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工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一座工厂组装电动小巴。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东非高原,阳光明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街头,司机阿达穆在最近更换的崭新电动小巴里吆喝揽客,希望可以早点满员发车。
阿达穆驾驶的电动小巴来自中国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以完全拆卸(CKD)方式出口到埃塞,由当地的贝莱内·金迪金属工程公司负责组装并推向市场。目前,在亚的斯亚贝巴,约有20位运营车辆司机和他一样,将老旧的燃油车换成来自中国的电动小巴。
3月6日,工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一座工厂组装电动小巴。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在阿达穆看来,与同级别传统燃油小巴相比,电动车噪音更小,性价比更高,并且使用起来更方便。“我们趁着午餐时间给电动车充电40分钟。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不用再花油钱,也不用在加油站排长队,每天的收入也比以前有所增加。”他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我开过不同类型的汽车,感觉这款(电动)车非常独特,因为它更舒适,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阿达穆说完便载着15名乘客发车了,其中多数人是第一次体验乘坐电动车。
3月6日,工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一座工厂为一辆电动小巴充电。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埃塞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海拔约2400米,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城市。在当地语言中,“亚的斯亚贝巴”意为“新鲜的花朵”。然而,当地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很难让人把这座城市与“鲜花之城”联系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埃塞全国约有120万辆汽车,大多是从海湾国家进口的二手汽车,车龄超过20年。车辆老旧更加重了汽车尾气污染。
埃塞交通和物流部数据显示,2023年该国花费约60亿美元用于燃料进口,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燃油汽车。今年2月初,交通和物流部宣布计划禁止进口汽油和柴油汽车,以应对全球不断上涨的燃油价格。此前,作为2021年到2030年发展愿景的一部分,埃塞政府已宣布计划10年内从国外进口4800辆电动公交车和14.8万辆其他类型电动车,以降低该国对燃油车的依赖。
3月6日,工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一座工厂为一辆电动小巴充电。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记者了解到,除了组装电动小巴,贝莱内·金迪金属工程公司还在组装一款从中国进口的长达12米的电动巴士,以满足该国不断增长的电动车需求。公司总经理谢瓦耶认为,电动车在埃塞俄比亚应用前景广阔,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电动车进入当地市场,这将助力埃塞实现节能减排。
谢瓦耶介绍说,从2023年中期开始,公司以完全拆卸方式从中国进口电动车。这种进口方式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此外,整车进口关税约为15%,以完全拆卸方式进口电动车关税几乎为零,这也是埃塞政府鼓励发展电动车并推动相关技术转移的举措之一。
这是3月6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街头拍摄的一辆电动小巴(左二)。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组装这些电动小巴还能促进本地就业,我们公司约有75人参与组装进口的216辆电动小巴。”谢瓦耶说,目前这些电动小巴已售出一半,买家包括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提供商和政府机构等。
据该公司生产经理阿贝拉介绍,首批50辆电动小巴是在中国同事帮助下完成组装的。阿贝拉对中国在电动车技术领域的发展表示赞赏。“中国的工程师来到埃塞,与我们分享了电动车技术方面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后如果遇到问题,我们也能通过视频连线向中国同事请教。”阿贝拉说。
中国电动小巴驶上“非洲屋脊”
3月6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贝莱内·金迪金属工程公司总经理谢瓦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收起
中国电动小巴在非洲大陆取得了新的突破,成功驶上了被誉为“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为这个国家的绿色出行带来了全新选择。这一进展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空气质量、降低燃油消耗,还促进了技术转移和本地就业,体现了中埃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由中国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制造的电动小巴正逐渐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车辆以完全拆卸(CKD)形式出口至埃塞,由当地企业贝莱内·金迪金属工程公司进行组装并推广销售。目前,已有约20位运营车辆司机将老旧燃油车替换为中国的电动小巴,享受到了电动车带来的诸多优势。
司机阿达穆表示,电动小巴相较于传统燃油小巴具有更低的噪音、更高的性价比以及更便捷的使用体验。仅需利用午餐时间充电40分钟,就可避免在加油站排队加油,节省了油费,同时每日收入也有显著提升。乘客们也对电动小巴的舒适度和环保特性给予好评,许多人首次体验乘坐电动车后对其留下了深刻印象。
埃塞俄比亚因其高海拔被称为“非洲屋脊”,但长期以来,尤其是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饱受严重汽车尾气污染困扰,这与其“新鲜的花朵”之名形成鲜明反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埃塞政府已采取积极措施,包括计划禁止进口汽油和柴油汽车,以及在10年内从海外引进大量电动公交车和其他类型电动车,旨在逐步摆脱对燃油车的依赖。此举不仅能有效降低空气污染,还有助于缓解因全球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压力。
贝莱内·金迪金属工程公司在组装电动小巴的同时,也在组装从中国进口的大型电动巴士,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车市场需求。公司总经理谢瓦耶坚信电动车在埃塞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电动车的到来将有力支持该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采用完全拆卸方式进口电动车,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几乎免除了高额关税,这是埃塞政府鼓励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之一。
电动小巴的组装工作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约75名员工参与了首批216辆电动小巴的组装工作,买家涵盖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提供商和政府部门等。在中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埃塞工人掌握了电动车组装技术,未来即使遇到问题,也可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向中国工程师求助,确保了技术的持续传授与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电动小巴驶上“非洲屋脊”,标志着中埃两国在绿色交通领域的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为改善埃塞俄比亚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推动本土制造业发展以及技术转移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功案例展现了中国电动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绿色转型、助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生动实践.
中非合作SPS合作信息网:
https://www.chinaafricasps.org/
#中非SPS#, #中非合作#,#中非经贸#,#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