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 TCP 重传、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发愁吗?看完图解就不愁了

迟到的原因,主要是 TCP 巨复杂,它为了保证可靠性,用了巨多的机制来保证,真是个「伟大」的协议,写着写着发现这水太深了。。。

本文的全部图片都是小林绘画的,非常的辛苦且累,不废话了,直接进入正文吧,Go!


正文


相信大家都知道 TCP 是一个可靠传输的协议,那它是如何保证可靠的呢?

为了实现可靠性传输,需要考虑很多事情,例如数据的破坏、丢包、重复以及分片顺序混乱等问题。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可靠传输。

那么,TCP 是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重发控制、连接管理以及窗口控制等机制实现可靠性传输的。

今天,将重点介绍 TCP 的重传机制、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重传机制

TCP 实现可靠传输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序列号与确认应答。

在 TCP 中,当发送端的数据到达接收主机时,接收端主机会返回一个确认应答消息,表示已收到消息。

但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并不一定能如上图那么顺利能正常的数据传输,万一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呢?

所以 TCP 针对数据包丢失的情况,会用重传机制解决。

接下来说说常见的重传机制:

  • 超时重传

  • 快速重传

  • SACK

  • D-SACK

超时重传

重传机制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在发送数据时,设定一个定时器,当超过指定的时间后,没有收到对方的 ACK 确认应答报文,就会重发该数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时重传

TCP 会在以下两种情况发生超时重传:

  • 数据包丢失

  • 确认应答丢失

超时时间应该设置为多少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RTT(Round-Trip Time 往返时延),从下图我们就可以知道:

RTT

RTT 就是数据从网络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包的往返时间。

超时重传时间是以 RTO (Retransmission Timeout 超时重传时间)表示。

假设在重传的情况下,超时时间 RTO 「较长或较短」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上图中有两种超时时间不同的情况:

  • 当超时时间 RTO 较大时,重发就慢,丢了老半天才重发,没有效率,性能差;

  • 当超时时间 RTO 较小时,会导致可能并没有丢就重发,于是重发的就快,会增加网络拥塞,导致更多的超时,更多的超时导致更多的重发。

精确的测量超时时间 RTO 的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可让我们的重传机制更高效。

根据上述的两种情况,我们可以得知,超时重传时间 RTO 的值应该略大于报文往返  RTT 的值

至此,可能大家觉得超时重传时间 RTO 的值计算,也不是很复杂嘛。

好像就是在发送端发包时记下 t0 ,然后接收端再把这个 ack 回来时再记一个 t1,于是 RTT = t1 – t0。没那么简单,这只是一个采样,不能代表普遍情况

实际上「报文往返 RTT 的值」是经常变化的,因为我们的网络也是时常变化的。也就因为「报文往返 RTT 的值」 是经常波动变化的,所以「超时重传时间 RTO 的值」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值

我们来看看 Linux 是如何计算 RTO 的呢?

估计往返时间,通常需要采样以下两个:

  • 需要 TCP 通过采样 RTT 的时间,然后进行加权平均,算出一个平滑 RTT 的值,而且这个值还是要不断变化的,因为网络状况不断地变化。

  • 除了采样 RTT,还要采样 RTT 的波动范围,这样就避免如果 RTT 有一个大的波动的话,很难被发现的情况。

RFC6289 建议使用以下的公式计算 RTO:

其中 SRTT 是计算平滑的RTT ,DevRTR 是计算平滑的RTT 与 最新 RTT 的差距。

在 Linux 下,α = 0.125,β = 0.25, μ = 1,∂ = 4。别问怎么来的,问就是大量实验中调出来的。

如果超时重发的数据,再次超时的时候,又需要重传的时候,TCP 的策略是超时间隔加倍。

也就是每当遇到一次超时重传的时候,都会将下一次超时时间间隔设为先前值的两倍。两次超时,就说明网络环境差,不宜频繁反复发送。

超时触发重传存在的问题是,超时周期可能相对较长。那是不是可以有更快的方式呢?

于是就可以用「快速重传」机制来解决超时重发的时间等待。

快速重传

TCP 还有另外一种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机制,它不以时间为驱动,而是以数据驱动重传

快速重传机制,是如何工作的呢?其实很简单,一图胜千言。

在上图,发送方发出了 1,2,3,4,5 份数据:

  • 第一份 Seq1 先送到了,于是就 Ack 回 2;

  • 结果 Seq2 因为某些原因没收到,Seq3 到达了,于是还是 Ack 回 2;

  • 后面的 Seq4 和 Seq5 都到了,但还是 Ack 回 2,因为 Seq2 还是没有收到;

  • 发送端收到了三个 Ack = 2 的确认,知道了 Seq2 还没有收到,就会在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 Seq2。

  • 最后,接收到收到了 Seq2,此时因为 Seq3,Seq4,Seq5 都收到了,于是 Ack 回 6 。

所以,快速重传的工作方式是当收到三个相同的 ACK 报文时,会在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快速重传机制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超时时间的问题,但是它依然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重传的时候,是重传之前的一个,还是重传所有的问题。

比如对于上面的例子,是重传 Seq2 呢?还是重传 Seq2、Seq3、Seq4、Seq5 呢?因为发送端并不清楚这连续的三个 Ack 2 是谁传回来的。

根据 TCP 不同的实现,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可见,这是一把双刃剑。

为了解决不知道该重传哪些 TCP 报文,于是就有 SACK 方法。

SACK 方法

还有一种实现重传机制的方式叫:SACK( 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选择性确认)。

这种方式需要在 TCP 头部「选项」字段里加一个 SACK 的东西,它可以将缓存的地图发送给发送方,这样发送方就可以知道哪些数据收到了,哪些数据没收到,知道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只重传丢失的数据

如下图,发送方收到了三次同样的 ACK 确认报文,于是就会触发快速重发机制,通过SACK 信息发现只有 200~299 这段数据丢失,则重发时,就只选择了这个 TCP 段进行重复。

如果要支持 SACK,必须双方都要支持。在 Linux 下,可以通过 net.ipv4.tcp_sack参数打开这个功能(Linux 2.4 后默认打开)。

Duplicate SACK

Duplicate SACK 又称 D-SACK,其主要使用了 SACK 来告诉「发送方」有哪些数据被重复接收了。

下面举例两个栗子,来说明 D-SACK 的作用。

栗子一号:ACK 丢包

  • 「接收方」发给「发送方」的两个 ACK 确认应答都丢失了,所以发送方超时后,重传第一个数据包(3000 ~ 3499)

  • 于是「接收方」发现数据是重复收到的,于是回了一个 SACK = 3000~3500,告诉「发送方」 3000~3500 的数据早已被接收了,因为 ACK 都到了 4000 了,已经意味着 4000 之前的所有数据都已收到,所以这个 SACK 就代表着 D-SACK

  • 这样「发送方」就知道了,数据没有丢,是「接收方」的 ACK 确认报文丢了。

栗子二号:网络延时

  • 数据包(1000~1499) 被网络延迟了,导致「发送方」没有收到 Ack 1500 的确认报文。

  • 而后面报文到达的三个相同的 ACK 确认报文,就触发了快速重传机制,但是在重传后,被延迟的数据包(1000~1499)又到了「接收方」;

  • 所以「接收方」回了一个 SACK=1000~1500,因为 ACK 已经到了 3000,所以这个 SACK 是 D-SACK,表示收到了重复的包。

  • 这样发送方就知道快速重传触发的原因不是发出去的包丢了,也不是因为回应的 ACK 包丢了,而是因为网络延迟了。

可见,D-SACK 有这么几个好处:

  1. 可以让「发送方」知道,是发出去的包丢了,还是接收方回应的 ACK 包丢了;

  2. 可以知道是不是「发送方」的数据包被网络延迟了;

  3. 可以知道网络中是不是把「发送方」的数据包给复制了;

在 Linux 下可以通过 net.ipv4.tcp_dsack 参数开启/关闭这个功能(Linux 2.4 后默认打开)。


滑动窗口

引入窗口概念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 TCP 是每发送一个数据,都要进行一次确认应答。当上一个数据包收到了应答了, 再发送下一个。

这个模式就有点像我和你面对面聊天,你一句我一句。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效率比较低的。

如果你说完一句话,我在处理其他事情,没有及时回复你,那你不是要干等着我做完其他事情后,我回复你,你才能说下一句话,很显然这不现实。

所以,这样的传输方式有一个缺点:数据包的往返时间越长,通信的效率就越低

为解决这个问题,TCP 引入了窗口这个概念。即使在往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它也不会降低网络通信的效率。

那么有了窗口,就可以指定窗口大小,窗口大小就是指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

窗口的实现实际上是操作系统开辟的一个缓存空间,发送方主机在等到确认应答返回之前,必须在缓冲区中保留已发送的数据。如果按期收到确认应答,此时数据就可以从缓存区清除。

假设窗口大小为 3 个 TCP 段,那么发送方就可以「连续发送」 3 个 TCP 段,并且中途若有 ACK 丢失,可以通过「下一个确认应答进行确认」。如下图:

图中的 ACK 600 确认应答报文丢失,也没关系,因为可以通话下一个确认应答进行确认,只要发送方收到了 ACK 700 确认应答,就意味着 700 之前的所有数据「接收方」都收到了。这个模式就叫累计确认或者累计应答

窗口大小由哪一方决定?

TCP 头里有一个字段叫 Window,也就是窗口大小。

这个字段是接收端告诉发送端自己还有多少缓冲区可以接收数据。于是发送端就可以根据这个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发送数据,而不会导致接收端处理不过来。

所以,通常窗口的大小是由接收方的决定的。

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大小不能超过接收方的窗口大小,否则接收方就无法正常接收到数据。

发送方的滑动窗口

我们先来看看发送方的窗口,下图就是发送方缓存的数据,根据处理的情况分成四个部分,其中深蓝色方框是发送窗口,紫色方框是可用窗口:

  • #1 是已发送并收到 ACK确认的数据:1~31 字节

  • #2 是已发送但未收到 ACK确认的数据:32~45 字节

  • #3 是未发送但总大小在接收方处理范围内(接收方还有空间):46~51字节

  • #4 是未发送但总大小超过接收方处理范围(接收方没有空间):52字节以后

在下图,当发送方把数据「全部」都一下发送出去后,可用窗口的大小就为 0 了,表明可用窗口耗尽,在没收到 ACK 确认之前是无法继续发送数据了。

在下图,当收到之前发送的数据 32~36 字节的 ACK 确认应答后,如果发送窗口的大小没有变化,则滑动窗口往右边移动 5 个字节,因为有 5 个字节的数据被应答确认,接下来 52~56 字节又变成了可用窗口,那么后续也就可以发送 52~56 这 5 个字节的数据了。

程序是如何表示发送方的四个部分的呢?

TCP 滑动窗口方案使用三个指针来跟踪在四个传输类别中的每一个类别中的字节。其中两个指针是绝对指针(指特定的序列号),一个是相对指针(需要做偏移)。

SND.WND、SND.UN、SND.NXT

  • SND.WND:表示发送窗口的大小(大小是由接收方指定的);

  • SND.UNA:是一个绝对指针,它指向的是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列号,也就是 #2 的第一个字节。

  • SND.NXT:也是一个绝对指针,它指向未发送但可发送范围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列号,也就是 #3 的第一个字节。

  • 指向 #4 的第一个字节是个相对指针,它需要 SND.UNA 指针加上 SND.WND大小的偏移量,就可以指向 #4 的第一个字节了。

那么可用窗口大小的计算就可以是:

可用窗口大 = SND.WND -(SND.NXT - SND.UNA)

接收方的滑动窗口

接下来我们看看接收方的窗口,接收窗口相对简单一些,根据处理的情况划分成三个部分:

  • #1 + #2 是已成功接收并确认的数据(等待应用进程读取);

  • #3 是未收到数据但可以接收的数据;

  • #4 未收到数据并不可以接收的数据;

其中三个接收部分,使用两个指针进行划分:

  • RCV.WND:表示接收窗口的大小,它会通告给发送方。

  • RCV.NXT:是一个指针,它指向期望从发送方发送来的下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列号,也就是 #3 的第一个字节。

  • 指向 #4 的第一个字节是个相对指针,它需要 RCV.NXT 指针加上 RCV.WND 大小的偏移量,就可以指向 #4 的第一个字节了。

接收窗口和发送窗口的大小是相等的吗?

并不是完全相等,接收窗口的大小是约等于发送窗口的大小的。

因为滑动窗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当接收方的应用进程读取数据的速度非常快的话,这样的话接收窗口可以很快的就空缺出来。那么新的接收窗口大小,是通过 TCP 报文中的 Windows 字段来告诉发送方。那么这个传输过程是存在时延的,所以接收窗口和发送窗口是约等于的关系。


流量控制

发送方不能无脑的发数据给接收方,要考虑接收方处理能力。

如果一直无脑的发数据给对方,但对方处理不过来,那么就会导致触发重发机制,从而导致网络流量的无端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发生,TCP 提供一种机制可以让「发送方」根据「接收方」的实际接收能力控制发送的数据量,这就是所谓的流量控制。

下面举个栗子,为了简单起见,假设以下场景:

  • 客户端是接收方,服务端是发送方

  • 假设接收窗口和发送窗口相同,都为 200

  • 假设两个设备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都保持相同的窗口大小,不受外界影响

根据上图的流量控制,说明下每个过程:

  1.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数据报文。这里要说明下,本次例子是把服务端作为发送方,所以没有画出服务端的接收窗口。

  2. 服务端收到请求报文后,发送确认报文和 80 字节的数据,于是可用窗口 Usable减少为 120 字节,同时 SND.NXT 指针也向右偏移 80 字节后,指向 321,这意味着下次发送数据的时候,序列号是 321。

  3. 客户端收到 80 字节数据后,于是接收窗口往右移动 80 字节,RCV.NXT 也就指向 321,这意味着客户端期望的下一个报文的序列号是 321,接着发送确认报文给服务端。

  4. 服务端再次发送了 120 字节数据,于是可用窗口耗尽为 0,服务端无法在继续发送数据。

  5. 客户端收到 120 字节的数据后,于是接收窗口往右移动 120 字节,RCV.NXT 也就指向 441,接着发送确认报文给服务端。

  6. 服务端收到对 80 字节数据的确认报文后,SND.UNA 指针往右偏移后指向 321,于是可用窗口 Usable 增大到 80。

  7. 服务端收到对 120 字节数据的确认报文后,SND.UNA 指针往右偏移后指向 441,于是可用窗口 Usable 增大到 200。

  8. 服务端可以继续发送了,于是发送了 160 字节的数据后,SND.NXT 指向 601,于是可用窗口  Usable 减少到 40。

  9. 客户端收到 160 字节后,接收窗口往右移动了 160 字节,RCV.NXT 也就是指向了 601,接着发送确认报文给服务端。

  10. 服务端收到对 160 字节数据的确认报文后,发送窗口往右移动了 160 字节,于是SND.UNA 指针偏移了 160 后指向 601,可用窗口 Usable 也就增大至了 200。

操作系统缓冲区与滑动窗口的关系

前面的流量控制例子,我们假定了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是不变的,但是实际上,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中所存放的字节数,都是放在操作系统内存缓冲区中的,而操作系统的缓冲区,会被操作系统调整

当应用进程没办法及时读取缓冲区的内容时,也会对我们的缓冲区造成影响。

那操心系统的缓冲区,是如何影响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例子。

当应用程序没有及时读取缓存时,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变化。

考虑以下场景:

  • 客户端作为发送方,服务端作为接收方,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初始大小为 360

  • 服务端非常的繁忙,当收到客户端的数据时,应用层不能及时读取数据。

根据上图的流量控制,说明下每个过程:

  1. 客户端发送 140 字节数据后,可用窗口变为 220 (360 - 140)。

  2. 服务端收到 140 字节数据,但是服务端非常繁忙,应用进程只读取了 40 个字节,还有 100 字节占用着缓冲区,于是接收窗口收缩到了 260 (360 - 100),最后发送确认信息时,将窗口大小通过给客户端。

  3. 客户端收到确认和窗口通告报文后,发送窗口减少为 260。

  4. 客户端发送 180 字节数据,此时可用窗口减少到 80。

  5. 服务端收到 180 字节数据,但是应用程序没有读取任何数据,这 180 字节直接就留在了缓冲区,于是接收窗口收缩到了 80 (260 - 180),并在发送确认信息时,通过窗口大小给客户端。

  6. 客户端收到确认和窗口通告报文后,发送窗口减少为 80。

  7. 客户端发送 80 字节数据后,可用窗口耗尽。

  8. 服务端收到 80 字节数据,但是应用程序依然没有读取任何数据,这 80 字节留在了缓冲区,于是接收窗口收缩到了 0,并在发送确认信息时,通过窗口大小给客户端。

  9. 客户端收到确认和窗口通告报文后,发送窗口减少为 0。

可见最后窗口都收缩为 0 了,也就是发生了窗口关闭。当发送方可用窗口变为 0 时,发送方实际上会定时发送窗口探测报文,以便知道接收方的窗口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个内容后面会说,这里先简单提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个例子。

当服务端系统资源非常紧张的时候,操心系统可能会直接减少了接收缓冲区大小,这时应用程序又无法及时读取缓存数据,那么这时候就有严重的事情发生了,会出现数据包丢失的现象。

说明下每个过程:

  1. 客户端发送 140 字节的数据,于是可用窗口减少到了 220。

  2. 服务端因为现在非常的繁忙,操作系统于是就把接收缓存减少了 100 字节,当收到 对 140 数据确认报文后,又因为应用程序没有读取任何数据,所以 140 字节留在了缓冲区中,于是接收窗口大小从 360 收缩成了 100,最后发送确认信息时,通告窗口大小给对方。

  3. 此时客户端因为还没有收到服务端的通告窗口报文,所以不知道此时接收窗口收缩成了 100,客户端只会看自己的可用窗口还有 220,所以客户端就发送了 180 字节数据,于是可用窗口减少到 40。

  4. 服务端收到了 180 字节数据时,发现数据大小超过了接收窗口的大小,于是就把数据包丢失了。

  5. 客户端收到第 2 步时,服务端发送的确认报文和通告窗口报文,尝试减少发送窗口到 100,把窗口的右端向左收缩了 80,此时可用窗口的大小就会出现诡异的负值。

所以,如果发生了先减少缓存,再收缩窗口,就会出现丢包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TCP 规定是不允许同时减少缓存又收缩窗口的,而是采用先收缩窗口,过段时间在减少缓存,这样就可以避免了丢包情况。

窗口关闭

在前面我们都看到了,TCP 通过让接收方指明希望从发送方接收的数据大小(窗口大小)来进行流量控制。

如果窗口大小为 0 时,就会阻止发送方给接收方传递数据,直到窗口变为非 0 为止,这就是窗口关闭。

窗口关闭潜在的危险

接收方向发送方通告窗口大小时,是通过 ACK 报文来通告的。

那么,当发生窗口关闭时,接收方处理完数据后,会向发送方通告一个窗口非 0 的 ACK 报文,如果这个通告窗口的 ACK 报文在网络中丢失了,那麻烦就大了。

这会导致发送方一直等待接收方的非 0 窗口通知,接收方也一直等待发送方的数据,如不不采取措施,这种相互等待的过程,会造成了死锁的现象。

TCP 是如何解决窗口关闭时,潜在的死锁现象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CP 为每个连接设有一个持续定时器,只要 TCP 连接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持续计时器。

如果持续计时器超时,就会发送窗口探测 ( Window probe ) 报文,而对方在确认这个探测报文时,给出自己现在的接收窗口大小。

  • 如果接收窗口仍然为 0,那么收到这个报文的一方就会重新启动持续计时器;

  • 如果接收窗口不是 0,那么死锁的局面就可以被打破了。

窗口探查探测的次数一般为 3 此次,每次次大约 30-60 秒(不同的实现可能会不一样)。如果 3 次过后接收窗口还是 0 的话,有的 TCP 实现就会发 RST 报文来中断连接。

糊涂窗口综合症

如果接收方太忙了,来不及取走接收窗口里的数据,那么就会导致发送方的发送窗口越来越小。

到最后,如果接收方腾出几个字节并告诉发送方现在有几个字节的窗口,而发送方会义无反顾地发送这几个字节,这就是糊涂窗口综合症

要知道,我们的 TCP + IP 头有 40 个字节,为了传输那几个字节的数据,要达上这么大的开销,这太不经济了。

就好像一个可以承载 50 人的大巴车,每次来了一两个人,就直接发车。除非家里有矿的大巴司机,才敢这样玩,不然迟早破产。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大巴司机等乘客数量超过了 25 个,才认定可以发车。

现举个糊涂窗口综合症的栗子,考虑以下场景:

接收方的窗口大小是 360 字节,但接收方由于某些原因陷入困境,假设接收方的应用层读取的能力如下:

  • 接收方每接收 3 个字节,应用程序就只能从缓冲区中读取 1 个字节的数据;

  • 在下一个发送方的 TCP 段到达之前,应用程序

还从缓冲区中读取了 40 个额外的字节;

最后

自我介绍一下,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初中级Android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漫长且无助

因此我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Android移动开发全套学习资料》,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基本涵盖了95%以上Android开发知识点!不论你是刚入门Android开发的新手,还是希望在技术上不断提升的资深开发者,这些资料都将为你打开新的学习之门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需要这份全套学习资料的朋友可以戳我获取!!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并且会持续更新!

  • 接收方每接收 3 个字节,应用程序就只能从缓冲区中读取 1 个字节的数据;

  • 在下一个发送方的 TCP 段到达之前,应用程序

还从缓冲区中读取了 40 个额外的字节;

最后

自我介绍一下,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初中级Android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漫长且无助

因此我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Android移动开发全套学习资料》,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3KSv6QQi-1715846384697)]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R5dc5S2V-1715846384698)]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cr66V2Eq-1715846384700)]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2mqj1NGn-1715846384701)]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基本涵盖了95%以上Android开发知识点!不论你是刚入门Android开发的新手,还是希望在技术上不断提升的资深开发者,这些资料都将为你打开新的学习之门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需要这份全套学习资料的朋友可以戳我获取!!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并且会持续更新!

  • 5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是的,TCP 和 UDP 都提供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流量控制是指网络中传输数据的速率与带宽的协调,以防止网络过载。TCP 和 UDP 都使用流量控制来避免发送方发送过多的数据,使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得到满足。 拥塞控制是指网络中传输数据的速率与带宽的协调,以防止网络拥塞。TCP 和 UDP 都使用拥塞控制来避免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过多,从而防止网络拥塞。 但是,TCP 和 UDP 的实现方式略有不同。TCP 使用自动重传请求 (ARQ) 协议来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而 UDP 并没有使用 ARQ 协议,而是通过应用层软件来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 回答2: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在互联网中常用的传输层协议。尽管两者都用于在网络上发送数据,但它们在提供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TCP通过使用滑动窗口协议来提供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基于接收方的处理能力和网络的拥塞情况来控制发送方的数据量。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确认信息,告诉其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数量。这种机制确保了在传输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数据流平衡,同时也避免了数据的丢失。通过这种方式,TCP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控制流量并使得数据传输更可靠。 然而,UDP在流量控制方面则提供了更少的支持。UDP是一种无连接协议,它不具备滑动窗口和确认机制。发送方在将数据发送到网络上之后,并没有受到接收方的反馈信息,也无法判断网络的拥塞情况。因此,它无法提供像TCP那样的精细流量控制。 在拥塞控制方面,TCP也比UDP更强大。TCP使用了一种叫做拥塞避免的算法来控制数据的发送速率,从而避免网络拥塞。当网络出现拥塞时,TCP会调整发送速率并减少数据的发送。这样可以避免网络的过载和数据的丢失。但UDP并没有提供拥塞控制机制,因此在网络拥塞时,UDP会继续以固定的速率发送数据,可能导致丢包和延迟增加。 综上所述,TCP提供了较好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机制,而UDP在这些方面的支持较少。因此,在需要可靠性和延迟较低的应用场景下,如文件传输和网页访问等,TCP更适合使用。而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数据丢失较少影响的应用场景下,如实时音视频传输和游戏等,UDP可能更适合使用。 ### 回答3: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互联网传输层的两种常见协议。虽然它们都有提供数据传输的功能,但在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有一些差异。 TCP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TCP协议的核心功能之一。流量控制指的是在数据发送和接收之间的速率控制,以确保接收方能够处理所接收的数据而不被压倒。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实现流量控制,发送方根据接收方的处理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发送速率。 拥塞控制则是为了防止网络拥塞而采取的措施。TCP通过一系列算法来避免网络拥塞的发生和扩散,如拥塞窗口控制、慢启动、拥塞避免和快重传等。通过这些机制,TCP能够根据当前网络状况动态地调整数据发送速率,以保证网络的稳定和公平的分配网络带宽。 相比之下,UDP是一个无连接的传输协议,没有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的机制。UDP是一种简单和快速的传输协议,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音频、视频和游戏等。由于UDP不对数据传输进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因此在网络拥塞或不稳定的情况下,UDP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丢包和延迟的风险较高。 综上所述,TCP通过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机制来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和网络稳定性,而UDP则没有提供这些功能。选择使用TCP还是UDP取决于应用的需求,对于需要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应用,如网页浏览和文件传输,TCP是更合适的选择;而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实时音视频传输和在线游戏,使用UDP可以提供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传输速度。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