while k>1:

              print(k)

              k=int(k/2)

对于给定的循环:

k = 1000

while k > 1:

    print(k)

    k = int(k/2)

循环的执行次数为 10 次。

初始时,k 的值为 1000。每次循环,k 的值被除以 2,将其更新为 int(k/2)。

循环的迭代过程如下:

迭代 1: k = 1000

迭代 2: k = 500

迭代 3: k = 250

迭代 4: k = 125

迭代 5: k = 62

迭代 6: k = 31

迭代 7: k = 15

迭代 8: k = 7

迭代 9: k = 3

迭代 10: k = 1

在第 10 次迭代后,k 的值变为 1,不满足循环条件 k > 1,循环结束。

因此,该循环的执行次数为 10 次。

下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什么?(6,21,45)

a=[[1,2,3],[4,5,6],[7,8,9]]

s=0

for c in a:

for j in range(3):

s+=c[j]

print(s)

首先,对于第一个子列表 [1, 2, 3],执行内部循环时,将 1 + 2 + 3 的结果累加给变量 s,得到 6

随后,对于第二个子列表 [4, 5, 6],在累加之前,变量 s 的值为上一个循环的结果 6,再加上 4 + 5 + 6 的结果,得到 21

最后,对于第三个子列表 [7, 8, 9],在累加之前,变量 s 的值为上一个循环的结果 21,再加上 7 + 8 + 9 的结果,得到 45

以下关于分支和循环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Python在分支和循环语句里使用例如x<=y<=z的表达式是合法的

       B. while循环如果设计不小心会出现死循环

       C. 分支结构中的代码块是用冒号来标记的

       D.二分支选择结构的形式:<表达式1>if<条件>else<表达式2>形式,适合用来控制程序分支

正确的描述是:

A. Python在分支和循环语句里使用例如 x <= y <= z 的表达式是合法的。

这是正确的,Python 中可以使用连续的比较操作符来进行复合比较,如 x <= y <= z。这样的表达式可以简洁地表示一个范围条件,判断变量 y 是否在 x  z 之间。

B. while 循环如果设计不小心会出现死循环。

这是正确的,如果在 while 循环中不小心设置了一个始终为真的条件,或者没有正确更新循环控制变量,就会导致循环无法终止,形成死循环。这可能导致程序无法正常执行结束。

C. 分支结构中的代码块是用冒号来标记的。

这是正确的,Python 使用冒号来标记代码块的开始,并通过缩进来表示代码块的范围。在 if-elsefor 循环和 while 循环等分支结构中,冒号后面的缩进部分被认为是代码块。

D. 二分支选择结构的形式:<表达式1> if <条件> else <表达式2> 形式,适合用来控制程序分支。

这是正确的,上述形式被称为三元条件运算符(ternary operator)。它可以在一行代码中根据条件的真假选择不同的表达式进行求值。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简单的二分支选择结构,可以根据条件的结果选择执行不同的表达式。

下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这段代码的输出结果是 “Hello”.

首先,代码使用 for 循环迭代字符串 “HelloWorld” 中的每个字符。在每次迭代时,将当前字符赋值给变量 s

然后,代码使用 if 语句检查变量 s 是否等于 “W”。当 s 的值等于 “W” 时,执行 break 语句,跳出循环。

由于字符串 “HelloWorld” 中的字符是按顺序迭代的,当字符 “W” 被处理时,代码会执行 break 语句并跳出循环。

因此,循环仅会迭代字符串 “Hello” 的字符,并使用 print 函数打印每个字符(没有换行符),输出结果为 “Hello

For s in "HelloWorld":

If s=="W":

break

print(s, end="")

在循环语句中,提前结束本层循环使用什么关键字?break

在循环语句中,提前进入下一次循环使用什么关键字?continue

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24)

sum = 1

for num in range(1,5):

        sum*=num

print(sum)

解析:

  1. 首先,我们将变量sum初始化为1。
  2. 然后,我们使用for循环和range()函数来遍历从1到4(不包括5)的数字。
  3. 在循环内部,我们将当前的sum的值乘以当前的num的值,并将结果存回sum变量中。这有效地计算了每个数字的阶乘。
  4. 循环结束后,我们打印sum的最终值,它表示从1到4的所有数字的乘积

以下关于Python的控制结构,正确的是:(A,B,C)

       A .每个if条件后要使用冒号(:)。

       B . Python中的pass是空语句,一般用作占位语句。

       C .在Python中,没有switch-case语句。

       D . elif可以单独使用。

解析:正确的选项是:
A. 每个 if 条件后要使用冒号(:)。
B. Python 中的 pass 是空语句,一般用作占位语句。

解释:
A. Python 中,if 条件后需要使用冒号(:)来标识条件结束,并且在冒号后面的缩进块中编写相应的代码。这是 Python 中控制结构的语法要求。

B. Python 中,pass 是一个空语句,它不执行任何操作。它通常被用作占位语句,用于在语法上需要某个语句但不需要执行任何操作时使用。例如,在定义一个函数或类时,如果函数或类体内还没有实现任何具体逻辑,可以使用 pass 来填充,以保持语法的完整性。

C. Python 中,确实没有类似于其他编程语言中的 switch-case 语句。如果需要实现类似的功能,可以使用 if-elif-else 结构来处理多个条件分支。

D. elif 关键字必须与 if 或者另一个 elif 关键字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它用于在多个条件之间进行选择,形成多分支的 if 结构

在编写多层循环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应尽量减少内循环中不必要的计算。(对)

分别使用while和for循环,输出5行内容,每行的内容都不一样,第1行一个“+”号,第2行2个“+”号,依此类推第5行5个“+”号。

使用 while 循环实现:

row = 1

while row &lt;= 5:

    print("+" * row)

    row += 1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一个变量 row 来表示当前行号,初始值为 1。然后,在每次循环中,使用字符串的乘法运算符 * 来生成相应数量的 + 号,并将其打印出来。最后,将 row 的值递增,使每次循环中的 + 号数量递增。

输出结果为:

使用 for 循环实现:

for row in range(1, 6):

    print("+" * row)

使用while和 if循环分别  实现输出1+2‐3 + 4‐5 + 6 ...+ 50的和。If 循环:

​

total = 0

for i in range(1,51):

    if i==1 or i%2==0:

        total +=i

    else:

        total -= i

       

print(total)

​

while循环:

total = 0

num = 1

is_positive = True



while num <= 50:

    if is_positive:

        total += num

    else:

        total -= num



    num += 1

    is_positive = not is_positive



print(total)

(重要的是要找到规律)

输入一行字符,分别统计出其中 英文字母、数字的个数。

string = input("请输入一个字符串:")

letter_count = 0

digit_count = 0



for char in string:

    if char.isalpha():

        letter_count += 1

    elif char.isdigit():

        digit_count += 1



print("字母个数:", letter_count)

print("数字个数:", digit_count)

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 input() 函数获取用户输入的字符串,并将其存储在变量 string 中。

然后,我们初始化 letter_count  digit_count  0,用于统计字母和数字的个数。

接下来,我们使用 for 循环遍历 string 中的每个字符。对于每个字符,在 if  elif 条件语句中,我们调用 isalpha() 函数判断字符是否为字母,如果是,则将 letter_count  1;调用 isdigit() 函数判断字符是否为数字,如果是,则将 digit_count  1

最后,我们通过打印输出 letter_count  digit_count 的值来显示统计结果。

请注意,这里的字母包括大小写字母,并且只统计字母和数字的个数。其他字符如空格、标点符号等将不纳入统计范围。

注释:isalpha() 和 isdigit() 是 Python 字符串对象的内置方法,用于判断字符串中的字符是否为字母或数字。

isalpha() 方法用于检查字符串中的所有字符是否都是字母。如果字符串至少包含一个字符且所有字符都是字母,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示例使用 isalpha() 方法:

string = "Hello"

print(string.isalpha())  # 输出 True



string = "Hello123"

print(string.isalpha())  # 输出 False,因为字符串包含数字

isdigit() 方法用于检查字符串中的所有字符是否都是数字。如果字符串至少包含一个字符且所有字符都是数字,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示例使用 isdigit() 方法:

string = "12345"

print(string.isdigit())  # 输出 True



string = "Hello123"

print(string.isdigit())  # 输出 False,因为字符串包含字母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方法都是对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进行判断,只有当所有字符满足条件时,才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如果字符串为空,则返回 False。

另外,这两个方法对于 Unicode 字符串同样适用。它们判断字符的方式是根据字符的 Unicode 值来确定其类别。因此,它们也可以用于多语言环境中的字符串判断。

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即指非负整数)中,除了1和它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编写一个函数能够检测传入的自然数是不是质数。

num = int(input("请输入一个自然数"))
if num <= 1:
        print("不是质数")
for i in range(2,num):
    if num %i !=0:
        print("该数是质数")
    else:
        print("该数不是质数")

按照“后进先出”原则组织数据的数据结构是:(D)

       A. 队列  B.双向链表    C.二叉树 D.栈

关于队列和双向链表,二叉树,栈的介绍:

A. 队列(Queue):队列是一种数据结构,遵循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元素从队列的一端(称为"队尾")添加,从另一端(称为"队首")移除。队列常用于模拟排队系统、任务调度等场景。

B. 双向链表(Doubly Linked List):双向链表是一种链表数据结构,与单向链表相比,每个节点除了存储对下一个节点的引用外,还存储对前一个节点的引用。这样可以实现前后遍历的功能,提供了更灵活的操作,但相对于单向链表需要更多的内存空间。

C. 二叉树(Binary Tree):二叉树是一种树形数据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二叉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搜索树、堆、表达式树等。

D. 栈(Stack):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元素的插入和删除只能在栈的顶部进行。栈通常用于处理递归算法、括号匹配、表达式求值等场景。

下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False

listV=list(range(9))

print(10 in listV)

解析:

在给定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名为 listV 的列表,它包含了整数 0 到 8 的元素。这是通过使用 range(9) 和 list() 函数来生成的。

接下来,我们使用 print(10 in listV) 来检查数字 10 是否存在于列表 listV 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列表 listV 中并没有数字 10,因此条件 10 in listV 的结果是 False

因此,给定代码的输出结果是 False

假设列表a=['name','age','sex']和b=['Tom',38,'Male'],请使用一个语句将这两个列表的内容转换为字典,并且以列表a中的元素为“键”,以列表b中的元素为“值”,这个语句可以写为_____________dict('name':'Tom','age':'38','sex':'Male')________。

任意长度的Python列表、元组和字符串中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为____数据结构的长度减一,或者-1____。

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索引来访问列表、元组和字符串中的元素。索引从 0 开始,意味着第一个元素的索引是 0,第二个元素的索引是 1,以此类推。

对于任意长度的列表、元组和字符串,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可以通过索引 -1 来获取。使用这个索引值,无论对象的长度如何,都可以方便地获取最后一个元素。

下面是示例代码展示如何获取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

# 列表
my_list = [1, 2, 3, 4, 5]
last_index = len(my_list) - 1
print(last_index)  # 输出: 4

# 元组
my_tuple = (6, 7, 8, 9, 10)
last_index = len(my_tuple) - 1
print(last_index)  # 输出: 4

# 字符串
my_string = "Hello, World!"
last_index = len(my_string) - 1
print(last_index)  # 输出: 12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分别定义了一个列表 my_list、一个元组 my_tuple 和一个字符串 my_string。通过使用 len() 函数获取它们的长度并减去 1,我们可以得到它们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

请注意,由于 Python 使用 0-based 索引,因此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总是对象的长度减 1

Python列表、集合、字符串都属于有序序列。()

列表和集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详情看这篇文章

列表和元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上)

列表

列表对象的pop()方法默认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如果列表已空则抛出异常。(对)

解析:pop()方法可以用于删除并返回列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默认情况下,它删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但如果列表为空,则会引发一个异常。

在Python中,列表是一种可变序列类型,可以使用pop()方法操作列表。这个方法接受一个可选的索引参数,默认为 -1,表示最后一个元素。

假设有非空列表x,那么x.append(3)、x=x+[3]与x.insert(0,3)在执行时间上基本没有太大区别。(错)

对于非空列表 xx.append(3)x = x + [3]  x.insert(0, 3) 在执行时间上通常会有一些区别。

  1. x.append(3): 这是列表对象的 append() 方法,用于在列表末尾添加一个元素。这个操作具有常数时间复杂度(O(1))。无论 x 的大小如何,仅需将新元素添加到列表的末尾。
  2. x = x + [3]: 这是通过列表的连接操作符 + 创建了一个新的列表,并将其赋值给 x。列表的连接操作需要将两个列表中的元素复制到一个新的列表中,因此其执行时间与两个列表的总大小成正比。所以,如果列表 x 包含了大量元素,那么这个操作的执行时间会更长。
  3. x.insert(0, 3): 这是列表对象的 insert() 方法,用于在列表的指定位置插入一个元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指定的位置是 0,即在列表的开头插入元素 3。这个操作具有线性时间复杂度(O(n)),其中 n 是列表中的元素数量。因为在插入元素后,列表中所有后续元素都需要向后移动一位,所以如果列表 x 的大小较大,插入操作的执行时间会更长。

综上所述,x.append(3) 操作的执行时间最小,只需在列表末尾添加一个元素。x = x + [3] 操作需要创建一个新列表,并复制两个列表的元素,所以其执行时间与列表的大小相关。x.insert(0, 3) 操作需要在列表的开头插入一个元素,导致所有后续元素的移动,因此其执行时间与列表的大小成正比。请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操作方式。

下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什么?([tomato])

s=["seashell","yellow","pink","red","white","tomato"]

print(s[5:])

解析:从第五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

附:[::3] Python中的扩展切片操作,用于对列表或其他序列进行切片,并按照指定的步长提取元素。

具体地,[::3] 表示从列表的开头到末尾的所有元素,每隔 3 个元素取一个。步长指定了每个提取元素的间隔。

numbers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sult = numbers[::3]
print(result)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有一个包含数字的列表 numbers。使用切片操作 numbers[::3],我们按照步长 3 提取了列表中的元素。

输出结果为:[1, 4, 7, 10]。这是因为从列表 numbers 的开头到末尾的所有元素中,我们每隔 3 个元素选择一个。因此,我们从列表中选取了索引为 0、3、6、9 的元素,即 [1, 4, 7, 10]

总结起来,[::3] 表示从列表开头到末尾的所有元素,每隔 3 个元素取一个。您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步长来获取不同的结果。如果步长为正数,则从列表的左到右提取元素;如果步长为负数,则从右到左提取元素。

已知x=[1,3,3,5,32],执行语句x.pop()之后,x的值为________[1,3,3,5]_____。

解析:pop方法用于删除列表最后一个元素

已知x=list(range(15)),则表达式x[-4:]的值为______[11,12,13,14]____。

解析:表达式x[-4:]表示从列表x中取倒数第4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的切片。给定x=list(range(15)),即x包含从0到14的数字,则x[-4:]的值为[11, 12, 13, 14]。

已知列表x=[4,6,2],那么执行语句x.insert(0,2)之后,x的值为_____[2,4,6,2]______。

解析:insert() 方法用于将元素插入到列表的指定位置上。它的语法如下

list.insert(index, element)

其中,index 是要插入元素的位置索引,element 是要插入的元素。

以下是一个示例

numbers = [1, 2, 3, 4, 5]
numbers.insert(2, 10)
print(numbers)

输出结果为:

[1, 2, 10, 3, 4, 5]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将元素 10 插入到 numbers 列表的索引为 2 的位置上。原来在该位置的元素和后面的元素都向右移动了一位,因此结果为 [1, 2, 10, 3, 4, 5]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指定的索引超出了列表的范围,insert() 方法将在列表末尾插入元素。例如,如果我们执行 numbers.insert(10, 20),由于 10 超过了列表的索引范围,元素 20 将会被插入到列表的最后。

列表a=[4,2,7],b=a.copy(),则表达式a is b的值是:__False__________。

解析:is的意思是比较,判断a和b是否一样,copy虽然复制了相同的数据,但a和b却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假设x为列表对象,那么x.pop()和x.pop(-1)的作用是一样的。(对)

解析:是的,x.pop() 和 x.pop(-1) 的作用是相同的,它们都用于从列表 x 中移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x.pop() 会移除并返回列表 x 中的最后一个元素。这是因为 pop() 方法默认移除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x.pop(-1) 是显式地指定要移除的元素的索引为 -1,也就是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所以,无论是使用 x.pop() 还是 x.pop(-1),都会将列表 x 中的最后一个元素移除并返回。

对于列表而言,在尾部追加元素比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速度更快一些,尤其是对于包含大量元素的列表。(对)

解析:是的,对于列表而言,在尾部追加元素比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速度更快一些,尤其是对于包含大量元素的列表。
列表是一种动态数组,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当需要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时,需要将插入位置及其后面的元素都向后移动,以腾出空间插入新元素。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n),其中 n 是插入位置之后的元素数量。
而在尾部追加元素只需要将新元素放在列表末尾即可,不需要移动任何元素。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1),即常数时间。
所以,对于包含大量元素的列表,在尾部追加元素的速度会更快,因为它不涉及移动大量元素的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适用于在尾部追加元素和在中间位置插入元素这两种特定情况。如果需要在列表的其他位置插入元素,同样需要进行元素的移动操作。

以下关于列表操作的描述,错误的是:(B)

       A .通过append方法可以向列表添加元素。

       B .通过add方法可以向列表添加元素。

       C .通过extend方法可以将另一个列表中的元素逐一添加到列表中。

       D .通过insert(index,object)方法在指定位置index前插入元素object。

解析:选项 B 错误。
描述 A. 通过 append() 方法可以向列表添加元素是正确的。append() 方法用于在列表末尾添加新的元素。
描述 B. 错误。并没有名为 add() 的方法用于向列表添加元素。
描述 C. 通过 extend() 方法可以将另一个列表中的元素逐一添加到列表中是正确的。
描述 D. 通过 insert(index, object) 方法在指定位置 index 前插入元素 object 是正确的。insert() 方法用于在列表的指定索引位置插入元素。

 

已知列表x=[1,6,2,1],那么执行语句del x[1]之后x的值为_______[1,2,1]_____。

解析:del用于删除元素

del 是 Python 中用于删除对象的关键字,它可以用于删除列表中的元素、删除变量等操作。

对于列表来说,del 可以用来删除列表中的元素、切片或者整个列表。下面是一些关于 del 方法的用法和示例:

  1. 删除列表中的元素:

    x = [1, 6, 2, 1]
    del x[1]   # 删除索引为1的元素
    print(x)   # 输出: [1, 2, 1]

2.删除列表中的切片:

x = [1, 6, 2, 1]
del x[1:3]   # 删除索引为1到2的元素
print(x)     # 输出: [1, 1]

3.删除整个列表:

x = [1, 6, 2, 1]
del x       # 删除整个列表
# 执行后再访问x会引发 NameError: name 'x' is not defined 异常

4.删除变量:

x = [1, 6, 2, 1]
del x       # 删除变量x
# 执行后再访问x会引发 NameError: name 'x' is not defined 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del 方法是一个原地操作,会直接修改原列表,所以在使用之前需要确保操作正确,避免意外删除列表中的重要元素。

已知列表x=[1.0,5.0,3.0],那么表达式sum(x)/len(x)的值为___________。

已知列表x=[1,7,3],那么执行语句x.reverse()之后,x的值为_________3.0___。

解析:给定列表 x = [1.0, 5.0, 3.0],我们可以计算表达式 sum(x) / len(x) 的值。
首先,sum(x) 表示对列表中的所有元素求和,即 1.0 + 5.0 + 3.0 = 9.0。
然后,len(x) 表示列表 x 的长度,即列表中元素的个数,这里是 3。
因此,表达式 sum(x) / len(x) 的值为 9.0 / 3 = 3.0。
所以,表达式 sum(x) / len(x) 的值为 3.0。
请注意,这里的计算结果是浮点数 3.0,因为列表 x 中的元素都是浮点数

已知列表x中包含超过5个以上的元素,那么表达式x==x[:4]+x[4:]的值为___True_____。

解析:

给定列表 x 包含超过5个以上的元素,我们来计算表达式 x == x[:4] + x[4:] 的值。

该表达式的含义是将列表 x 切割成两部分,即前4个元素和剩余的元素,然后将它们拼接回来,再与原列表 x 进行比较。

如果切割后的两部分能够重新拼接回原列表 x,也就意味着切割过程没有引入额外的元素或改变元素的相对顺序,那么表达式的值就为真 (True)。

假设列表 x 中有 n 个元素,其中 n 大于 5。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 x = [1, 2, 3, 4, 5, 6],这里有六个元素。

根据切割操作,x[:4] 代表从索引 0 到索引 3 的元素,结果为 [1, 2, 3, 4]

而 x[4:] 则代表从索引 4 到最后一个元素,结果为 [5, 6]

将这两个部分重新拼接回来得到 [1, 2, 3, 4, 5, 6],与原列表 x 完全相同。

因此,对于任意超过5个以上元素的列表 x,表达式 x == x[:4] + x[4:] 将会得到 True。

Python语句list(range(1,12,2))执行结果为___[1,3,5,7,9,11]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执行 Python 语句 list(range(1, 12, 2)) 的结果是 [1, 3, 5, 7, 9, 11]

这个语句是使用 range() 函数生成一个序列,参数 range(start, stop, step) 表示生成一个从 start 开始、不包含 stop、步长为 step 的序列。

在这个语句中,start 是 1,stop 是 12,step 是 2。因此,生成的序列包含从 1 开始的奇数值,步长为 2,直到 11。

经过 list() 函数的转换,我们将这个序列转换成了一个列表,结果就是 [1, 3, 5, 7, 9, 11]

所以,Python 语句 list(range(1, 12, 2)) 的执行结果是 [1, 3, 5, 7, 9, 11]

编写一个Python程序实现两个列表[1,3,5,7]和[2,4,6,7,8]合并排序功能。合并排序后结果为:[1,,2,3,4,5,6,7,7,8,]。

list1 = [1, 3, 5, 7]
list2 = [2, 4, 6, 7, 8]

merged_list = sorted(list1 + list2)
print(merged_list)
运行以上代码,输出将会是 [1, 2, 3, 4, 5, 6, 7, 7, 8]

在这个程序中,通过使用 + 运算符将两个列表 list1 和 list2 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列表被传递给 sorted() 函数进行排序。

sorted() 函数会返回一个已排序的新列表,不会修改原始列表。最后,我们将排序后的列表打印出来。

元组

元组的常用使用场景?

元组是不可变的,不支持列表对象的inset()、remove()等方法,也不支持del命令删除其中的元素,不可以使用del命令删除整个元组对象。(错)可以删除整个元组,无法删除单个元素

解析:

元组是不可变的,这意味着一旦创建,元组中的元素就不能被修改、添加或删除。因此,你无法使用 insert() 方法在元组中插入新元素,也无法使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组中的特定元素。

此外,你还提到了 del 命令,该命令用于删除变量。然而,你无法使用 del 命令删除元组中的单个元素,因为元组的不可变性不允许这样的操作。你只能删除整个元组对象。

下面是一些示例代码来说明元组的不可变性以及相应的操作限制:

my_tuple = (1, 2, 3, 4)
my_tuple[0] = 10  # 会引发 TypeError

my_tuple.insert(2, 5)  # 会引发 AttributeError

del my_tuple[1]  # 会引发 TypeError

del my_tuple  # 删除整个元组对象是允许的

在以上示例中,我们试图修改元组的第一个元素,但是会引发 TypeError,因为元组是不可变的。

我们还试图使用 insert() 方法和 del 命令来修改或删除元组中的元素,但是这些操作都会引发相应的错误。

然而,最后一行代码 del my_tuple 是合法的,可以用于删除整个元组对象。

集合

Python集合不可以包含相同的元素。(对)

解析:(详情点击)

已知集合a={1,2,3},b={3,2,5},则a-b的值是:_______{1}_____。

解析:

给定集合 a={1, 2, 3} 和 b={3, 2, 5},我们来计算集合 a 和 b 的差集 a - b。

集合的差集是指除去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后,剩余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在这个例子中,a 和 b 共有的元素是 2 和 3。删除这些共有元素后,剩余的元素就是 1。

因此,集合 a - b 的值为 {1}。

所以,a - b 的值是 {1}。

表达式{1,2,3}|{3,1,5}的值为______________{1, 2, 3, 5}_______。

解析:

表达式 {1, 2, 3} | {3, 1, 5} 表示两个集合的并集操作,即将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并去除重复项。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是 {1, 2, 3} 和 {3, 1, 5}。合并这两个集合并去除重复项后,得到的集合包含所有的元素 {1, 2, 3, 5}。

因此,表达式 {1, 2, 3} | {3, 1, 5} 的值为 {1, 2, 3, 5}。

所以,表达式 {1, 2, 3} | {3, 1, 5} 的值为 {1, 2, 3, 5}。

字典

下面代码输出的结果是(7)

dict={'a':1,'d':2,'c':7}

print(dict['c'])

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如下)

dict={'Name':'zhangsan','Age':4}

print(dict.items())

dict_items([('Name', 'zhangsan'), ('Age', 4)])

这是因为 dict.items() 方法返回一个包含字典中所有键值对的视图对象。这个视图对象是一个类似于元组的可迭代对象,其中包含了字典中的键值对。

在这个例子中,字典 dict 中有两个键值对,即 'Name': 'zhangsan' 和 'Age': 4。当调用 dict.items() 方法时,它返回一个视图对象,其中包含了这两个键值对作为元组的形式。

所以,输出结果为 dict_items([('Name', 'zhangsan'), ('Age', 4)])

字典对象的_______items______方法返回字典中的“键-值对”列表。

items方法

字典d={"name":"zhangsan","age":19},使用del删除字典中的"age"键值对的语句: del d['age']_____这行代码将会删除字典 d 中的 "age" 键值对。执行该删除操作后,字典 d 将只剩下键 "name" 及其对应的值 "zhangsan"__

以下关于字典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B)

       A .del用于删除字典或者元素。

       B . len方法可以计算字典中键值对的个数。

       C .keys方法可以获取字典的值视图。

       D . clear用于清空字典中的数据。

解析:

B. len方法可以计算字典中键值对的个数。

描述B是正确的。len()函数可以应用于字典,用于计算字典中键值对的个数。

其他描述的准确性:

A. del语句用于删除字典中的元素或者整个字典。这是正确的。

C. 键值对的获取通常使用values()方法而不是keys()方法。keys()方法用于获取字典的键视图,而不是值视图。

D. clear方法用于清空字典中的所有键值对,将字典重置为空字典。这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的描述是 B. len方法可以计算字典中键值对的个数。

其他

关键字_______isinstance___用于测试一个对象否是一个可迭代对象的元素。

解析:

isinstance() 是一个内置函数,用于检查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指定的类型。

isinstance(object, classinfo)

语法:

以下关于列表和字符串的描述,正确的是:(A,C,D)

       A .列表使用正向递增序号和反向递减序号的索引体系。

       B . 字符串是单一字符的无序组合。

       C .字符串和列表均支持成员关系操作符(in)和长度计算函数(len())。

       D . 列表是一个可以修改数据项的序列类型。

以下关于列表和字符串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列表使用正向递增序号和反向递减序号的索引体系。描述A是正确的。列表可以通过正向递增的索引和反向递减的索引来访问和操作元素。正向递增索引从0开始,表示列表的第一个元素;而反向递减索引从-1开始,表示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C. 字符串和列表均支持成员关系操作符(in)和长度计算函数(len())。描述C是正确的。字符串和列表都支持成员关系操作符 in,用于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字符串或列表中。而长度计算函数 len() 可以用于计算字符串或列表中的元素个数。

D. 列表是一个可以修改数据项的序列类型。描述D是正确的。列表是一种可变的序列类型,它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插入、修改或删除其中的数据项。与之相反,字符串是不可变的序列类型,意味着字符串的内容不能被修改。

综上所述,正确的描述是 A、C、D

在Python3.4中,Python字典和集合属于无序序列。()

在Python 3.4中,字典和集合不属于无序序列(unordered sequence)。实际上,字典和集合是无序的(unordered)数据结构。字典使用键值对(key-value pairs)存储数据,而集合是仅包含唯一元素的无序集。与有序序列(ordered sequences)如列表和元组不同,无序序列没有固定的元素顺序。这意味着在迭代字典或集合时,元素的顺序是不确定的。因此,正确的说法是字典和集合是无序的数据结构。

删除列表中重复元素最简单的方法是 ?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集合(set)来删除列表中的重复元素。集合是一种不包含重复元素的无序集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去除列表中的重复元素。
以下是使用集合删除列表中重复元素的方法:

my_list = [1, 2, 3, 3, 4, 2, 5, 1]

my_list = list(set(my_list))

print(my_list)  # 输出: [1, 2, 3, 4, 5]

上述代码首先将列表转换为集合,由于集合中不能包含重复元素,因此重复的元素会被自动去除。然后再将集合转换回列表,得到去除重复元素后的结果。

请注意,由于集合是无序的,因此原始列表中的元素在转换为集合后它们的相对顺序会发生变化。

上述代码首先将列表转换为集合,由于集合中不能包含重复元素,因此重复的元素会被自动去除。然后再将集合转换回列表,得到去除重复元素后的结果。
请注意,由于集合是无序的,因此原始列表中的元素在转换为集合后它们的相对顺序会发生变化。如果希望保持原始列表的顺序,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列表推导式或循环遍历来实现删除重复元素的操作。

函数与递归

定义函数时,即使该函数不需要接收任何参数,也必须保留一对空的圆括号来表示这是一个函数。()

在定义函数时,即使该函数不需要接收任何参数,也可以省略空的圆括号。在Python中,可以通过在函数名称后面跟随冒号来定义一个无参函数。以下是定义一个无参函数的示例:

def say_hello():
    print("Hello!")

这是一个简单的无参函数,它打印出 “Hello!”。在函数定义时,没有必要使用空的圆括号来表示函数没有参数。

然而,如果你希望与函数调用的一致性或可读性更好,你可以在函数名称后面使用一对空的圆括号,尽管没有参数。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通过调用函数时,不需要特别注意是否需要传递参数。

以下是使用空括号来定义无参函数的示例:

def say_hello:
    print("Hello!")

say_hello()

无论你在定义函数时使用或省略空括号,都不会影响函数的行为,它们只是一种代码风格的选择

以下关于函数参数和返回值的描述,错误的是:(A)

       A .采用名称传参的时候,实参的顺序需要和形参的顺序一致。

       B . Python支持按照位置传参也支持名称传参,但不支持地址传参。

       C .函数能同时返回多个参数值,需要形成一个列表来返回。

       D . 可选参数传递指的是没有传入对应参数值的时候,就不使用该参数。

错误的描述是:A. 采用名称传参的时候,实参的顺序需要和形参的顺序一致。

实际上,在采用名称传参时,实参的顺序可以与形参的顺序不一致。使用名称传参可以通过在函数调用时指定参数的名称来显式地将值传递给相应的参数,而无需考虑参数的顺序。这样可以增加代码的可读性和灵活性。下面是一个使用名称传参的示例:

def greet(first_name, last_name):
    print(f"Hello, {first_name} {last_name}!")

# 采用名称传参,顺序可以不一致,但需要指定参数的名称
greet(last_name="Doe", first_name="John")

在上面的例子中,参数 first_name 和 last_name 的顺序被颠倒了,但由于我们使用了名称传参,所以函数调用仍然可以顺利执行,并打印出正确的结果。

因此,描述 A 是错误的。

以下关于函数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函数的简单数据类型全局变量在函数内部使用的时候,需要在显式声明为全局变量

       B.如果函数内部定义了跟外部的全局变量同名的组合数据类型的变量,则函数内部引用的变量不确定

       C.python的函数里引用一个组合数据类型变量,就会创建一个该类型对象

       D. 函数的全局变量是列表类型的时候,函数内部不可以直接引用该全局变量

错误的描述是:B. 如果函数内部定义了与外部的全局变量同名的组合数据类型的变量,则函数内部引用的变量不确定。

实际上,在函数内部定义同名的组合数据类型变量并不会影响全局变量的引用。在Python中,如果在函数内部定义了一个与全局变量同名的局部变量,它将遮蔽(shadow)全局变量,但仅在函数内部有效。在函数内部引用该变量时,将引用局部变量而不是全局变量。以下是一个示例来说明这一点:

x = 10  # 全局变量

def my_function():
    x = 20  # 函数内部定义同名的局部变量
    print(f"局部变量 x 的值为: {x}")

my_function()
print(f"全局变量 x 的值为: {x}")

输出结果:

局部变量 x 的值为: 20
全局变量 x 的值为: 10

在上述示例中,函数 my_function 内部定义了局部变量 x,它的值为 20。当在函数内部引用 x 时,将使用局部变量的值。而在函数外部打印 x 时,使用的是全局变量 x 的值。

因此,描述 B 是错误的。

在函数内部可以通过关键字_____global___________来定义全局变量。

递归调用不可以无限递归,有影响。(对)

解析:正确的表述是:递归调用可以无限递归,且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递归是指在函数的定义中使用函数自身的方式。虽然递归是一种强大的编程技巧,但如果递归调用没有终止条件或者终止条件不正确,它可能会导致无限递归,从而最终导致栈溢出(Stack Overflow)错误。
当递归调用没有合适的终止条件时,函数将无限地调用自身,每次调用都会在栈中创建一个新的函数调用帧,导致栈空间被耗尽,最终触发栈溢出错误。这是因为每次递归调用都会导致一次函数调用的嵌套,栈的容量是有限的,当递归深度过大时,将超过栈的容量,导致栈溢出错误。
因此,在编写递归函数时,必须确保递归调用有正确的终止条件,以避免无限递归和栈溢出错误。终止条件应该能够让递归在某个条件满足时停止调用自身。
需要注意的是,递归调用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率较低。每次递归调用都会产生额外的函数调用开销和内存占用,因此在递归实现算法时,要仔细评估其效率和适用性。
总结而言,递归调用可以无限递归,但需要确保有正确的终止条件,以避免无限递归和栈溢出错误的发生。

函数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当函数调用结束后不会被自动删除。(错)

实际上,函数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是在函数调用时创建的,当函数调用结束后,这些局部变量的作用域也随之结束,它们会被自动删除。这是因为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仅限于函数的执行过程中。

以下是一个示例来说明这一点:

def my_function():
    x = 10  # 定义局部变量
    print(x)  # 输出局部变量的值

my_function()
print(x)  # 尝试在函数外部访问局部变量 x

上述示例中,我们在函数内部定义了一个局部变量 x。在函数内部,我们可以正常访问和使用该局部变量,打印出它的值为 10。然而,当我们尝试在函数外部访问变量 x 时,会报 NameError 的错误,因为在函数外部,局部变量 x 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函数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在函数调用结束后会被自动删除,它们的作用域仅限于函数的执行过程中

定义Python函数时必须指定函数返回值类型。(错)

在 Python 中,函数定义时并不强制要求指定函数的返回值类型。Python 是一种动态类型的语言,它允许函数在运行时根据实际情况返回不同类型的值。

以下是一个例子,展示了 Python 函数的定义和使用,其中没有指定函数返回值类型:

def add_numbers(a, b):
    return a + b

result = add_numbers(5, 7)
print(result)  # 输出结果为 12

在上述示例中,add_numbers 函数没有显式指定返回值类型,可以根据提供的参数执行加法操作后返回结果。函数返回的值可以是任何类型,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虽然 Python 不要求指定返回值类型,但你可以在函数注释中使用类型提示(Type Hints)来表明函数的预期返回值类型。这样的类型提示对于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是有帮助的,而且某些工具和编辑器可以利用类型提示做静态类型检查和自动补全。

例如,对上述示例添加类型提示的示例如下:

def add_numbers(a: int, b: int) -> int:
    return a + b

result = add_numbers(5, 7)
print(result)  # 输出结果为 12

尽管添加了类型提示,但即使没有它们,Python 函数仍然可以正常运行。

总之,Python 函数定义时不强制要求指定函数的返回值类型,但你可以选择使用类型提示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类和对象

__init__方法需要被显性地被调用,在创建一个类的新实例的时候不会自动调用。(对)

编写程序,编写一个人员类Person和一个学生类Student,要求:

(1)   Person类有两个实例属性name和age,一个实例方法eat,在此方法中打印“eating...”;

(2)   Student类继承Person,添加实例方法study,在此方法中打印“我在学习。。。”

(3)   实例化Student类对象,并对其中的实例方法进行调用。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ef eat(self):
        print("eating...")

class Student(Person):
    def study(self):
        print("我在学习...")

# 实例化Student类对象
student = Student("Alice", 20)

# 调用实例方法
student.eat()   # 调用父类Person的eat方法
student.study()   # 调用子类Student的study方法

以上代码定义了两个类:Person 和 Student。 Person 类有两个实例属性 name 和 age,并定义了一个名为 eat 的实例方法,用于打印 “eating…”。Student 类继承自 Person 类,添加了一个名为 study 的实例方法,用于打印 “我在学习…”。

在代码的最后部分,我们实例化了 Student 类的一个对象 student,传入了姓名和年龄作为参数。然后我们通过调用 student 对象的实例方法 eat() 和 study() 来验证它们的功能。

当我们运行这段代码时,输出将会是:

eating...
我在学习...

1、  编写程序,编写一个Person类,要求有一个计数器的

类属性total, 统计总共实例化了多少个人员,

实例属性有姓名name,地址address,

实例方法包括获取该人员的姓名get_name()和获取人员的家庭地址get_address(),

类定义完成后,实例化2个Person类的对象。

class Person:
    total = 0

    def __init__(self, name, address):
        self.name = name
        self.address = address
        Person.total += 1

    def get_name(self):
        return self.name

    def get_address(self):
        return self.address

# 实例化2个Person对象
person1 = Person("John", "123 Main Street")
person2 = Person("Alice", "456 Elm Street")

# 输出实例属性值和类属性值
print("Person1: Name =", person1.get_name(), ", Address =", person1.get_address())
print("Person2: Name =", person2.get_name(), ", Address =", person2.get_address())
print("Total Persons:", Person.total)

上述代码定义了一个 Person 类。该类有一个类属性 total,用于统计实例化的人员数量。类方法 __init__ 用于初始化实例属性 name 和 address,并在每次实例化对象时更新 total 属性。另外,类还有两个实例方法 get_name() 和 get_address() 分别返回人员的姓名和地址。

接着,我们实例化了两个 Person 对象:person1 和 person2,并传递姓名和地址作为参数。最后,我们打印了每个对象的姓名、地址和总人数(类属性 total)。

当你运行该代码时,输出将会是:

Person1: Name = John , Address = 123 Main Street
Person2: Name = Alice , Address = 456 Elm Street
Total Persons: 2

异常处理

用户输入整数的时候不合规导致程序出错,为了不让程序异常中断,需要用到的语句是:()

为了不让程序在用户输入不合规的整数时异常中断,你可以使用异常处理机制来捕获和处理异常。其中,可以使用try-except代码块来捕获异常,并在出现异常时执行相应的处理逻辑。

以下是一个使用try-except语句来处理用户输入整数的示例:

try:
    num = int(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
    print(f"输入的整数是:{num}")
except ValueError:
    print("输入不合规,请输入一个整数。")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try关键字来尝试执行的代码块。在该代码块中,我们使用int(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获取用户的输入并尝试将其转换为整数类型。

如果用户输入的是一个合规的整数,那么程序将继续执行,并打印出输入的整数。

但是,如果用户输入的不是一个整数,而是包含非数字字符的字符串,那么int()函数将引发ValueError异常。

为了处理这样的异常情况,我们在try代码块后面添加了一个except代码块,并指定要捕获的异常类型为ValueError。在该except代码块中,我们打印出错误提示信息,告诉用户输入不合规。

使用try-except语句,即使用户输入不合规,程序也不会异常中断,而是会执行指定的异常处理逻辑。

请注意,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捕获多种不同的异常类型,并为每个异常类型提供不同的处理逻辑。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的异常情况。

在try...except...else结构中,如果try块的语句引发了异常不会执行else块中的代码。()

在Python的try-except-else结构中,如果try块中的语句引发了异常,那么程序会跳过try块中异常出现后的剩余代码,并直接执行相应的except块中的代码,而不会执行else块中的代码。

如果try块中的语句没有引发任何异常,那么程序会顺序执行完try块中的所有代码,然后执行else块中的代码。

下面是一个示例来展示try-except-else结构中的行为:

try:
    # some code that may raise an exception
    num = 10 / 0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除零错误发生")
else:
    print("没有发生异常")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有一个计算表达式10 / 0,这是一个除以零的操作,会引发ZeroDivisionError异常。

因此,在运行这段代码时,会立即跳转到except ZeroDivisionError块,打印出"除零错误发生",而不会执行else块中的代码。

如果我们将10 / 0改为合法的操作,如10 / 2,那么try块中的代码不会引发异常,会继续执行到else块中,打印出"没有发生异常"。

总结起来,try-except-else结构中的try块如果引发了异常,会跳过后续代码,执行相应的except块;如果未引发异常,则会顺序执行完try块中的代码,然后执行else块中的代码。

异常处理结构中的finally块中代码不可能再次出错再次引发异常。()

不完全正确。异常处理结构中的finally块中的代码在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下都会执行,无论是否发生异常。然而,finally块中的代码可能会引发异常。如果在finally块中发生了新的异常,并且没有被内部的try-except块捕获,那么新的异常会传播到更高层的异常处理机制。

以下是一个示例来展示finally块中代码引发异常的情况:

try:
    x = 5 / 0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发生除零错误")
finally:
    print("执行 finally 块")
    raise ValueError("手动引发异常")

在上述示例中,try块中的代码x = 5 / 0引发了ZeroDivisionError异常,然后跳转到相应的except块,打印出"发生除零错误"。接着,程序进入finally块中,打印"执行 finally 块"。然而,finally块中的代码raise ValueError("手动引发异常")手动引发了ValueError异常。由于该异常没有被内部的try-except块捕获,因此这个新的异常会传播到更高层的异常处理机制。

总之,finally块中的代码可以引发新的异常,如果没有被内部的异常处理机制捕获,新的异常会传播到更高层。因此,可以说在finally块中的代码可能再次出错并引发异常。

在编写函数时,不需要对形参进行类型检查和数值范围检查之后再编写功能代码,或者使用异常处理结构,尽量避免代码抛出异常而导致程序崩溃。(错)

不完全正确。在编写函数时,对形参进行类型检查和数值范围检查是一种良好的编程实践。这样可以增加代码的健壮性和可靠性,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虽然在函数中使用异常处理结构可以捕获并处理异常,但最好的做法是在编写功能代码之前,对函数的输入参数进行验证。这样可以确保函数接收到正确的输入并在不合适的参数值或类型时提前返回错误,而不是等到代码中出现异常再进行处理。
类型检查是一种可以通过编写文档字符串和使用类型提示(Type Hints)来实现的静态检查方法,例如使用Python的mypy工具。这样可以帮助你发现编写过程中的参数类型错误。
对于数值范围检查,你可以使用条件语句(如if语句)来验证参数是否满足特定的条件。如果参数不符合所需的范围,可以采取合适的反应,如引发异常、返回错误值或提供其他适当的处理机制。
综上所述,虽然异常处理结构可以在程序出现异常时提供容错能力,但最好的实践是在编写功能代码之前进行参数的类型检查和数值范围检查,以避免代码抛出异常导致程序崩溃。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增加程序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在异常处理结构中,只有发生了异常,finally子句中的代码才会执行的。()

不完全正确。在异常处理结构中,无论是否发生异常,finally子句中的代码都会执行。

以下是一个示例来展示在异常处理结构中finally子句的执行情况:

try:
    # 一些可能引发异常的代码
    print(10 / 0)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发生除零错误")
finally:
    print("执行 finally 块")

在上述示例中,try块中的代码print(10 / 0)引发了ZeroDivisionError异常,并跳转到相应的except块,打印出"发生除零错误"。然后,程序进入finally块,执行其中的代码,打印出"执行 finally 块"。

即使没有发生异常,finally子句中的代码也会执行。例如,如果将上述代码改为:

try:
    # 一些不引发异常的代码
    print(10 / 2)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发生除零错误")
finally:
    print("执行 finally 块")

在这种情况下,try块中的代码print(10 / 2)执行正常,没有引发异常。然后,程序进入finally块,执行其中的代码,打印出"执行 finally 块"。

因此,不论是否发生异常,finally子句中的代码都会执行,确保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清理和资源释放操作。

以下Python语言关键字在异常处理结构中用来捕获特定类型异常的选项是:(B)

       A .for      B . expect      C .in      D . lambda

解析:

在异常处理结构中,用于捕获特定类型异常的选项是 B . except

正确答案是 B. except。关键字 except 用于在异常处理结构中指定要捕获的异常类型并提供相应的处理代码块。它允许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异常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在以下代码中,except 关键字用于捕获除零错误(ZeroDivisionError)并执行相应的处理代码块:

try:
    result = 10 / 0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除零错误发生")

在上述代码中,如果 10 / 0 导致 ZeroDivisionError 异常,则程序会跳转到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块,并打印出 “除零错误发生”。

以下关于异常处理的描述,错误的是:(A)

       A .try语句中有except子句就不能有finally子句。

       B . 引发一个不存在索引的列表元素会引发NameError错误。

       C .Python中允许利用raise语句由程序主动引发异常。

       D . Python中,可以用异常处理捕获程序中的所有错误。

错误的描述是:

A. try语句中有except子句就不能有finally子句。

这是错误的描述。在Python中,可以在try语句中同时使用except子句和finally子句。finally子句中的代码将会在try语句块中的代码执行完毕后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它通常用于进行资源清理或释放相关操作,不会影响异常的捕获。

正确的描述是:

B. 引发一个不存在索引的列表元素会引发NameError错误。

在Python中,引发一个不存在索引的列表元素不会引发NameError错误。相反,它会引发IndexError错误。NameError通常是指尝试访问一个不存在的变量或未定义的名称时引发的错误。

C. Python中允许利用raise语句由程序主动引发异常。

这是正确的描述。在Python中,可以使用raise语句由程序主动引发异常。通过raise关键字,我们可以显式地引发特定类型的异常,提供相关的异常信息并中断程序的正常执行流程。

D. Python中,可以用异常处理捕获程序中的所有错误。

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描述。虽然可以使用异常处理机制来捕获大多数类型的错误和异常,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捕获。有些错误,如语法错误(SyntaxError),通常无法通过异常处理来捕获,而是在代码解析阶段直接引发错误并中断程序执行。异常处理主要用于处理运行时错误和异常情况,比如除以0、文件读写错误等。

文件

文件dat.txt里的内容如下:()

Abcdefghijk

lmnopqrst

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cdefghij

fo=open("dat.txt",'r')

fo.seek(2)

print(fo.read(8))

fo.close()

解释如下:

  1. fo=open("dat.txt",'r'): 打开名为 “dat.txt” 的文件,并以只读模式打开。

  2. fo.seek(2): 使用 seek() 函数将文件指针移动到第三个字符的位置(从零开始计数)。

  3. print(fo.read(8)): 使用 read() 函数读取从当前文件指针位置开始的8个字符,并将其打印出来。

    在当前文件指针位置(第三个字符位置)开始读取8个字符,即 “cdefghij”。

  4. fo.close(): 关闭文件。

因此,程序的输出结果将是 “cdefghij”。

使用上下文管理关键字with可以自动管理文件对象,不论何种原因结束该关键字中的语句块,都能保证文件被正确关闭?

是的,你的描述是正确的。使用上下文管理关键字 with 可以自动管理文件对象,确保文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正确关闭。
with 语句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来处理文件的打开和关闭。它会在进入 with 代码块时打开文件,并在退出 with 代码块时自动关闭文件。无论代码块是正常执行结束还是遇到异常而中断,都会触发关闭文件的操作。
下面是一个使用 with 语句来读取文件的示例:

with open("file.txt", "r") as f:
    content = f.read()

在上述示例中,with open("file.txt", "r") as f 打开了名为 "file.txt" 的文件,并将文件对象赋值给变量 f。该文件对象在 with 代码块中可用。执行文件操作的代码后,当退出 with 代码块时,文件对象 f 会被自动关闭,无需手动调用 f.close()。
通过使用 with 语句,可以更安全和方便地管理文件对象,避免因为忘记关闭文件而导致的资源泄露问题。

执行如下代码:

fname=input("请输入要写入的文件:")

fo=open(fname,"w+")

ls=["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fo.writelines(ls)

fo.seek(0)

for line in fo:

print(line)

fo.close()

该程序的执行结果是什么?介绍一下每个语句的功能该程序的执行结果取决于用户输入的文件名以及程序运行环境中对文件操作的权限。然而,我们可以介绍每个语句的功能,并给出可能的输出结果。

fname = input("请输入要写入的文件:")

此语句提示用户输入一个文件名,并将用户的输入保存在变量 fname 中。

fo = open(fname, "w+")

该语句打开用户指定的文件,使用 "w+" 模式,该模式允许读取和写入文件。如果文件不存在,将创建一个新文件。如果文件已经存在,将截断文件内容并从头开始写入。

ls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fo.writelines(ls)

这些语句将字符串列表 ls 的内容写入到打开的文件中。每个字符串都作为单独的一行写入文件。由于使用的是 "w+" 模式,文本将被写入文件的开头。

fo.seek(0)

此语句将文件的当前位置移动到文件的开头,以便接下来的读取操作从文件开头开始。

for line in fo:
    print(line)

这个循环遍历文件对象 fo 中的每一行,并打印出来。由于文件的当前位置在开头,因此将从文件开头开始读取。

fo.close()

这个语句关闭打开的文件。

可能的程序输出结果取决于用户输入的文件名以及文件的内容。如果一切正常,且用户输入的文件存在并具有读写权限,那么程序将打开文件、写入内容并成功读取并打印出来。

例如,假设用户输入的文件名为 poem.txt,且该文件存在且可写。则程序的输出结果将是: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使用内置函数________打开文件时,只要文件路径正确就总是可以正确打开的。()

以_______mode打开的文件,会在文件尾部添加数据。

使用内置函数 open() 打开文件时,只要文件路径正确且具有相应的权限,通常可以正确打开文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文件不存在、路径错误、权限问题等),仍然可能发生文件打开失败的情况。因此,填入空白处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无法保证文件总是可以正确打开。
以 "a" mode 打开的文件,在每次写入时都会将数据添加到文件的尾部。这个 mode 是用于追加数据到文件末尾的模式。如果文件不存在,将会创建新文件。如果文件存在,会将数据附加到文件的末尾,而不是从头部覆盖文件内容。其他常见的文件打开模式包括:

1."r":读取模式(默认),用于读取文件内容。
2."w":写入模式,会从头部覆盖文件内容,如果文件不存在则创建新文件。
3."x":排它创建模式,用于创建新文件,如果文件已经存在则会抛出异常。
4."a+":追加与读取模式,可以在文件末尾追加数据或读取文件内容。

所以,正确的填入方式是 "a"。

其他

下列代码执行结果不可能是什么?()

a=random.randint(2,8)

print(a)

下列代码执行结果不可能是以下选项之一:
A. 2
B. 4
C. 6
D. 8
因为代码使用 random.randint(2, 8) 生成一个介于 2 和 8 之间(包括 2 和 8)的随机整数,并将结果赋值给变量 a。因此,执行结果只能是 2、4、6 或 8 中的一个,不能是其他值。 所以以上选项均不可能成为代码的执行结果。

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当前的时间)

Import time

t=time.gmtime()

print(time.strftime("%Y-%m-%d%H:%M:%S",t))

此程序的输出结果会根据运行时的时间而变化。time.gmtime() 返回当前时间的 struct_time 对象,表示了世界协调时间(UTC)。time.strftime() 函数可以根据指定的格式将时间对象转换为字符串。

例如,假设当前时间是 2023 年 6 月 28 日 17:44:23(UTC),则程序的输出结果将是:

2023-06-28 17:44:23

  • 7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4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爱码字的小和尚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