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处理、地形三维重建、形变信息提取、监测等实践技术应用

InS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进行地面高程测量和地表形变监测的技术。它通过比较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取的两幅或多幅SAR图像来提取地表的高程信息和形变信息。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传感器,它发射微波信号,然后接收从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表信息。InSAR技术的核心是利用SAR图像的相位信息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InSAR的工作原理

  1. SAR成像原理

    • SAR通过在飞行平台上(如卫星或飞机)发射微波脉冲,并接收回波信号来获取地表信息。它利用平台的运动来合成一个较长的天线孔径,从而提高图像的分辨率。例如,一个小型的SAR天线在飞行过程中可以模拟出一个很大的天线,就像一个巨大的照相机镜头一样,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

  2. 干涉原理

    • 当两幅SAR图像(通常是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取的)进行比较时,它们的相位信息会因为地表的高程差异和形变而产生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就像光的干涉条纹一样,可以被用来计算地表的高程变化和形变情况。

    •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在两次成像期间发生了地面沉降,那么两幅图像的相位就会出现差异,通过分析这种差异就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沉降的幅度。具体来说,相位差与地表高程变化和雷达波长等参数有关,通过一定的公式可以将相位差转换为高程变化或形变值。

InSAR的应用领域

  1. 地形测绘

    • InSAR可以生成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如山区、沙漠等,传统的测绘方法可能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而InSAR能够快速、大面积地获取高程数据。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前期,InSAR获取的高程数据可以为道路、桥梁等工程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地形依据。

  2. 地表形变监测

    • InSAR是监测地表形变的强大工具。它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火山活动导致的地表隆起或沉降、矿区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以及城市区域的地面沉降等。以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后,InSAR可以快速获取地震断层的位移情况,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力学过程。对于城市地面沉降,InSAR可以长期监测沉降速率,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避免因地面沉降导致的建筑物损坏等问题。

  3. 冰川和冰盖运动监测

    • 在极地和高山冰川区域,InSAR可以监测冰川的流动速度和冰盖的厚度变化。这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冰盖的影响非常重要。例如,通过监测格陵兰冰盖的厚度变化,科学家可以评估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的影响,进而预测海平面上升的趋势。

InSAR的优势和局限性

  1. 优势

    • 高精度:InSAR能够提供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形变测量精度,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具有很高的精度优势。

    • 大面积覆盖:SAR传感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的地表数据,这对于大面积的地形测绘和形变监测非常有效。例如,卫星SAR可以在一次过境中获取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范围内的数据。

    • 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由于SAR是主动式微波传感器,它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正常工作,获取地表信息。

  2. 局限性

    • 数据处理复杂:InSAR数据的处理需要专业的软件和复杂的算法,包括SAR图像的配准、相位解包等一系列步骤。这些处理过程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处理时间可能较长。

    • 对地表覆盖敏感:如果地表覆盖发生变化,如植被生长、建筑物的建设等,可能会对InSAR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植被茂密的地区,微波信号可能会被植被散射,导致相位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高程和形变测量的精度。

    • 垂直形变测量精度高,水平形变测量精度相对较低:InSAR主要对地表的垂直形变(如地面沉降、隆起等)测量精度较高,而对于水平方向的形变测量精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测量原理和雷达波的传播特性决定的。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主动式微波遥感技术,凭借其可以穿过大气层,全天时、全天候获取监测目标的形变信息等特性,已在地表形变监测、DEM生成、滑坡、火山活动、冰川运动、人工建筑物形变信息提取等多种领域展开了成功应用。InSAR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大地测量技术需要人工野外布点、空间分辨率低、成本高等缺点。InSAR已成为测绘、遥感、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灾害监测评估、资源勘探以及地理信息工程等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专题一、InSAR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及其发展

星载与地基InSAR概述

SAR系统,星载SAR卫星与地基InSAR系统发展

InSAR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专题二、InSAR原理、技术方法介绍

InSAR成像原理

InSAR成像特性

InSAR技术

1)InSAR高程测量技术

2)DInSAR形变监测技术

3)时序InSAR技术

InSAR的基本误差源

1)大气效应误差

2)地形相位误差

3)去相干

4)轨道误差

专题三、数据处理环境建立与软件熟悉

ENVI/SARscape安装

(硬件环境要求:内存 8G 及以上、硬盘空间 500G 及以上、处理器2GHz 及以上;操作系统要求:Windows 7/8/10/Server 操作系统)

掌握ENVI软件相关功能

掌握SARscape软件相关功能

专题四、SAR影像数据获取、DEM数据获取、InSAR数据前处理技术 

SAR影像数据获取

Sentinel-1卫星SAR影像数据下载

精密轨道星历参数下载

DEM数据获取

ENVI/SARscape系统设置

SARscape下数据导入,【示例】:以Envisat ASAR数据导入为例

专题五、InSAR地形三维重建 

InSAR生成DEM数据处理

1)数据读取及预处理

2)影像配准与重采样

3)干涉图生成

4)去除平地效应

5)相位解缠

6)地理编码

【示例】:展示采用意大利高分辨率COSMO SkyMed CSKS2 SLC数据(2011年)提取北京地区的DEM

【算例】:采用覆盖Bam地区的Envisat ASAR数据(2003年),基于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地震前的三维地形(DEM)

掌握采用SARscape生成DEM

专题六、DInSAR形变信息提取 

DInSAR提取形变数据处理

1)DEM数据准备

2)轨道数据准备

3)SAR数据准备

4)二轨法差分处理

5)三轨法差分处理

6)结果输出与分析

7)DEM数据准备

8)轨道数据准备

9)SAR数据准备

10)二轨法差分处理

11)三轨法差分处理

12)结果输出与分析

【算例1】:利用覆盖广西玉林地区的哨兵-1A SAR数据(2019年),采用二轨法差DInSAR获取该地区地震前后的地表地形形变信息

【算例2】:利用Bam地区的Envisat ASAR数据(2003、2004年),采用三轨法差DInSAR获取Bam地震前后的地表形变信息

掌握采用SARscape提取地表形变信息

专题七、时序InSAR技术形变速率与形变时间序列信息获取

PSInSAR数据处理方法

SBASInSAR数据处理方法

时序SAR影像数据准备

精密轨道数据准备 

DEM数据准备

基于Sentinel-1A 的PSInSAR数据处理

1)系统参数设置

2)SAR影像导入

3)影像裁剪

4)主影像选取与配准

5)差分干涉处理

6)PS点选取

7)相关噪声相位估计与去除

8)形变速率与形变时序获取

9)结果展示与误差分析

【算例】:利用覆盖北京地区的Sentinel-1A  SAR影像(2018年-2020年),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北京地区的地表沉降速率与沉降时间序列信息

【示例】:利用覆盖武汉地区的Sentinel-1A  SAR影像(2019年-2020年),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武汉地区的地表沉降时空特征信息

掌握采用PSInSAR/SBASInSAR提取形变时序信息

专题八、星地InSAR技术监测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基于MTInSAR与GRACE的北京地区地表沉降监测分析

TSInSAR上海地区地表沉降反演分析

SBASInSAR天津地区地表沉降时空演变分析

PSInSAR深圳填海区地铁沿线监测

GB-InSAR滑坡稳定性监测与预警

地基InSAR技术高铁桥梁安全监测

GB-RAR超高层建筑物动态特性监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