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目录(第5版)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 1.2.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3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 1.4.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1.5 集中商用网络的体系结构 1.5.1 SNA 1.5.2 X.25 1.5.3 Novell NetWare 1.6 OSI协议集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2 信道特性 2.2.1 信道带宽 2.2.2 误码率 2.2.3 信道延迟 2.3 传输介质 2.3.1 双绞线 2.3.2 同轴电缆 2.3.3 光缆 2.3.4 无线信道 2.4 数据编码 2.5 数字调制技术 2.6 脉冲编码调制 2.6.1 取样 2.6.2 量化 2.6.3 编码 2.7 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 2.7.1 数据通信方式 2.7.2 交换方式 2.8 多路复用技术 2.8.1 频分多路复用 2.8.2 时分多路复用 2.8.3 波分多路复用 2.8.4 数字传输系统 2.8.5 同步数字系列 2.9 差错控制 2.9.1 检错码 2.9.2 海明码 2.9.3 循环冗余校验码
第3章 广域通信网
3.1 公共交换电话网 3.1.1 电话系统的结构 3.1.2 本地回路 3.1.3 调制解调器 3.2 X.25 公共数据网 3.2.1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3.2.2 HDLC协议 3.2.3 X.25 PLP协议 3.3 帧中继 3.3.1 帧中继业务 3.3.2 帧中继协议 3.3.3 帧中继的应用 3.4 ISDN和ATM 3.4.1 综合业务数字网 3.4.2 ATM虚电路 3.4.3 ATM高层 3.4.4 ATM适配层 3.4.5 ATM通信管理
第4章 局域网与城域网
4.1 局域网计数概论 4.1.1 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4.1.2 LAN/MAN的IEEE 802标准 4.2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4.2.1 LLC地址 4.2.2 LLC服务 4.2.3 LLC协议 4.3 IEEE 802.3 标准 4.3.1 CSMA/CD 协议 4.3.2 CSMA/CD 协议的性能分析 4.3.3 MAC和PHY规范 4.3.4 交换式以太网 4.3.5 高速以太网 4.3.6 虚拟局域网 4.4 局域网互联 4.4.1 网桥协议的体系结构 4.4.2 生成树网桥 4.4.3 源路由网桥 4.5 城域网 4.5.1 城域以太网 4.5.2 弹性分组环
第5章 无线通信网
5.1 移动通信 5.1.1 蜂窝通信系统 5.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5.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5.2 无线局域网 5.2.1 WLAN的基本概念 5.2.2 WLAN通信技术 5.2.3 IEEE 802.11 体系结构 5.2.4 移动Ad Hoc 网络 5.2.5 IEEE 802.11 的新进展 5.3 无线个人网 5.3.1 蓝牙技术 5.3.2 ZigBee技术 5.4 无线城域网 5.4.1 关键技术 5.4.2 MAC子层 5.4.3 向4G迈进
第6章 网络互联与互联网
6.1 网络互联设备 6.1.1 中继器 6.1.2 网桥 6.1.3 路由器 6.1.4 网关 6.2 广域网互连 6.2.1 OSI网络层内部结构 6.2.2 面向连接的网际互联 6.2.3 无连接的网际互联 6.3 IP协议 6.3.1 IP地址 6.3.2 IP协议的操作 6.3.3 IP协议数据单元 6.4 ICMP协议 6.5 TCP和UDP协议 6.5.1 TCP服务 6.5.2 TCP协议 6.5.3 TCP拥塞控制 6.5.4 UDP协议 6.6 域名和地址 6.6.1 域名系统 6.6.2 地址分解协议 6.7 网关协议 6.7.1 自治系统 6.7.2 外部网关协议 6.7.3 内部网关协议 6.7.4 核心网关协议 6.8 路由技术 6.8.1 NAT技术 6.8.2 CIDR技术 6.8.3 第三层交换技术 6.9 IP组播技术 6.9.1 组播模型概念 6.9.2 组播地址 6.9.3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6.9.4 组播路由协议 6.10 IP QoS技术 6.10.1 集成服务 6.10.2 区分服务 6.10.3 流量工程 6.11 Internet应用 6.11.1 远程登录协议 6.11.2 文件传输协议 6.11.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6.11.4 超文本传输协议 6.11.5 P2P应用
第7章 下一代互联网
7.1 IPv6 7.1.1 IPv6分组格式 7.1.2 IPv6 地址 7.1.3 IPv6路由协议 7.1.4 IPv6对IPv4的改进 7.2 移动IP 7.2.1 移动IP的通信过程 7.2.2 移动IPv6 7.3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7.3.1 隧道计数 7.3.2 协议翻译技术 7.3.3 双协议栈技术 7.4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7.4.1 IP地址的分配 7.4.2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
第8章 网络安全
8.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8.1.1 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 8.1.2 网络安全漏洞 8.1.3 网络攻击 8.1.4 安全措施的目标 8.1.5 基本安全技术 8.2 信息加密技术 8.2.1 数据加密原理 8.2.2 经典加密技术 8.2.3 现代加密技术 8.3 认证 8.3.1 基于共享秘钥的认证 8.3.2 Needham-Schroeder认证协议 8.3.3 基于公钥的认证 8.4 数字签名 8.4.1 基于密钥的数字签名 8.4.2 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 8.5 报文摘要 8.5.1 报文摘要算法 8.5.2 安全散列算法 8.5.3 散列式报文认证码 8.6 数字证书 8.6.1 数字证书的概念 8.6.2 证书的获取 8.6.3 证书的吊销 8.7 密钥管理 8.7.1 密钥管理概述 8.7.2 密钥管理体制 8.8 虚拟专用网 8.8.1 虚拟专用网的工作原理 8.8.2 第二层隧道协议 8.8.3 IPSec 8.8.4 安全套接层 8.9 应用层安全协议 8.9.1 S-HTTP 8.9.2 PGP 8.9.3 S/MIME 8.9.4 安全的电子交易 8.9.5 Kerberos 8.10 可信任系统 8.11 防火墙 8.11.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8.11.2 防火墙的功能和拓扑结构 8.12 计算机病毒及防护 8.12.1 计算机病毒概述 8.12.2 计算机病毒防护 8.13 入侵检测 8.13.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8.13.2 入侵检测计数 8.13.3 入侵检测计数的发展 8.14 入侵检测防御系统 8.14.1 入侵防御系统的概念 8.14.2 入侵防御系统与入侵检测系统的区别 8.14.3 IPS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9章 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
9.1 网络操作系统 9.1.1 Windows Server 2008 R2 9.1.2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9.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 9.2.1 Windows Server 2008 R2 本地用户与组 9.2.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活动目录 9.2.3 Windows Server 2008 R2 远程桌面服务 9.2.4 Windows Server 2008 R2 远程管理 9.2.5 Linux网络配置 9.2.6 Linux文件和目录管理 9.2.7 Linux用户和组管理 9.3 Windows Server 2008 R2 IIS 服务的配置 9.3.1 IIS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9.3.2 安装IIS服务 9.3.3 配置Web服务器 9.3.4 配置FTP服务器 9.4 Linux Apache服务器的配置 9.4.1 Apache的安装与配置 9.4.2 建立基于域名的虚拟主机 9.4.3 建立基于IP地址的虚拟主机 9.4.4 Apache中的访问控制 9.5 DNS服务器的配置 9.5.1 DNS服务器基础 9.5.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9.5.3 Linux BIND DNS服务器的安装 9.6 DHCP服务器的配置 9.6.1 DHCP服务器基础 9.6.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DHCP服务器的配置 9.6.3 Linux DHCP服务器的配置 9.7 Samba服务器的配置 9.7.1 Samba协议基础 9.7.2 Samba的主要功能 9.7.3 Samba的简单配置 9.8 Wiindows Server 2008 R2 安全策略 9.8.1 安全策略的概念 9.8.2 账户密码策略设置 9.8.3 IPSec策略设置 9.8.4 Web站点数字证书
第10章 组网技术
10.1 交换机和路由器 10.1.1 交换机基础 10.1.2 路由器基础 10.1.3 访问路由器和交换机 10.2 交换机的配置 10.2.1 交换机概述 10.2.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10.2.3 配置和管理VLAN 10.2.4 生成树协议的配置 10.3 路由器的配置 10.3.1 路由器概述 10.3.2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0.4 配置路由协议 10.4.1 配置RIP协议 10.4.2 配置IS-IS协议 10.4.3 配置OSPF协议 10.4.4 配置BGP协议 10.5 配置广域网接入 10.5.1 配置PPP和DCC 10.5.2 配置帧中继 10.5.3 配置ISDN 10.6 IPSec配置与测试 10.6.1 IPSec实现的工作流程 10.6.2 IPSec配置举例 10.6.3 常见的故障 10.7 IPv6配置与部署 10.7.1 IPv6-over-IPv4 GRE 隧道配置 10.7.2 ISATAP隧道配置 10.8 访问控制列表 10.8.1 ACL的基本概念 10.8.2 ACL配置命令 10.8.3 ACL综合应用
第11章 网络管理
11.1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11.1.1 网络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11.1.2 网络管理系统的配置 11.1.3 网络管理软件的结构 11.2 网络监控系统的组成 11.2.1 网管信息的组成 11.2.2 网络监控系统的配置 11.2.3 网络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 11.3 网络管理功能域 11.3.1 性能管理 11.3.2 故障管理 11.3.3 计费管理 11.3.4 配置管理 11.3.5 安全威胁 11.3.6 安全管理 11.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1.4.1 SNMPv1 11.4.2 SNMPv2 11.4.3 SNMPv3 11.5 管理数据库MIB-2 11.5.1 被管理对象的定义 11.5.2 MIB-2的功能组 11.5.3 SNMPv2管理信息库 11.6 RMON 11.6.1 RMON的基本概念 11.6.2 RMON的管理信息库 11.6.3 RMON2的管理信息库 11.7 网络诊断和配置命令 11.7.1 ipconfig 11.7.2 ping 11.7.3 arp 11.7.4 netstat 11.7.5 tracert 11.7.6 pathping 11.7.7 nbtstat 11.7.8 route 11.7.9 netsh 11.7.10 nslookup 11.7.11 net 11.8 网络监视和管理工具 11.8.1 网络监听原理 11.8.2 网络嗅探器 11.8.3 Sniffer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11.8.4 HP OpenView 11.8.5 IBM Tivoli NetView 11.8.6 CiscoWorks for Windows 11.9 网络存储技术 11.9.1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 11.9.2 网络存储
第12章 网络规划和设计
12.1 结构化布线系统 12.2 网络分析与设计过程 12.2.1 网络系统生命周期 12.2.2 网络开发过程 12.2.3 网络设计的约束因素 12.3 网络需求分析 12.3.1 需求分析的范围 12.3.2 编制需求说明书 12.4 通信流量分析 12.4.1 通信流量分析的方法 12.4.2 通信流量分析的步骤 12.5 逻辑网络设计 12.5.1 逻辑网络设计目标 12.5.2 需求关注的问题 12.5.3 主要的网络服务 12.5.4 计数评价 12.5.5 逻辑网络设计的工作内容 12.6 网络结构设计 12.6.1 局域网结构 12.6.2 层次化网络设计 12.6.3 网络冗余设计 12.6.4 广域网络技术 12.6.5 广域网互联技术 12.6.6 安全运行与维护 12.7 网络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工具 12.7.1 网络故障诊断 12.7.2 网络故障排除工具 12.7.3 网络故障分层诊断 12.8 网络规划案例 12.8.1 案例1 12.8.2 案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