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物推荐】创新有规律,发明有方法

原创 赵敏 发明方法研究 2020年03月11日 10:38

各位业内朋友,大家好!

今年的疫情,对所有的企业都会有冲击,给企业的业务开展带来很多困扰。详细很多企业都在出主意、想办法,设法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即使在平时,制造业在最近十年也不是很景气。因此企业在方方面面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如何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呢?如何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呢?我们不仅仅要靠苦干、实干加流汗,少睡觉、多加班,还要靠巧干,靠使用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能够巧干活的方法论,讲一点发明创新的方法论。

很多人听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一点点诧异,发明创新有方法吗?还真的有。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就是:“创新有规律,发明有方法”,简要介绍TRIZ发明方法。

今天讲课的大纲是,首先,疑难复杂问题总是会出现,我想企业平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第二个内容是寻找归律,创新的定义和它的实践验证;然后下面接着讲产品研发和管理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对问题的定义和对其中所蕴含的矛盾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去消除矛盾,解决疑难解答问题;在本次讲课的后面的我会给大家介绍几个解决问题的案例。

疑难复杂问题总是在企业里反复出现。比如说,烟尘污染啊,接触不良,汽车失火,机床撞刀,叶片断裂,管道堵塞,疲劳断裂,螺栓松动,钻长孔偏心,漏油,漏气,散热不良,噪声,碰撞,焊接不好,高压线会因为长期的震颤产生疲劳 ,以及腐蚀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困扰,让很多的项目很难往前推进,或者很多的产品,我们在最后的一些工艺的设置上,精度的满足上达不到要求。

我们对此的感觉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非常棘手,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路,等等、大家用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去形容这些问题。实际上,如同我今天讲课的主题,创新是有规律的,发明是有方法的。

过去大家一直认为发明创新是一个需要付出海量的、艰苦努力的这样一个工作,是没有任何的方法和规律可循的。创新都是靠能人,靠试错,靠砸钱。比如说,在一百多年前的爱迪生时代,他就已经把试错法发挥到了极致。他手下有100多个助手,所有这些人,都会为爱迪生的任何一个“Craze(疯狂)”的想法,去试错,去反复地做实验。任何一个想法都平均要做五千次的实验。因此,爱迪生的一个发明成果,平均至少要做五万次实验。

看来,如果不了解创新的规律,不掌握创新的方法,发明创新这件事情就很难。怎么就你能够做一点发明创新的东西呢?

但是,如果大家了解了创新的规律,掌握了创新的方法。实际上,这件事情就会比原来大家所想象的那个难度、所面对的难度,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就是如何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发明创新的方法论,来去解决疑难复杂问题。因此,我们下一讲的题目就是寻找规律。创新的定义和实践上的验证。

“创新”这个词,是由熊彼得先生1912年在他的成名作叫作《经济发展理论》当中首次定义的,这事情已经过去了一百零几年了。应该说是熊彼得第一次用专著的形式把“Innovation”这个词讲清楚了。

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所谓创新,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个词是一个经济学词汇,不容易听懂,大家都知道熊彼得先生是一个著名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他的这本著作主要是在讲经济方面的发展。但是,熊彼得先生还说了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实际上很容易理解——他说,创新是“实现既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那么,什么是既有生产要素呢?一个企业的员工,如果走到自己企业的大门口,你站在门口往里面看,你能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既有生产要素”。不管是你们单位的所有的这些事物,仓库、车间,产线、设备、原材料、所用到的工艺,以及各种各样的操作手册,以及咱们的人,包括人脑子里面在职务期间所学习和运用到这些知识,实际上都可以作为既有生产要素。因此把这些既有生产要素,不断地去重新组合,就可以去产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甚至是新的知识。

因此,既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且又见到了效益,这是熊彼得给我们定义的创新。他的结论就是,“组合各种要素,创新实现价值”。这个既有生产要素,是指一切能够用来支持发明创新的事物,或者说,我们把它叫做创新的资源。“新组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刚才提到的企业里面的人、财、物、设备,物料,人员,包括人脑子里面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各种发明的方案,资金、物质、原材料,材料的属性,以及信息和知识,经营管理的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企业家的决心,国家给的政策环境啊,支持的资金等等,都可以把它叫做既有生产要素。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产生物质的、非物质的发明创新,都可以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下面,我要讲另外一个伟大人物,是苏联海军工程师,他叫根里奇·阿奇舒勒。他发现的熊彼得说过的那个“新组合”实际上呈现了两大规律性。“新组合”实际上就是熊彼特定义的创新。但是熊彼得没有接着往下讲,如何把它落地在工程领域(注:毕竟熊彼得是经济学家)。但是,不同时期的阿奇舒勒却做到了,阿奇舒勒有了两个重大的发现:

第一,是产品进化的规律,他发现了人类所造出来的这些人工制造物,也就是所谓的“产品”,或者,我们把它叫做“技术系统”,无论是在哪朝哪代,也不论你的技术领域是否相同,实际上,产品都会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路径来发展演进,而且,这种进化并不是随机的。因此,当我们能够了解产品发展演进的规律的时,我们就可以从顶层来把握,把握产品的概念设计;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解决问题的规律性,不管哪朝哪代,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领域当中,阿奇舒勒发现,相同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解决问题的这些原理和方法,也被反复使用。因此,他发现问题虽然千千万万万,无以计数,但是,问题的模型并不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多,由此而构建了解决问题的发明创新方法论。

产品研发与管理过程当中,我们遇到的问题。该去如何看待和如何定义?下面我给大家列举一些,我们在方方面面遇到的有代表性的几类问题。

一个是大家常见的手机,手机当中能量的来源是靠手机内部的电池,大家都知道,电池的续航能力是一个很关键的指标,我们的期待是手机电池的体积,是既要大又要小,它的容量大,存储电量多,供电续航的时间长;而体积小,便于多放置其他元器件,并且能够便于方便携带,因此我们会尽量把它做得比较薄。

如果换一个问题场景,比如说一个十字路口,大家就可以看到,东西方向的路要通行,南北方向的路也要通行,如果大家都想在同一个时间通过这个十字路口的话,那么就会形成右边这张图的情形。谁都走不了,堵得一塌糊涂。

另外一个问题的场景是,如果说车比较宽、比较长的话,不管是较长的这种载客车辆,还是较长的载货车辆。一旦遇到比较窄的街道,比如一条小街或者一个胡同,你会发现车宽路窄,车长转弯非常困难。因此,对这个问题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来去形容它或者描述它:车身要尽量长,又不能太长。车身长可多载人和货;车身不能太长,要便于转弯。到底设计的这车应该是多长才合适呢?

再换一个运载工具,这是我们的C919飞机,可以看到两幅图中,左边的起落架放下来了,右边的起落架收起来了。飞机的起落架,实际上是很重要的零部件,但是在它的上面又聚焦着两种需求——要求它既要在飞机上出现,又不能在飞机上出现,有起落架,是便于亚音速低速的时候起飞和降落;没有起落架,是便于它高速飞行,不去阻挡气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定义成:起落架既要有,又要无。

我们再来看船舶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定义一个问题,船身设计的既要宽,又要窄。船在长度上是比较长的,随便一艘船都有个几十米长,甚至更长,有的船可以达到100多米,例如航母可以达到280多米,但是在宽度上啊,一般的不会设计得太宽,因为有一个迎水阻力的问题。大家可以看到黄色所示的区域,是这个船沉没在水里面的一个面积,因此的话,船身既要宽,又要不宽,如果船身宽,能够比较抗左右摇晃的颠簸。船身不宽的话,那么它的迎水面积会比较小,这样的话它的阻力就会比较小。可是这两种需求,如果我都想要的话,那么该去怎么设计这艘船呢?

再来看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是管理者,Team Leader很多,这些管理者经常给我抱怨一个问题,我的这个团队,既希望他人多,又希望他人少,人多好干活,人手多嘛,我很好去分配;但是一到分奖金的时候,就发现人多又是个问题了,因为人少好分奖金啊!

从刚才把几个典型的问题场景给大家描述出来,实际上的这类“两种需求打架”的问题,应该说在各个领域都是存在的,比如说,在几何类问题当中,长和不长,厚和不厚,一个物体的形状对称还是不对称,平行还是交叉,圆还是非圆,水平还是不水平等等;在材料和能量领域,相应地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多和不多,密度大和不大,导热率高和不高,温度高和不高,时间长和不长,功率大和不大等等;在功能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喷射还是卡住,典型的,我们家里常用的水龙头,就是个通、断功能。但是我拧它的时候,总希望它要特别轻松,因此水龙头阀门阀体的间隙要比较大,拧起来灵活,但是当把它拧到位的时候,我又希望它滴水不漏,这个时候我就希望它没有间隙,因此,这都是符合这种问题的定义的。还有像冷还是不冷,快还是不快,运动还是静止,软还是不软,成本高还是不高等。如果在管理领域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说一个车间领导、厂领导,同时有两个会议找到他,二车间主任说,王厂长,下午两点钟来我们二车间开会,那么三车间的主任也来了,王厂长,下午两点到我们车间开会。那么同时举办的这两个会,我们怎么去处理?人总是不能分开两半的,对吧?还有像加薪还是不加薪,部门要裁员还是不裁员,一个产品涨价还是不涨价,一个软件开源还是不开源,房间大还是不大,一个项目投资还是不投资,解决问题你是去唱红脸还是去唱黑脸,制度是严一点还是宽一点,等等,实际上都是同一种问题模型

因此,问题的定义以及对问题当中所蕴含的矛盾的深入理解,就是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们给大家讲一个基本的概念——矛盾。矛盾其实就是“对立统一的双方”,就这样几个字就把它定义了。这双方的话,既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打架、相互干仗,但是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因此,“对立”是他们排斥打架的这一方面,而“统一”,又是他们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另一方面。因此,我们要去正确的认识矛盾,它是这样一种对立统一的双方。

矛盾,实际上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它具有普遍性。在所有的我们的产品和环境当中,大家记住:就是在我们所有的产品和他工作的环境当中都有矛盾!因此,黑格尔早就讲过,“内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在我们的产品包括它使用的环境当中,时时刻刻都会存在矛盾,因此而去讨厌矛盾,实际上,矛盾并不是一个坏东西,有了矛盾,我们的产品才有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内生的动力!只要我们恰当地去把矛盾给弱化掉,给它消除掉就好了。

因此,今天我讲课的内容,主要就是我们去如何去识别矛盾,如何去消除矛盾。系统当中的问题就是矛盾,解决问题,也就是去消除矛盾,

那么问题都有哪些表现呢?有那几种类型呢?我们来看矛盾的类型,矛盾有多参数的矛盾,好多参数搅和在一块,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逐渐分解,最后变成是两个参数的矛盾。如果再进一步分解,它就变成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根本性的一种矛盾——在一个参数上所施加的两种不同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所有的矛盾最后都可以转化成为这一种矛盾。也就是说,典型的两个参数的矛盾可以转化成另一个参数上施加“A”和“非A”两种需求的矛盾。我们把这样的矛盾叫做物理矛盾,意思就是说在物理层面上就没有办法去是满足两种需求。这样的需求矛盾用常规的思维是很难解决的。

怎么定义物理矛盾呢?我们认为,在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人造系统当中,系统组件的参数,受到了截然不同,大家注意是“截然不同”,括号包括“完全相反”,这样两个需求的制约。这两个需求的对立统一,叫作物理矛盾。前面我列举的问题都包含物理矛盾。

在我们TRIZ的圈子中,也有不少人讲得并不太准确,这种不准确的叙述是:一个系统参数受到了完全相反的两个需求的制约,这两个需求的对立统一叫做物理矛盾。这样的定义,实际上只是讲到了物理矛盾的很少的一个情况,很少的一个部分,后面我会继续给大家来去分辨,这个“截然不同”和“完全相反”,它有什么区别?

物理矛盾的是客观世界当中根本性的矛盾,在物理层面上它很难去解决。任何的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场景,只要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总能找到里面所蕴含的物理矛盾,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工艺出了问题,这一刀切不出来,还是说产品出了问题,这里面有噪声,有振动,造成了疲劳损坏,还是说你车刹不住,飞机飞不起来,或者说导弹瞄不准,或者说我们去做炼油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沉淀问题(就是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或者说制药的时候出出现了有效成分比较低的问题等等,实际上,千千万万的问题场景,只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物理矛盾。那么,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复杂的问题情境当中,识别出来物理矛盾,只要把它抑制、消除掉,就有助于从根本上来去解决产品当中、人造系统当中所遇到的那些问题

我给大家举一个十字路口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刚才在前一张幻灯片当中,我讲到的关于物理矛盾的完整的描述。比如说横着是东西向路,纵向是南北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不同的两个需求是如何来去制约一个系统参数,怎么形成了“A”“非A”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

如果说我们把从北边来的车定义为需求“A”的话(当然你把任何一个方向定义成A都无所谓),那么其他三个方向来的车应该是需求“非A”,“非A”的意思就是说“A”之外所有不是“A”的部分。那就可以看到,北边来的车如果是需求“A”的话,那么他要往前走,既有可能与南边来的车发生碰撞,也有可能与西边来的车,包括东边来的车发生碰撞,那么任何的这种碰撞、剐蹭,只要大家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都有可能发生。

另外一种情况是,即使是从北边来的车,如果没有跟另外一辆北边来的车保持合适的横向、纵向的间距的话,那么它仍然有可能发生剐蹭。剐蹭、碰撞实际上就是矛盾,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定义了北边来的车与南边来的车的矛盾,方向相反,也就是“A”和“-A”之间有可能产生物理矛盾的话,实际上你就漏掉了东边和西边的车,甚至,包括北边跟它没有保持好平行距离或前后距离的车,都有可能追尾和剐蹭!还有,如果这不是一个十字路口,而是一个有六岔路口,甚至八岔路口,实际上任何一个方向来的车,都可以跟所有不是这个方向的车发生剐蹭,它们都属于“非A”。这才是对物理矛盾的完整的表述和理解。

我给大家看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就是我今天重点要讲的内容,尤其是用这种橘黄色表达的,“一个分离原理,四个分离方法”,大家可以看到,“原理-方法-措施”是我今天讲到的这个发明方法论叫作TRIZ,它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体系之一,是一套关于方法的知识体系。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分离原理”是解决问题的顶级发明原理。在具体应用上,一个发明原理可以分成四个方法来应用,我们把它叫做“四个分离方法”,比如说如果考虑分离,我们可以在空间的角度上去考虑分离,也可以在时间的角度上去考虑分离,那么时、空实际上就把我们这个大家所能够见到的、所能够感受到的这些事物,几乎都包括了。当然,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个条件,从条件的角度去分离。另外一个,我们还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来做分离。当然下面还有40个发明措施,这不是今天重点要讲的内容,我们先把它忽略掉。所以这个虚线圈内是我们今天讲的“一个分离原理,四个分离方法”重点内容,

如果要想消除物理矛盾的话,一定要靠刚才我提到的“一个分离原理,四个分离方法”。

空间分离去解决十字路口的交通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定义过了,东西道路的车辆、行人要通行,如果把它定义成是需求A的话,那么A之外的需求——南北道路的车辆、行人也要通行,我们把它定义为非A,当然非A的需求还有更多,比如,这是个五岔路、口六岔路口等等,那就有更多的非A。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从空间分离的方法去思考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放在不同的空间去满足,大家一定要注意,无论是东西道路的车辆通行,还是南北道路的车辆通行,都是非常合理的需求,我们都要去满足,不能以满足一种需求而去折衷或者损害了另外一种需求!真正的解决问题,是应该把两种相互矛盾的需求都同时满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空间上把它分离开。如果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怎么来开车?大家想想基本的几何原理,就是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平行的线一定会相交,也就是说它们一定会发生干涉、碰撞、剐蹭,但是当我们把它们放到不同的空间的时候,问题就发生变化了。

我们经常用立交桥这样的人造设施(它也是一种技术系统),来去解决问题。大家可以看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立交桥,分了五层,任何一个方向来的车,其实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无非就是四种需求,一直行,二左转,三右转,四掉头,因此只要满足这样的设计需求的话,车在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做到直行、左转、右转、掉头,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另外一个例子,这是中关村一桥,那么他底下是地槽桥,也是通车,上面还有交叉的路和车辆,另外为行人设计了很好的走道,这种步道和电梯可以从上面过去,因此这种高架的人行通道,包括我们研发的地槽桥。或者说地下人行通道,其实都是空间分离的例子。我们把两种需求,“A”和“非A”放到不同的空间去分别百分之百地满足,那么这个问题就消除掉了。

我们再来看刚才前面讲到的长车走窄路的例子。

问题的定义是:车要长,多装货,比如说这是一辆货车;但是车要短,好转弯,因此,”多装货“和”好转弯“是两种不同的需求。我们来看如何去满足它,如果车设计的比较长,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把较长的车给它从中间切开分成两段,再用铰链把它链接到一起。对于这种装货的矿山车来说,大家可以看到,车头正对着我们,但是它的车厢可以摆动二三十度。因此它在比较崎岖的采矿道路上走起来就很方便,拐弯也方便。另外,这种拉客的车既要长,也不能太长,它要好转弯,如果车比较长了之后,要把它分割成两节车厢或三节车厢,这样在转弯的时候它就有更好的适应性。包括集装箱的专用货车,我们也可以把车头和车厢分割开,每一辆车拉到货场之后,可以把集装箱摘下来,然后然后挂上一个 集装箱就走了,把卸货的时间和跑路的时间给重叠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有很多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也可以靠技术创新的手段来解决。我举一个问题场景,如何解决在餐厅设置吸烟区的问题。问题是这样来定义的,一个人如果说去餐厅吃饭,我们把他叫作食客,食客在用餐的时候,他需要吸烟以满足个人的烟瘾,大家都知道烟界朋友们一般过个半小时一小时,可能要抽一颗烟。因为一抽烟就会摄入尼古丁,然后尼古丁会进入血液,人会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你不让他抽烟,他会很难受。但是食客在用餐的时候又不应该吸烟,以照顾其他用餐的人,比如说,有很多的人并不抽烟,同时也闻不了烟味,这样的人除了正常的人之外,还有很多有特殊情况的人,如病人、老人,或者怀孕的女同胞甚至是一些孩子们,他们是闻不了烟味的。现在有很多高档一点的,比如说五星级的饭店里面的餐厅,都已经设了吸烟区和非限区,这样的吸烟区和非吸烟区是可信的,因为他们头顶上的风道换风量很足,如果有人抽烟,你会发现烟是往上走的,它不会横着走,这些烟就会被抽掉了。但是有些中档的餐馆里面所设的吸烟区可能的作用就不是太大了,因为你会发现烟除了往上走之外,还会横着跑,很快这些烟雾就会蔓延到非吸烟区去了,因此就会引发这种争议,甚至发生一支烟引发的某一个案件。

英国一个餐厅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可以看到图中这样一个场景,这个餐馆开发了一种专用的设备,像一个钟型的透明有机玻璃罩子,可以把人罩住,如果你想吸烟,你叫过服务员来,他给你点着烟,而且把这个透明的金钟罩放下来,你可以在里面放心的抽烟,因为换风量很大,抽出的烟不会从罩子的下沿飘溢出,都被抽走了。所以烟界人士感到很很惬意;因为烟不会四处飘飞,在旁边的这些非烟界人士也感到没有什么障碍。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很好的解决了在餐厅里面设置吸烟区和非吸烟区的问题。它是动态的、可以随时设置的。即使来了一个不抽烟的人,在这个位置上坐的话,只需要把这个装置往上一抬就可以了。

再给大家讲一个时间分离的例子。就是从时间上去考虑,一个时间段去满足“A”需求,另一个时间段去满足“非A”需求。当我们用空间分离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可以来考虑时间分离。

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以手机键盘为例。早期从大哥大开始,手机都是有键盘的,到了数字时代的手机,也有这种老式键盘。后来发展到全键盘,这是黑莓手机的独创专利。但是再往后发展,人们总是希望把屏幕做得越来越大,显示内容越来越多,因此发展到了智能手机之后,大家可以看到,现在键盘都已经没有了。但是没有键盘,我们怎么来进行输入字符的操作呢?大家可以看到,物理矛盾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键盘要有,以便我们输入字符;键盘要无,以便扩大屏幕面积。因为只要你装上这种硬件盘,它一定会在手机上占这么一块空间。或者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定义,键盘输入区要大,以便全键盘操作,把这个设定为“A”需求,那么键盘输入区又要小,以便扩大屏幕面积,这个又是“非A”需求,大家可以看到“A”和“非A”直接形成了物理矛盾,彼此没有任何的交集。而我们一定要设法把两种需求都充分地满足。既然在手机上任何一个表面都看不到键盘了,没有真正的硬键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以软键盘的方式把它做出来,这就是今天的触摸屏技术。需要键盘时,我们随时可以调出一个软件键盘,而且还随时可以把这个键盘放大;不需要键盘输入字符信息时,键盘就消失了。所以,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就是时间分离。所以用软键盘的方式,通过时间分离解决了这个物理矛盾。

另外一个时间分离的例子是来自SUV汽车的最后一排座椅,要后排座椅,以便多坐乘客,这是一个非常正当的需求;不要后排座椅,以便多装行李或者休息,这又是一个非常正当的需求。大家可以看到又发生了两种合理需求而产生的物理矛盾。

如果你要想把两个需求都满足的话,那么你用常规的思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在很多车在设计上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说呢?我举一个例子,它是通用公司的Suberban,这样一个大号的SUV车,那么他的第三排座椅就是这样设计的,当我们把它立起来的时候,就有了第三排座椅;但是当把第三排座椅放下来时,我们就可以来多装行李,所以,有第三排座椅,多坐乘客,没有第三排座椅,多装行李,这是物理矛盾。利用时间分离的方法,我们就把它解决了,在不同的时间让它提供不同的功能,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SUV车上还有其它的时间分离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车在行驶的时候,到底是两轮驱动,还是四轮驱动?实际上很多的司机都想要两轮驱动,因为是跑在平路上,省油,如果用四轮驱动的话,跑起来是很费油的,轮胎摩擦力比较大;但是司机又想要四轮驱动。因为跑在乡间的崎岖道路上,尤其是在山路上,很希望四个轮胎都要有动力,都要抓地,这样会增加这个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两个需求都想要,那很难同时满足。因此,我们在车上设计了一个装置,是一个按钮或者一个旋钮,你可以随时切入到某种状态。例如我们在高速上、平路上跑,就用两轮驱动,大家看到的“2WD”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在崎岖山路上跑,你就用四轮驱动。

时间分离用在很多方面,例如舰载机。它的机翼设计现在通常都都是设计成折叠翼,因为在航母这样一个水面作战平台上,航母即使是很长,也只有200多米,跑道通常就是100米左右,在短跑道上起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二战时期,经常要让航母不断地调整航向甚至掉头,让船头处于迎风的位置,飞机才可以起飞,那个时候的飞机很小,问题还不大。但是到了今天的舰载机实际上已经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的一般的都是用弹射器或者说是舰艏翘起的方式起飞,但是对于飞机的机翼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短跑道起飞时,机翼的翼展一定要大,这样方便起飞,能够获得更好的升力;但是飞机在甲板上停放,甚至包括要用一个升降平台,把它放到机库里面去进行维修、维护保养的话。那么伸展的机翼,实际上飞机是没有办法通过那些狭窄的通道的,因此一定要把机设计成折叠。所以小小的一根铰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看到,这是苏33舰载机,它的前翼和尾翼都设计成折叠的,因此它就可以充分地满足在机库里存放和短跑道起飞这两种需求。

第三种分离叫做条件分离。前面我们讲的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在时、空上已经可以充分地去满足一般的问题需求,做好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本上70%~80%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是,有时你会发现,空间分离、时间分离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好,就可以再考虑第三种分离方式,叫作条件分离。

首先一个例子是汽车的安全带。安全带仍然是在解决物理矛盾的问题。比如说人们期待着,不系安全带,操作方便不勒人,这是一个正常的需求,但是又要系安全带,提供安全性,撞车的时候确保人不飞出去,如果不及安全带的话,十次撞车可能有差不多十次人要死掉。如果系上安全带,那么至少80%以上的人是安全的。

安全带是怎么样来去操作的?有时候我们经常因为心急,想快点把安全带拉出来,但是你会发现,越使劲去拉这个安全带,它越卡死,因为安全带是按照力的条件来进行分离的,如果你是用舒缓力的话,它就一直保持通畅;但是如果你用冲击力,它马上就就会锁死,这就是安全带设计的一个基本的原理,大家可以从动画上看到,它是怎么样被卡死。所以它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充分满足双方面的需求。

当然,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这样来定义,安全带要松,以便操作方便不勒人;安全带要紧,把人稳稳地固定在座椅上不飞出去。在一个问题情境当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去定义物理矛盾。

我们再看一个条件分离的例子。飞机上都有舷窗,这些舷窗的遮光板就是一个有物理矛盾的例子。我们对飞机内部采光的要求是:飞机的舷窗要透光透明,便于采光和观景,很多人都爱看云海或者爱看夜景;但是飞机的舷窗又不应该透明,防止炫光晃人眼,或者便于在长途飞行时候乘客休息。因此这又形成了“A”和“非A”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大家可以看到右下图,绝大部飞机舷窗都有一个遮光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把离自己最近的遮光板,可以给它放下来挡住外面的阳光,或者说我们把它托上去来看外面的风景。但是现在的技术都在发展,波音787的宣传就已经把这个遮光板给裁剪掉了,怎么去满足既要透明、又要不透明的这两种需求呢?波音设计了一个按钮,大家可以看到有灰白两色,乘客可以来自己按键,你如果按灰的就是把光亮逐渐来调暗,如果你按白色键,它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亮,直到完全透明。

另外一个条件分离的例子是云存储、大数据中心里面的很多服务器的热管理问题。如果大家进去过这些服务器中心(比如贵州大数据中心,国内很多省份建了不少大数据中心),那里面有很多的这些服务器,这些服务器的散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仅仅靠空气制冷是不行的,大家可以看到,还要加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管道,通过水冷来散热。

这里面临的物理矛盾是,如果增加服务器的运算量,可以提升它的计算能力,我们如果把这个需求叫做“A”的话,减少服务器的计算量是需求“非A”,也就是要降低芯片的发热,因为计算频度越高的时候,实际上芯片就会热量越高,如果大家在自己的电脑上看一下的话,实际上都可以看得到芯片情况。它高速计算的时候温度很高,能够达到八十一二度,但是正常计算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十度。

芯片发热量和运算量、时间之间还有下图这样一个关系,所以大约到满负荷的计算量大约65%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拐点,芯片本身的温度就会迅速升高。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仍然使用条件分离的思路来设定一个条件,即通过一个小型的管理软件来监控每台服务器的计算量,一旦接近拐点,我们就重新分配计算量,服务器发热就大大减少,整个的耗电也显著减少,因为所有的热都是电能转换过来的。这样,我们既满足了两种需求,又调节了计算量,而且还大幅度省电。这个方法已经在某一个大数据中心试验成功了,明显的降低了耗电量。

如果前三种分离方法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话,我们来采用第四种分类方法。

第四种分类方法叫作“整体与部分分离”,或者叫“整体与局部分离”,还有人把它叫作“系统层级分离”。实际上,就是要把“A”和“非A”两种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系统层级来去满足。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容易明白。我们还是通过例子来去看是怎么样把这种整体和部分,来去分别满足不同的属性的。在解决方案上,应该是整体上来满足需求“A”,局部上、部分上来满足需求“非A”,或者说,我们在系统本身去满足需求“A”,在子系统上来满足“非A”,甚至可以考虑在系统之外的系统上去满足“非A”。

比如说,就这个钢筋而言,它要足够硬,来满足拉伸的强度,但是它又应该足够软,以便绕行和卷发。因此如果把钢筋做得比较细,细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发现。把它们缠绕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常见的钢丝绳。钢丝绳在短的时候,它就像一根钢筋,能够承受非常大的拉力,但是当它比较长的时候,它又可以卷绕在滚筒上,或者曲曲弯弯地通过任何一个内部的路径。因此它整体具有柔性,局部具有刚性,这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分离。

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整体和部分分离也体现在车的变速箱中。车的变速箱的是一种变速装置,通常用它来改变档位和速比,车启动的时候,挂在低档上,因此车很好启动起来,是但在车开起来后,高速行驶的时候,我们又希望它的速比比较大。

现在随着这个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在很多的车上都有了多个变速的档位,比较便宜的车,手动挡大概是5个前进档位(加1个倒档)。如果是赛车、跑车档位就更多,可以有7个档位,甚至最多的有11个挡位,但是这样多档位的设计无疑让变速箱变得极其复杂,又大又重,而且非常费油。所以做到11个档位以后,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很难再继续开发了。因此就变速箱而言,我们所面临的物理矛盾是:变速箱的档位要多,来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路况,方便调节车速,如果把这个作为需求“A”的话,那么,你会看到变速箱的档位又要不多,以便自重轻,而且系统可靠,零件多了它的可靠性质也会很差。这就是“非A”,因此“A”和“非A”是很难同时去满足的。

车如果要求设计挡位很多,设计就越复杂。因此现在链式无极变速器已经出现了。作为传动链,在这个系统上,整体和局部之间的特性是完全相反的,从功能角度上说,作为一个链式装置,如果看一节钢链,它的局部是刚性的,但是如果多节钢链结合在一起,它整体是柔性的,因此就实现了无级变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变速箱本身不是那么复杂,但是又实现了无极变速。当然,这对这个链子本身的材料和属性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我们再看一个整体与局部分离的例子。就是刚才我们讲到船体的宽度。船要宽,以便航行时抗颠簸,船体稳定,左摇右晃少;船要窄,以便形式速度快,迎水阻力小。因此,我们怎么设计出来一条既宽又窄的船呢?

TRIZ的“整体与局部分离”方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让船整体宽,局部窄,水上部分宽,水下部分窄。大家可以看到,这艘导弹快艇是双体船。它在宽度上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它的抗颠簸稳定性很好,但是浸在水下的两部分,由于中间是空的,因此它的迎水阻力就变得很小。

更有意思的是,这是海岸巡逻队或观光旅游用的一种船,大家就可以看到它像蜘蛛一样两边跨出去,有了足够的宽度来抗颠簸。在整个的桁架上吊着这个透明的调舱,具有360度的观景性,因此在开起来时巡查或者观景都很方便。

通过这几个例子的讲解,大家可以看到,看起来非常困难复杂的这些问题,有着截然不同包括完全对立的需求,经过我们用物理矛盾的思路去分析,用这种模型去定义,并且用分离的原理来去求解,因此我们可以很好地把问题解决掉。

要么,我们做空间分离,在不同的空间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要么,我们做时间分离,在不同的时间段来满足“A”和“非A”这样截然不同的需求;要么,我们按照条件来分离,在条件内和条件外来满足“A”和“非A”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要么,我们在整体和局部上来分离,那么整体上满足“A”局部上满足“非A”。

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工作当中,已经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来去解决问题了。只不过大家没有把它提升到方法论的角度上,没有想到我们去如何定义问题的模型,如何利用原理方法,指导我们从顶层设计、概念设计上来去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解决问题的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安全气囊气囊,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瞬间弹出,保护乘客不撞击到车体上,而急速膨胀的气囊会让气囊表面时间变硬,会打伤乘客的面部。

那么物理矛盾的是这样来定义的:气囊开启的速度要快,以支撑乘客身体;气囊开启的速度要慢,不打伤乘客面部。或者,气囊表面要硬,以支撑乘客身体;气囊表面要软,不打上乘客面部。那么如何防止气囊伤人呢?实际上一是要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避免接触到脸部,同时让气囊表面变软。

因此解决方案是“条件分离”加“整体与部分分离”,预先在气囊的侧面来开一排小孔,把小孔切开,同时的用胶水粘住。当气囊高速膨胀,整体弹出后,内部达到一定压力值,只要超过它的阈值(条件),小孔开始排气。整体与部分分离,气囊整体上是硬的,能够支撑住人,但是接触人脸的表面部分比较软。这就解决了需要同时满足两种需求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个管理的例子,很多旅游地附近都有强行乞讨现象,让游人感到非常恼火。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庙会上,这些乞讨的人经常强行的拦、拉、拽、抱游客,甚至用猴子来抓抱游客,因此就产生了很大管理矛盾:庙会上游人需要畅行无阻,不应该有乞丐;但是庙会上又经常有人愿意慈善布施,又可以有乞丐。

如何解决这个管理问题?实际上还是分离的思路。

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政府想出了一个比较好的管理方式,用空间分离方法,栅栏分开人流,栅栏上面建天棚,下铺凉席。用条件分离方法,乞丐的手可以伸出来,讨钱罐也可以伸出来,但是身体不能出来。因此乞丐和游人都感到比较满意。

这项措施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但是还曾经一度引起社会舆论的质疑,实际上,用分离原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很好的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的思路,

下面是医疗案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造成了很大问题。现在很多朋友们仍然在家工作,在家隔离。

在医院治疗这些新冠肺炎病人时,大家可以看到,物理矛盾是:既要给病人插管,又要不插管(医疗中类似的矛盾很多很多,我只是举这样一个小的例子)要给病人插管,要吸出肺部的积液和进行相关的治疗;不要插管,是因为病人咳嗽传染严重。大家可以看到,病人一次咳嗽,飞沫可以喷出几米远。这些飞沫实际上都是病毒的携带者。

解决的方案当然首先是空间分离方法。

医生给病人插管时,必须做好隔离防护措施,上海的医生就发明了一种很好的隔离措施,叫作“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它在操作层面上,既方便人伸进手去操作插管,又能用塑料透明薄膜把绝大部分的飞沫都给隔离开,因此既满足了需求“A”,我要去操作插管,又满足了需求“非A”,我要去隔离这些病毒。

实际上,防护镜、手套、防护服等,都是采用了空间分离的方法。

当然条件分离也在这里面应用了。大家现在人人出门戴口罩,口罩就是条件分离。

口罩基本上至少有三层,一层是纺粘层,一层是熔喷层,另外一层又是纺粘层。它是通过分子吸引力,机械筛滤,包括静电吸附,这样三种方式来去把口罩外面的一些微粒和病毒给隔离掉了,尤其是机械筛滤这种方式,实际上它是按照一个微粒的尺度来进行过滤的,所有的这种“过筛子”的情况,都是条件分离,因为它是按照尺度分离的,比口罩微孔大的,都挡在外面进不来,只有更细的微粒才能过来,因此N95等这些标号表示的都是它对细微颗粒,包括病毒的细微颗粒的这种分离的能力,

我们重温一下“原理-方法-措施”,“一个分离原理”作为解决这些疑难解答问题的顶级原理,由这个分离原理衍生出来“四种分离方法”,我们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离,条件上进行分离,整体与部分上进行分离。分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同时来满足“A”和“非A”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需求,消除物理矛盾。

我们小结一下物理矛盾,创新有规律,发明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学会的。在研发,生产,运维管理等环节中,如果发现了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到问题当中出现的这种焦点参数,一定有那么一个参数上施加了两种不同的需求,那么我们利用分离原理当中的四个分离方法来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这些分离原理还不够的话,那么再加上每一个分离方法下面所覆盖的具体的发明措施,以它作为指导来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通常,我们应用了四个分离方法,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

只要经过科学的组织和培训,任何有志于创新的人都可以学会发明方法,大大的提升个体和组织的发明创新的能力。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讲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告诉我们本次课程的助教老师,让他们把问题交给我,我来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

(后续回答了7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内容请观看回放视频)

本次讲课是应《e-works公益大讲堂》邀请而讲授,完整视频内容请点击:https://vzan.com/live/tvchat-1995111187?jumpitd=1&fr=&v=1583755240941#/

【讲课老师简介】

赵敏——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英诺维盛公司总经理。国内著名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专家,U-TRIZ创始人。正高工。在国内外媒体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文章和论文百余篇,用U-TRIZ为企业解决200多技术难题。著有《创新的方法》、《TRIZ入门及实践》、《知识工程与创新》、《TRIZ进阶及实战》、《三体智能革命》、《智能制造术语解读》、《机·智: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等专著、合著。

原文链接:公益大讲堂-赵敏 | 创新有规律,发明有方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数字技术创新-轨物科技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