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各大平台频频投入新技术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购物转化率。近日,亚马逊(Amazon)悄然在其移动应用中上线了一项基于图像识别的“相似商品搜索”功能。一项看似简单的功能,却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这项功能不仅回应了消费者对“即拍即搜”购物体验的期待,更可能对整个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带来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项新技术发布的背景、技术原理、潜在效能,并结合已知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从跨境电商和国际贸易的角度予以专业分析。
“扫一扫”进化版:亚马逊图像搜索功能低调上线
在2024年第一季度,亚马逊逐步在其美国、德国、日本等站上线了图像搜索功能。用户通过亚马逊App,拍摄或上传一张商品图片,系统将自动识别图片中的物品,并返回与其相似的商品推荐清单。类似功能早在阿里巴巴的“拍立淘”、Google Lens等应用中已有先例,但亚马逊此前一直对此保持观望态度。
亚马逊官方未大肆宣传这项功能的上线,仅在其开发者博客中提到该功能目前通过“AI图像理解模型”与“商品数据库相链接的深度匹配算法”实现。根据博客内容及用户反馈,该功能尤其适用于服饰、家居、时尚配件等品类,识别度高,匹配度精准。
技术背后的推手:AI视觉识别与大数据的结合
据亚马逊官方技术文档,该功能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
-
图像识别算法(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
自然语言生成(用于标签及描述生成)
-
多模态深度嵌入检索(Multimodal Deep Embedding Retrieval)
结合亚马逊海量商品数据库,这三项技术实现了一种高效的搜索机制,用户上传一张非标准商品图,系统可在数百万SKU中迅速筛选出结构、颜色和品类似似的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依托于Amazon Rekognition服务中的视觉AI能力,这是亚马逊云计算部门AWS开放的AI图像识别产品,目前已广泛用于公共安全、零售分析等多个领域。据AWS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Rekognition日均处理超2亿张图像请求,其中超过8%来自零售类应用。
“截图即搜”改变用户路径,重塑流量分配逻辑
在传统电商模型中,用户若对某一实物或他人商品产生兴趣,需通过关键词搜索或多级类目筛选方能找到相似商品;此过程中流失率高,转化链路长。而图像识别搜索的出现,从三个方面重塑了跨境电商的运营逻辑:
-
🔍 降低搜索门槛
图像替代关键词成为搜索入口,为非英语母语用户或不会精准描述商品特征的消费者提供了更直观的方式。
-
🔄 提高转化率
用户行为链路缩短,在兴趣产生的第一时间即获得购买建议,增加“冲动消费”的可能性。
-
🔄 重构商品推荐机制
平台将不再依赖于传统SEO优化和类目排名,而是依据图像特征与点击行为驱动新品曝光,这对中小卖家是利好,因为不再过度依赖爆款词覆盖。
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预计,图像搜索类购物功能一旦在全球范围推广,将至少拉动3%-5%的整体商品转化率上升,加速视觉搜索时代取代文本搜索的趋势。
对中小卖家的启示:图片质量和视觉差异化更为关键
图像搜索功能的普及,对平台卖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是处在跨境出口链条中的中小卖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内容营销策略:
-
📸 高质量图像是入门门槛
图像识别依赖于高清、规范的商品图片。模糊、构图杂乱或后期修饰过度的主图可能被误识或匹配失败。
-
🧩 差异化设计凸显竞争力
在同质化严重的类目中,创新性视觉风格或突出的细节能帮助商品在“相似匹配”中脱颖而出,增加被点概率。
-
💻 数据追踪与反馈循环
亚马逊卖家可通过后台追踪“来自图片搜索”的流量来源(目前仅在测试站点提供),从而反馈优化选品和展示素材。
业内人士推测,一旦该功能开放API接口,将可能衍生出如“图像搜索广告位”、“相似商品竞价曝光”等新型广告模式,这将开启图像搜索商业化的一轮创新。
对跨境电商生态的广泛外溢影响
虽然这项技术功能表面看仅限于“改善用户体验”,但事实上,它可能撬动更广泛的国际贸易神经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品与仿品识别治理升级
图像搜索使平台拥有了更强的商品图像对比能力,这让打击仿品(尤其在美妆、鞋履、高仿包袋等品类)更加可行。通过图像比对和品牌注册图标比对,平台可预警潜在侵权商品流入,有助于合规运营进一步强化。
亚马逊自2020年启动“品牌注册2.0”以来,对于品牌保护的投入逐年增长——根据其2023年度品牌保护报告,平台全年下架涉嫌侵权的商品高达600万件。而图像搜索与品牌数据库联动,将提升这一打击机制的自动化和精准度。
二、平台内容全球化策略加速
图像比文本有更强的跨语种传播能力。在跨境贸易多语言障碍普遍存在的当下,图像搜索功能将帮助亚马逊进一步消除语言障碍。例如,美国家庭用户上传一张德国家具品牌的家居图,即可在Amazon Germany中找到相似商品,并通过Prime全球配送完成下单。这意味着平台整体交易的边界将被进一步模糊。
三、刺激供应链端向“小批量定制”演进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依赖图片搜索,这促使卖家更愿意开发视觉上具辨识度的小众商品。对上游工厂而言,这意味着更灵活的生产线、更小批量的打样节奏和更快速的交付周期。
在外贸出口持续进入“碎片化订单”时代的当下,亚马逊图像搜索所引发的“长尾视觉生态”,或将成为供应链柔性化的重要风向标。
市场趋势:亚马逊能否复制“拍立淘”?
中国电商平台早在数年前即已部署图像搜索功能。阿里巴巴旗下的“拍立淘”最早于2014年启动,到2021年底日均使用人数突破2000万,而图像搜索带来的订单转化比文本搜索高出27.6%。亚马逊此番推进无疑是对中国电商功能成熟路径的呼应。
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亚马逊主打国际市场,其图像库的复杂度、风格多样性、SKU匹配结构的高度异构,令其图像搜索系统部署需面临远多于中国单一语言环境下的挑战。如何解决图像标签化标准统一、多语种商品描述生成等问题,将成为技术落地成败之关键。
写在最后:视觉时代的跨境电商新拐点
亚马逊图像搜索功能的上线,不只是提升了用户的“截图即搜”体验,更深层地代表着在线零售向更加个性化、即时化和直观化的方向演进。它不仅压缩传统关键词搜索在购物链条中的主导地位,还打开了中小卖家通过“视觉突围”获取曝光的新窗口。
对于处于全球供应链节点中的跨境企业来说,这既是技术机遇,也是掌握流量红利再分配权的窗口期。应密切关注平台算法动态,积极优化产品展示方式,以适应视觉搜索主导的新购物生态。
跨境电商已迈入“看图说话”的新时代。谁能精准地讲述自己的“视觉语言”,谁就能赢得下一轮国际市场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