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内容按照标题顺序进行。
今天是9月12日开始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前具体了解了一下互联网的构成:互联网由网络边缘(位于互联网边缘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如桌面计算机,移动计算机,服务器,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和网络核心{由互联端系统的分组交换设备和通信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如分组交换路由器、链路层交换机、通信链路(光纤,铜缆、无线电、激光链路)}组成。然后我们对网络进行一个分类:
网络可以分为个域网(P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挂个图简单了解一下就行后面会继续。
按网络中计算机所处的地位分类:对等网,客服机|服务器网络。 按照拓扑可以分为:总线型拓扑结构,星形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混合型拓扑结构。图片就不放了明天详细写一篇。按企业和公司管理划分可分为:内联网,外联网,Internet.
按网络使用范围划分:公用网,专用网。
网络是用来让不同计算机设备相互连通的一种工具。 例如我想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通过一条线来来连接两个设备。让两台计算机通过电信号的传输来实现网络通信。但如果我将设备增加到4台,5台,6台,7台乃至更多你会发现用来连接设备的网线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两幅图来理解。这种连接方式太耗网线了。为了改进这个网络模型,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使用一个用来转发消息的设备集线器(Hub)我们将每台计算机与Hub相连每多加一个设备只需要新增一条网线这样所需要的总连接数就会大大降低
现在我有5台设备,如果设备1要给设备3发送消息我们设想的方式是设备1发送给Hub,Hub发送给设备3.但是Hub同时连接了多台设备,他并不能确定哪个设备是设备三,所以他们采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群发。这样目标设备可以成功接到消息当然这种模式的问题也很明显:隐私性较差。因为所有的设备都会接到消息。除此以外集线器是半双工的工作模式(也就是无法同时向上向下传输)这种模式就像生活中的对讲机,当某个频道有人说话时其他人只能听不能说无法向打电话一样实时交流,所以实时性会比较差,所以分析到这里你会发现:太耗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使用新的转发设备:交换机来替换集线器。(交换机会记录不同设备的唯一标识来区分不同的连接设备) (而这个唯一标识就是大家常见到的MAC地址,为了确保唯一性,每个设备的MAC地址在出厂时就已经写好了,而且是全球唯一的,无法修改。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在使用中交换机会将每个设备的MAC地址与其对应的端口号记录为一张表。这时如果设备A希望给设备C发消息,交换机就会根据MAC地址从表中查询到设备C的端口号来进行消息发送。设备c就可以成功收到消息 对比集线器,交换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点对点连接的问题还支持全双工模式,也就是允许两台设备之间同时进行双向的数据传输,这让网络传输方式像打电话一样实时交流。非常有效地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除此以外交换机还支持桥接,也就是通过一根线来连接两个交换机,实现两个交换机中设备的访问。例如存在交换机1和交换机2,分别连接了不同网络设备,这时交换机1会将交换机2上面的网络设备端口记录为桥接连接的端口然后再通过交换机2的MAC地址表来查找设备所在的端口。这样就实现了桥接网络。那么交换机有没有弊端呢?其实,如果是在较小范围的局域网中使用,比如公司内网,学校的教学网等场景下交换机通常是可以胜任的。但如果我们将网络的覆盖范围继续扩大,例如覆盖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问题会非常明显。第一个问题:由于交换机能记录的MAC地址是有限的(通常为几千个或几万个)所以设备太多会导致表被写满,而且交换机的桥接并不会扩大这个表的容量,只会增加新的MAC地址记录。第二点,在多个交换机连接的情况下,又有消息会在交换机之间传递如果设备A和设备B所处的交换机在整条链路上的距离非常远,或者之间存在冗余链路还可能因为连接顺序不合理导致经过不必要的设备或形成环路。这意味着如果网络规模较大时,一味的合并网络并不能解决问题。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连接多个网络,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设备:路由器注意(这里的路由器并不是指家里连接WIFI用的无线路由器而是一种专门的网络设备)。路由器的作用是找到两个网络之间的更优路径适用于多个网络的互连和数据转发。(基于路由算法,管理来自多个网络的设备连接)。同时为了更好区分不同网络和网络中的设备我们可以使用IP来进行标识。例如:现在存在多个由路由交换机组织的网络且每个网络中都存在连接的设备。如果现在我需要让设备A1和设备B1进行通信就可以使用路由器来连接多个网络。这时路由器会给不同网络分配网段
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了解即可:面向终端,面向计算机通信,面向应用·(标准化),面向未来。
一、面向终端(这里的计算机指的是主机)
1、计算机发明早期,只有把程序和数据发送或者邮寄到计算机中心处理才行。因此在计算机内部增加了通信功能使远程站点的输入输出设备(也可以叫做终端)通过通信线路直接和计算机相连,达到一边输入信息一边处理信息的目的。最后经过通信线路将处理的线路送回到远程站点(也可以叫做主机)。这种系统简称为计算机联机系统。(第一张图去掉通信设备,终端和主机通过线路相互发送数据和程序)
2、(随着连接终端数量的增多,上述联机系统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机连接了太多的终端,负荷过重。既要处理发送过来的数据又要承担通信任务。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主机前面设置一个。前端处理机。(FEP)专门负责与终端的通信工作,使主机一更多的时间处理发送过来的数据。第二个问题:通信线路利用率很低,在终端离主机比较远的时候表现的很明显。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终端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线路集中器(让终端先与集中器连接,集中器在通过通信线路与FEP相连。) (以主机系统为核心具有通信功能的远程联机系统)
二、面向计算机通信
1969年,美国的分组交换网——阿帕网投入运行。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由终端与计算机直接的通信发展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
面向计算机通信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终端连接主机后通过通信控制处理器(CCP)互联进行通信。(如图a) 第二种模式:终端连接主机后通过主机互联进行通信(如图b)
三、面向应用(体系结构标准化)
1974年IBM公司公布了其研发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后续大量各种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相继出现。
同一体系结构的网络产品互联很容易实现,而不同体系结构的则很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该问题。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一个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的国际标准——OSI 7498.也称ISO/OSI 7层参考模型。
20世纪80年代,微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局域网(LAN)迅速发展。1980年2月IEEE 802局域网络标准委员会成立并制定了一系列局域网络标准。在此期间,各种LAN大量涌现,新一代光缆局域网——光缆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网络标准及其产品也相继问世。这一阶段的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通信子网的交换设备主要是路由器和交换机
四、面向未来计算机网络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互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全世界许多国家陆续纷纷效仿。)计算机网络进入崭新的阶段——面向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即以Internet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网络,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里面的不重要。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希望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