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蓝图中,月球与火星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人类迈向深空的前哨站;火星,因其与地球诸多相似之处,被视为人类未来星际移民的潜在目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在月球与火星探测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为未来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星际探索的伟大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月球探测新成果
(一)月球地质结构研究新进展
- 嫦娥六号揭示月球背面玄武岩形成年龄:2025 年 2 月 28 日,由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本次研究样品中玄武岩的主体形成年龄为 28.23 亿年,这一数据为研究月球火山活动历史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对样品的深入分析,科学家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这意味着月球的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击事件,尤其是南极 - 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一成果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也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
- 确定月球最古老、最大撞击遗迹形成时间:2025 年 3 月 21 日,中国科学家通过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确定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 —— 南极 - 艾特肯盆地(SPA 盆地)形成于 42.5 亿年前。月球表面遍布陨石撞击坑,是太阳系撞击历史的印记,而直径约为 2500 公里的 SPA 盆地是月球最为古老的撞击疤痕,记录了月球幼年时期遭受的巨大 “创伤”。此前,人类从未获得来自月球背面 SPA 盆地 “第一现场” 的样品实证,嫦娥六号任务成功返回采自该区域的月壤样品,为解决这一科学难题提供了契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从 5 克月壤中分选出 1600 余颗 > 200 微米的岩屑,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团队最终限定 SPA 盆地形成于 42.5 亿年前,这一成果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对理解月球乃至太阳系早期演化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也为火星、水星等行星撞击坑建立统一年龄标尺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月球资源分布探测新发现
- 嫦娥五号对月球氦 - 3 资源的探测: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对月球资源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对月球氦 - 3 资源的探测备受关注。氦 - 3 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核聚变燃料,地球上储量极少,而月球表面由于长期受到太阳风的吹拂,积累了丰富的氦 - 3 资源。据估算,月球上的氦 - 3 储量可达数百万吨,如果能够有效开发利用,将为人类未来的能源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嫦娥五号通过携带的多种科学载荷,对采样区域的氦 - 3 分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