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9年
发表刊物:《食品研究与开发》
论文作者:齐欣,张峻,陈颖
桑黄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在抗癌、保肝、抗氧化、降血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药理活性。尽管当前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种质鉴定、成分挖掘、检测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完善,以推动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
桑黄的研究背景
桑黄是传统药用真菌,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民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后,引发了全球对桑黄的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桑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药用机理和深层发酵等方面。
桑黄的名称和分布
-
名称争议
桑黄的种质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相关拉丁学名包括Phellinus igniarius、Phellinus Linteus和Phellinus baumii等。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刘正南认为桑黄属火木层孔菌,学名应为P. igniarius;戴玉成考证东亚地区桑黄的拉丁学名应为P. baumii PiLat;张小青提出鲍氏层孔菌(P. baumii)和火木层孔菌(P. igniarius)都可称为桑黄;潘学仁则认为尤地针层孔菌(P. yucatanensis)是真正的桑黄。
-
分布情况
P. igniarius喜生于杨、柳、桑等阔叶树树干上,在东北原始森林常见;P. linteus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阔叶树腐木干上;P. baumii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寄生于丁香属植物,在日本寄主为丁香属、桑属。国外桑黄还分布在朝鲜、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
桑黄的化学成分
-
多糖类
桑黄含有结构复杂的多糖物质,不同学者从桑黄中分离出多种抗癌多糖,如β - 1,3葡聚糖在C - 6有葡萄糖分支的多糖抗癌效果较好。此外,还包含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等构成的酸性蛋白多糖、杂聚糖蛋白复合物等。
-
其他成分
桑黄还含有落叶松蕈酸、氨基酸、多种酶、微量元素、黄酮和香豆素类化合物、黑色素、酚类色素等成分。莫顺燕等从桑黄中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和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其中5个黄酮和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为首次从针层菌属真菌中发现。
桑黄的药理作用
-
抗癌、抗肿瘤
桑黄的抗癌、抗肿瘤作用包括间接抗癌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间接抗癌通过免疫调节、抗诱变、抗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实现;直接杀伤作用表现为诱导瘤细胞凋亡,如来源于P. linteus的蛋白结合多糖PL对SW480人结肠瘤细胞、人胃腺癌细胞等有诱导凋亡和抑制增殖的作用。
-
保肝和抗肝硬化
桑黄提取物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抑制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改善肝组织结构,呈现抗肝纤维化效果。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桑黄乙酸乙酯浸提物对超氧阴离子、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等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能力。
-
降血糖
桑黄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同时减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在治疗人类糖尿病方面具有潜力。
-
抗肺炎、抑菌消炎
桑黄提取物能抑制肺炎大鼠炎症细胞数量及白介素(IL) - 1β的水平,对抑制人类急性肺炎有潜在作用;其正丁醇浸提物对耐甲氧基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效果;P. Linteus子实体酸性多糖能抑制败血症小鼠细胞因子上升,起到抗发炎作用。
桑黄的深层液体发酵
发酵培养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桑黄菌丝体,其活性成分与子实体类似,且不受季节和环境限制,能降低新药开发成本。韩国已利用工业化液体发酵技术生产桑黄产品,我国敖宗华也申报了相关专利,但不同种属桑黄菌以及不同碳源、氮源对发酵产物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研究。
结论
论文系统地总结了桑黄在名称、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深层发酵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对桑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后续深入研究其药用价值提供了参考。
未来应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桑黄种质特征,筛选优良菌种;深入研究桑黄有效成分与菌种、培养条件的关系,解析其结构特征和药用机理;建立快速准确的有效成分检测方法,推动桑黄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桑黄产业的健康发展。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