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AI的就不焦虑啦?错!

图片

外行们往往特别羡慕AI研究员,觉得他们备受科技巨头的追捧、拿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薪水、身处当下最具前景的行业。

但在背后,他们也承受着非同一般的压力。

根据一项对多位研究人员的调查,他们普遍表示AI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其造成重大心理负担。AI实验室之间的激烈竞争萌生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不断上升的风险更让他们的焦虑感与日俱增。

一位研究员表示,“这个行业可谓一天一个样。我们的工作永远站在风口浪尖,而成功与否全看曝光度高不高、经济回报多不多。”

去年12月,OpenAI连着搞了12场直播,期间公布了十多款工具、模型和服务。谷歌则通过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稿、帖子和博文,用自家工具、模型和服务予以回应。而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之下,自然是无数研究员穷经皓首的钻石。

艰苦奋斗常态化

硅谷一直以忙碌文化著称。但随着AI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过度工作的追求已经达到令人不安的程度。

在OpenAI,研究员们996的情况司空见惯。据说公司CEO奥特曼特别喜欢逼项目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技术突破转化为公共产品。就连OpenAI前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也不堪承受,于去年9月决定离职。

其他竞争对手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谷歌DeepMind团队为了开发Gemini并修复系统漏洞,每周工作时长一度增加至120个小时。马斯克的xAI这边,也经常冒出工程师抱怨自己通宵工作的帖子。

为什么要这么玩命?因为当下的AI研究将直接决定公司不久之后的命运。谷歌母公司Alphabet就曾因Gemini聊天机器人输出的争议性结果,瞬间蒸发约900亿美元市值。

排名高于一切

如今,AI厂商对于基准测试排名的争夺,正在从按月转向按周。

但很多研究人员觉得这并不是好事,他们认为行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自己的成果往往还没公布就已经落后。

也有从业者哀叹称,对技术产品化的过度关注牺牲了太多学术追求。换言之,如今的研究人员根本没时间专心搞学术,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投入到优化AI模型并为产品提供解决方案中去。

更要命的是,除了少数仍坚持开放策略的AI实验室外,以往为学术界津津乐道的合作与讨论早已不复存在。

有研究人员抱怨,“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商业化、闭源扩展和执行,根本没工夫回馈学术界。”

研究生们面临严峻考验

在校学生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马里兰大学AI博士生Gowthami Somepalli表示,研究成果的迭代速度太快,研究生根本无法区分哪些方向真有前景、哪些只是梦幻泡影。另外,AI企业开始优先考虑具有“丰富相关经验”的求职者,逼得应届生们无路可走。

Somepalli坦言,“这博士读得人又孤独又焦虑,特别是机器学习博士学位。这个领域发展极快,发不出文章就得立马滚蛋。看着实验室里那帮大神一年能发四篇文章,像我们这种只能发一、两篇的直接怀疑人生。”

Somepalli提到在最后两年,她干脆放弃了一切假期,希望靠堆时间来多发文章。

“这段日子太难熬了,我差点第一年末就半路辍学。”

未来在哪里

那么AI从来环境还有没有可能改善?恐怕很难,毕竟每一位从业者肩头,压着的都是沉甸甸的风险投资。

Somepalli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根本羞于表达自己的困境。大家都好像神勇无比,其实如果能放松一点、敞开心扉,氛围会好得多。”

AI行业顾问Bhaskar Bhatt建议,行业应当建立起“强大的情感支持圈”来对抗这种孤独感。

“需要建立一种更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文化,让人们能暂时脱离工作,这点很重要。组织应该建立起造福一方心理健康和创新张力的文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长、心理健康日活动并提供咨询引导服务等。”

普林斯顿大学博后Ofir Press则建议减少AI会议,把论文提交时间延后一周,让研究人员们能稍微放空一下。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AI研究员Raj Dabre也提到,应该以更温和的方式提醒研究员们,人生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搞AI只是份工作,我们需要关注家庭、朋友和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