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做大岁”,历史不能忘记,规矩要懂得,别不懂

正月初四,对于莆田人来说,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情感温度的日子。这一天,莆田人会进行第二次围炉团圆,俗称“做大岁”。这一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段悲壮历史,至今已传承四百多年。它不仅是对抗倭英雄的纪念,更是莆田人对家庭团圆、生活安宁的深切期盼。通过“做大岁”,莆田人用独特的方式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祝福。图片

“做大岁”的历史渊源:一段悲壮的记忆

“做大岁”的习俗与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历史息息相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兴化府(今莆田市),烧杀抢掠,造成惨重伤亡。次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收复失地,逃亡的百姓陆续返回家园。

图片

由于年节已过,百姓们选择在二月初四补过除夕,以此纪念逝去的亲人,庆祝重获新生。后来,为方便农事,这一习俗被改为正月初四,成为莆田独有的“五日岁”春节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

“做大岁”的习俗与仪式

  1. 围炉团圆:正月初四,莆田人会像除夕一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围坐在一起,象征团圆与和谐。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年俗的延续,更是对家庭情感的凝聚。图片

  2. 贴白额春联:莆田人在“做大岁”时会贴一种特殊的春联,称为“白额春联”。这种春联在大红春联的上方留出一截白边,寓意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这一习俗源于明代抗倭时期的丧葬传统,后来演变为表达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惜。

    图片

  3. 初二探亡日:正月初二被莆田人称为“探亡日”,这一天人们不串门、不走亲访友,以示对历史的尊重。这一习俗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

    图片

  4. 初五过大岁:与莆田市区不同,仙游县的正月初五被称为“过大岁”。这一习俗源于仙游县在抗倭战争中的独特历史经历,体现了莆仙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图片

正月初四“做大岁”是莆田独有的年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莆田人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家庭团圆与生活安宁的期盼。建议大家在参与“做大岁”活动时,不仅要感受其热闹的氛围,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以此传承莆田的独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富贵说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