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特尔(Intel):
- CPU:
- 初创期(20世纪70年代):197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块商用微处理器CPU 4004,拥有2250个晶体管,这是英特尔CPU辉煌时代的开端。随后在1972 年推出第一个8位CPU 8008,能支持到16KB的内存,但市场反馈一般;1974年的Intel 8080是一款8位处理器,主频为2MHz,集成了6000个晶体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帮助英特尔奠定了霸主地位。
- 80x86系列(20世纪70年代末 - 90年代):1978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8086发布,这是英特尔的第一款16位微处理器,是x86架构的鼻祖。之后英特尔不断改进和升级该系列,如1982年的80286、1985年的80386、1989年的80486等。80386是英特尔的第一款32位x86处理器,最大支持4GB内存。
- 奔腾时代(20世纪90年代 - 21世纪初):1993年英特尔发布新的586产品时,将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并进行商标注册。奔腾系列处理器在性能和功能上不断提升,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如Pentium MMX、Pentium II、Pentium III等。
- 酷睿时代(21世纪初至今):2006年英特尔推出了酷睿(Core)系列处理器,包括酷睿2双核、酷睿i3、i5、i7、i9等系列。酷睿系列处理器采用了新的架构和技术,在性能、功耗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方面表现出色,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领域。
- 硬盘(英特尔在硬盘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英特尔在固态硬盘领域也有一定的涉足,但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不如其在CPU领域。英特尔的固态硬盘产品注重性能和可靠性,主要应用于企业级和高端消费市场。
2. 超微半导体(AMD):
- CPU:
- 早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 - 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AMD开始生产与英特尔x86架构兼容的处理器,如8086、80286等。1992年推出的AM386处理器,性能与英特尔的386芯片接近。1995年推出的5x86处理器,是32位处理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 K系列和速龙系列(20世纪90年代末 - 21世纪初):1996年推出的K5处理器,以及后续的K6、K7(Athlon,速龙)系列处理器,在性能上不断提升,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份额。速龙系列处理器在游戏性能和多任务处理方面表现出色,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 64位处理器时代(21世纪初 - 2010年代):2003年推出的Athlon 64是AMD的第一款64位处理器,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推出的Athlon 64 X2是双核64位处理器,在多任务处理和性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07年的Phenom(羿龙)系列是AMD的四核64位处理器。
- 锐龙系列(2017年至今):2017年AMD推出的Ryzen(锐龙)系列处理器,采用了新的Zen架构,在性能、功耗和性价比方面表现出色,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锐龙系列处理器包括Ryzen 3、Ryzen 5、Ryzen 7、Ryzen 9等不同级别,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 显卡(AMD的显卡业务主要由其旗下的ATI品牌发展而来):
- ATI时期:ATI是曾经的重要显卡品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显卡产品。如Radeon系列显卡,在图形处理能力和性能方面不断提升,与英伟达的显卡产品形成竞争。
- AMD收购ATI后:AMD在收购ATI后,继续发展显卡业务,推出了基于ATI技术的新一代显卡产品。如在2010年代推出的HD系列、R9系列等显卡,在性能和功耗方面不断优化。近年来,AMD的显卡产品在光线追踪等新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英伟达的竞争依然激烈。
3. 英伟达(NVIDIA):
- 显卡:
- 早期GPU的诞生(1999年):1999年底推出了NV10核心的显卡产品GeForce 256,被认定为首款GPU(图形处理器),标志着GPU时代的开端。该产品通过硬件图形加速和变换 - 照明(T&L)功能,将图形处理从CPU中解放出来,运算能力达到了当时CPU的5倍。
- 架构不断演进(2000年代 - 2020年代):之后英伟达不断推出新的架构,如Kelvin、Rankine、Curie、Tesla、Fermi、Kepler、Maxwell、Pascal、Volta、Turing、Ampere、Ada Lovelace等。每个架构都在性能、功能和能效方面有所提升,例如Pascal架构引入了支持NVLink通信的能力、高带宽内存2(HBM2)技术等;Turing架构支持实时光线追踪和Tensor Cores;Ampere架构进一步提升了光线追踪运算、高性能计算(HPC)和AI运算的能力。
- 产品线丰富:英伟达的显卡产品线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的不同市场需求,包括GeForce系列面向游戏玩家,Quadro系列面向专业图形设计和工作站领域,Tesla系列面向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4. 三星:
- 硬盘:
- 早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 - 2005年):三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存储芯片领域,1992年生产出全球第一块256M NAND闪存。2006年,三星推出了首款消费级市场的固态硬盘,但反响一般。
- 技术突破与发展(2013年 - 至今):2013年,三星创新性地研发了“3D V-NAND”技术,通过垂直堆叠大幅提高NAND闪存的存储密度。2015年推出了搭载3D V-NAND技术的950Pro固态硬盘,这是当时市面上最强的消费级固态硬盘,推进了主板M2接口(NVMe协议)的发展。此后,三星不断改进3D V-NAND技术,推出了840、850Pro、960Pro、860QVO、970Evo Plus、980Pro、990Pro等一系列固态硬盘产品。
5. 苹果:
- CPU(苹果的自研芯片主要用于自家产品):
- 早期使用英特尔芯片(2006年 - 2020年):在2006年至2020年期间,苹果的Mac电脑主要使用英特尔的CPU。
- 自研芯片时代(2020年至今):2020年,苹果了基于ARM架构的自研M1芯片,随后又推出了M1 Pro、M1 Max、M1 Ultra、M2、M2 Pro、M2 Max等系列芯片。这些芯片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方面表现出色,为苹果的Mac电脑、iPad Pro等等产品带来了强大的性能和长续航能力,也推动了ARM架构在桌面级电脑市场的发展。
- 显卡(苹果在独立显卡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少,主要注重集成显卡的性能提升):苹果的电脑产品在早期主要使用集成显卡,随着自研芯片的推出,其集成显卡的性能也不断提升。例如,M1芯片中的集成显卡在图形处理能力上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并且在一些专业应用中也有不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