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292
在禾本科作物中,矮秆是一种理想的农艺性状,因为它可以增强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并允许更高的种植密度。在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育种中,矮秆和半矮秆突变体已被广泛使用,相关的“绿色革命”基因(如水稻中的sd1和小麦中的Rht)通常涉及赤霉素(GA)的生物合成或信号传导。然而,许多赤霉素生物合成/信号传导缺陷的玉米(Zea mays)突变体表现出多效性表型,对产量不利,因此不适用于玉米育种。鉴于玉米株高主要由节间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展驱动的茎伸长决定,鉴定直接调控细胞伸长的新调控因子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
微管在引导植物细胞极性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其组织结构和动态变化,并且受到多种微管结合蛋白(MAPs)的调控。然而,玉米中的MAPs大多尚未被研究。最近,拟南芥QWRF家族的几个蛋白被鉴定为MAPs。通过搜索Gramene数据库,我们发现了一个基因(ID为Zm00001d028073),该基因编码一个与QWRF同源的蛋白。我们将该基因的CDS克隆到由玉米UBI启动子驱动的过表达载体pBCXUN中,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其导入玉米自交系B73-329中。过表达转基因株系(OE2和OE4)的胚芽鞘显著变短且变宽(图1a-c),其薄壁细胞长度减少而宽度增加(图1d-f)。我们将这个基因命名为ZmRPH1(Reducing Plant Height 1)。此外,ZmRPH1过表达还导致玉米幼苗根变短,细胞长度减少(图1g-h)。这些数据表明,ZmRPH1在调控玉米细胞极性生长中具有普遍作用。
为了测试ZmRPH1是否像其拟南芥同源物一样是一种新的微管结合蛋白(MAP),我们进行了体外微管共沉降实验。我们采用TNT快速偶联转录/翻译系统(Promega,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来表达ZmRPH1蛋白。经过高速离心后,生物素标记的赖氨酸标记的ZmRPH1蛋白与预先聚合的微管一同沉降于沉淀中,表明其在体外直接与微管结合(图1i)。接着,我们将ZmRPH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并瞬时表达到玉米原生质体中。我们观察到与mCherry-微管蛋白标记的微管共定位的丝状结构(图1j)。因此,我们得出结论,ZmRPH1是玉米中的一种微管结合蛋白(MAP)。
接下来,我们研究了ZmRPH1在微管中的功能。众所周知,在快速伸长的细胞中,皮层微管会组织成横向平行阵列,以引导细胞壁中微纤维的沉积。当细胞生长减缓或停止时,皮层微管会重新组织成随机或纵向排列的阵列(Hamada,2014)。我们观察了伸长区的根表皮细胞,其中的微管可以通过抗α-微管蛋白抗体的免疫荧光显微镜轻松可视化。在2日龄的幼苗中,我们观察到93%的B73-329根表皮细胞中的微管呈横向排列,而OE2或OE4细胞中横向微管的比例不到10%。相比之下,大多数OE2或OE4细胞中的微管呈斜向或随机排列(图1k,l)。我们进一步在拟南芥中过表达ZmRPH1,得到的过表达株系(OX1和OX2)与对照相比具有更短的黄化下胚轴。通过将OX1和OX2与表达GFP-MBD的转基因株系杂交,我们在活细胞中观察到GFP-MBD标记的微管。我们发现,与对照组(>60%)相比,ZmRPH1过表达显著降低了OX1和OX2下胚轴中具有横向微管的细胞频率(约为30%;图1m,n)。总体而言,上述结果表明,ZmRPH1通过调节皮层微管的方向来调节细胞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