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其城门设计既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紫禁城主要有以下几座城门:
- 午门: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的外朝中路。午门的设计宏伟壮观,城墙高大,巍峨壮丽,从形制上看,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午门平面呈“凹”字形,这种设计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并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式。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面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午门也是皇帝颁布诏书、接见外国使节及惩罚大臣的地方。
- 神武门:紫禁城的北门,又名玄武门,位于内廷中路。明朝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平面矩形,总高31米,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有门洞3券,上建城楼。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也由此门离去。
- 东华门:紫禁城的东门,位于外朝东路,开门于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东华门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东华门是紫禁城四大门中最与众不同的门,其门钉只有七十二个,与其他三门(午门、神武门和西华门)的八十一颗门钉不同。这可能与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有关,所以此门民间俗称“鬼门”。
- 西华门:紫禁城的西门,位于外朝西路,与东华门形制相同。西华门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也是外方内圆。城楼上同样建有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内存放着大量阅兵所用的铠甲,内务府就设在此处。皇帝与后妃如果要去西苑,也需从此门进出;参加宫中庆典的臣工,同样要走此门。
综上所述,紫禁城主要有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这四座城门,它们各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故事,共同构成了紫禁城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