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叙述的所谓的“学习方法”,只能作为参考用。
我观察到的大多数同学犯得最最最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学习上“完美主义”。乃至后续很多其他的问题,在我看来都和这个问题是直接相关的。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也是我经常举的例子,背英语单词(在这里我们先不聊背英语单词是不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我们只看如果我们想要背英语单词的话,应该怎么背)。我发现很多同学拿着红宝书,第一个list都没翻过去就放弃了。这是因为每天背完第一个list以后,第二天会发现:第一个list还是有很多单词没掌握,然后就继续背第一个list。然后一周后,发现自己第一个list都搞不定,觉得英语好难,彻底放弃了。这就是“完美主义”:不把第一个list“彻底”掌握不肯继续前进。这样是不对的。背了一个list,能多记一个词,都是进步。就算一个词都没记住,模糊有了印象,也是一种进步。我们不应该过度着眼于我们还不够完美。学习不是要么0分,要么100分的。80分是收获;60分是收获;20分也是收获。有收获最重要。但是因为着眼于自己的不完美,最终放弃了,那就是彻底的0分了。
仔细想,这种“完美主义害死人”的例子特别多。我看到过很多同学,其实是在学习的路上,被自己的“完美主义”逼得“放弃了”——由于学习中有一点没有做好,遭受到了一点点挫折,最终就放弃了整个学习计划。每个人都一定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想开一点:我们都不是小升初考了满分,才能上初中的;也不是中考考了满分,才能读高中的;更不是高考考了满分,才能念大学的;将来也不会是大学所有科目都是满分,才能出来工作。不完美其实是常态,根本不会影响我们学习更多更深入的内容。但是在自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却要求自己在自己制定的每一步计划中都达到“完美”,才进行下一步。最终结果,通常都是“放弃”:(
可能有的同学会跳出来反驳我:学习当然要认真啊!在这里,我必须强调,我所说的“不要完美主义”,和“学习认真”是不冲突的。什么是“完美主义”,什么又是“囫囵吞枣”,这是一个“度”,每个人其实不一样。不要“完美主义”,不代表学习可以草率前行。每个人都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我的经验是:在一些情况下,问自己一句:是不是自己又犯“完美主义”的毛病了:)
什么意思?就是现在信息太发达了,对于大多数领域的知识,网上会有很多所谓的“学习路径”。我不是说这些学习路径没有用,但是不能“过度”依赖这些所谓的学习路径。
比如,很多同学想学机器学习,大多数学习路径都会告诉你,机器学习需要数学基础。于是,很多同学就转而学习数学去了,非要先把数学学好再去学机器学习。可是发现数学怎么也学不好(在这里,可能完美主义的毛病又犯了),而机器学习却一点儿都没学。最终放弃了机器学习,非常可惜。其实,如果真正去接触机器学习,就会发现,至少在入门阶段,机器学习对数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建议:只要你在本科接触过高数,线数,概率这些科目的基础概念,想学机器学习,就去直接学习机器学习。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数学不够用,再回头补数学。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学习得也更有目标性,其实效果更好。在这里,我忍不住要打一个我的课程广告,入门机器学习不妨尝试我的《Python3入门机器学习》,学过的同学都说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同学想学习做ios app,就先去精通swift语言,或者想做android app,就先去精通java语言。在我看来大可不必。以我的经验,只要你有一门编译型语言基础,大概看一下这些语言的基础语法,就可以直接上手ios或者android app的开发了。先能做出一个最基本的app,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意识到语言特性的意义,再回头深入研究语言也不迟。此时还能结合真实的开发任务去理解语言特性,比没有上手app开发,抽象地理解语言特性,有意义的多。
再比如,我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和《玩转算法面试》课程,在视频中都是使用C++进行编码的。虽然我一再强调对预算法的学习,语言不重要,但还是有很多同学表示,要先把C++学透,再回来把课程中的算法学好。这是完全没必要的。事实上,在我的这两门课程中,我看到的收获最大的同学,是那些能够把课程中的算法思想理解清楚,然后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实现的同学:)
依然是:不要“过度”学习路径依赖,什么叫“过度”,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己的那个“度”。
不是说权威教材不好,而是每一本教材都有其预设的读者群,如果你不在这个预设的读者群的范畴里,教材再好也没用。最简单的例子:再好的高数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一堆废纸。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算法导论》。我个人建议如果你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算法底子,才应该去阅读《算法导论》,我在我的课程的问答区,也谈过如何学习使用算法导论。但是对大多数本科同学,尤其是第一次接触算法的同学,《算法导论》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教材。但很可惜,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有上面的两个毛病,既过度路径依赖,别人说《算法导论》好,学习算法要走学《算法导论》这个路径,自己就不探索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了,一头扎进《算法导论》里;同时还“完美主义”,对于《算法导论》的前几章,学习的事无巨细,但其实接触了很多在初学算法时没必要学习的内容。最后终于觉得自己学不下去了,放弃了对“算法”整个学科的学习。认为算法太难了。
诚然,算法不容易,但是,一上来就抱着《算法导论》啃,实在是选择了一条完全没必要的,更难的,甚至可能是根本走不通的路。对于一个领域的学习,了解市面上有什么好的教材是必要的,单也不能迷信权威教材。每个人必须要去探索学习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4、不要看不起“薄薄”的“傻”教材,这些你看不起的学习材料,可能是你入门某个领域的关键。
很多同学问我最初学习算法的是什么教材,我告诉他们是这本教材:《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 在这里,我完全没有推荐这本教材的意思。事实上,现在我有点儿“鄙视”这本教材。因为我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发现这本教材有很多错误(帮助它纠正错误其实也提高了我的水平:)当然,现在这本书的版本可能也和我当时学习的版本不同了,大部分错误应该已经纠正了。)但它确实是我的一本很重要的算法启蒙教材。关键原因是,它够薄。
在大多数时候,如果有人问我教材推荐,基本上我的回答都是,如果是入门水平:随便找一本在京东,亚马逊,豆瓣上,评分不太差的“薄”的教材,就ok了。在这里,关键字是够“薄”。因为“薄”的教材能让你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对整个学科有一个全盘的认识:这个领域是做什么的?解决什么问题了?整体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致是怎样划分的?一些最基础的方法具体是怎样的。这些在初学阶段是至关重要!是让你全盘把握整个领域脉络的。虽然通过这么一本薄薄的教材,你的脉络把握肯定不够全面细致,但比没有强太多!我看过不少同学,一上来学习《算法导论》,关于复杂度分析的笔记做了好几页,然后就放弃了,可是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这样完全没有对“算法”这个领域有全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学过“算法”!先用薄教材入门,再找“厚”教材,细细体会其中的细节,是我百试不爽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这里,我还要强调“入门教材”,很多教材虽然够“薄”,但不是“入门教材”。大家要注意。
很多同学理解了要找“薄”教材入门的道理,却还是非要我推荐一本具体的“薄”教材,说实话,很多时候这让我有点儿哭笑不得。因为我随便推荐一本,我确实不敢保证它是“最好的”,“最适合你的”,但是各个领域那么多教材,我又不可能都一一看过,一一比较过。最最重要的是,我的学习经验告诉我,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不是一本固定教材可以搞定的。非要找到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教材,然后就一头扎进去,其实是不科学的。我印象很深刻,我读本科的时候,那会儿申请了一个项目,要做一个网站(那时候服务端都用ASP.NET),我一口气从图书馆借了10本ASP.NET的教材,然后以一本最薄的书为主干去看,发现这本书介绍不清楚的概念,马上就从其他书里找答案。通常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做解读,是能够帮助你更深刻的认识一个概念的。基本上一个月的时间,我就从一个完全的网站搭建小白,做出了这个项目需要的那个网站。这个习惯我一直延续,研究生的时候,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了,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馆,借十本相关书籍回来翻看。
但是,大多数同学喜欢仅仅扎进一本书里,一旦选定了自己的学习材料,就对其他材料充耳不闻,甚至是排斥的心理。这种做法,一方面又是“完美主义”的表现——非要把这本教材学透;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犯懒”的表现,不愿意多翻翻,多看看,自己多比较比较,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材料,一味地盲目相信所谓“大神”的推荐,殊不知,这些推荐,不一定是更适合自己的材料;更何况,还有很多大神,明明是靠不出名的“薄”教材入的门,但给别人做推荐的时候,就突然变成自己是算法奇才,自幼阅读《算法导论》而所成的神话了:)
前面说了很多和教材选择相关的话题,但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学习来说,教材的意义其实远远小于实践的意义。如果仅仅是看学习材料就是学习的话,那么慕课网的视频后期处理人员就是水平最高的工程师了。因为每段视频,他们都需要看一遍。但是,很显然,仅仅是看视频,是无法学到知识的。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学习来说,真正动手实践去编程是异常重要的。怎么夸大其中的作用都不过分。这就好比学游泳,必须下水去游泳;或者学开车,必须亲自上路。否则你说的再头头是道,一个小学生文化水平的人,只要他开过车,游过泳,都能在这两个领域瞬间秒杀你。
很多同学都说我的算法讲得好,其实,我一直认为,这其中的一个最简单的秘诀就是:我带领大家把大多数算法都非常细致的实现了一遍;或者对其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实践。反观大多数高校教育,对于算法或者机器学习这种一定程度偏理论的学习,通常非常不强调实践。最终的结果是学习者只是接受了很多抽象的概念,但对其中具体的实现细节,却是云里雾里。我见过太多同学,都明白什么是O(n2)复杂度,什么是O(nlogn)的复杂度,却问我对于100万的数据规模,为什么自己的选择排序运行起来就没反应了。答案很简单:O(n2)的复杂度太慢了,100万的数据规模太大了,一般家用计算机转选择排序一时半会儿是转不完的。这些同学一定理解O(n^2)的算法比O(nlogn)的算法慢,却没有真正实践过,不知道这个差距到底是多少。
在我的课程中,经常遇到有些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算法的某句话(或者某段逻辑),为什么要写成A的样子,而不是B的样子?这种问题其实很好,但我觉得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实际的去把算法改写成B的样子,实际的运行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发生了错误,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错误?如果没有错误,具体比较一下:A和B两种不同的写法,为什么都正确?又有什么区别?真正的学习上的提高,就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我当然可以告诉给同学们一个结果,但是自己亲自实践一遍,相比阅读我给出的一个答案,自己对其中问题理解的深刻程度,是完全不可比拟的。
自我介绍一下,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初中级Android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或者是报班学习,但对于培训机构动则近万的学费,着实压力不小。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又漫长,而且极易碰到天花板技术停滞不前!
因此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Android移动开发全套学习资料》,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基本涵盖了95%以上Android开发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并且会持续更新!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可以扫码获取!!(备注:Android)

最后为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Android相关知识点的原理以及面试相关知识,这里放上我搜集整理的2019-2021BATJ 面试真题解析,我把大厂面试中常被问到的技术点整理成了PDF,包知识脉络 + 诸多细节。
节省大家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分享给身边好友一起学习。
《960全网最全Android开发笔记》
《379页Android开发面试宝典》
历时半年,我们整理了这份市面上最全面的安卓面试题解析大全
包含了腾讯、百度、小米、阿里、乐视、美团、58、猎豹、360、新浪、搜狐等一线互联网公司面试被问到的题目。熟悉本文中列出的知识点会大大增加通过前两轮技术面试的几率。
如何使用它?
1.可以通过目录索引直接翻看需要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2.五角星数表示面试问到的频率,代表重要推荐指数
《507页Android开发相关源码解析》
只要是程序员,不管是Java还是Android,如果不去阅读源码,只看API文档,那就只是停留于皮毛,这对我们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备以及实战技术的提升都是不利的。
真正最能锻炼能力的便是直接去阅读源码,不仅限于阅读各大系统源码,还包括各种优秀的开源库。
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等BAT大厂 2019-2021面试真题解析
资料太多,全部展示会影响篇幅,暂时就先列举这些部分截图
《Android学习笔记总结+移动架构视频+大厂面试真题+项目实战源码》,点击传送门即可获取!
面试真题解析**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hWsw3SHT-1712399945104)]
资料太多,全部展示会影响篇幅,暂时就先列举这些部分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