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备案要开始了!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正式施行,人脸识别技术的合规应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脸识别备案作为技术落地的重要前置程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合法、安全地开展相关业务。
本文将从人脸识别备案义务、流程及监管要求三方面解析人脸识别备案的核心要点。
一、人脸识别备案义务:明确主体与触发条件
根据《办法》第十五条,人脸识别技术中自主决定处理目的和方式的组织或个人需履行人脸识别备案义务。
人脸识别备案触发的条件为: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企业需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网信部门提交人脸识别备案材料。
人脸识别备案义务与数据规模直接挂钩,既避免了对小微企业的过度监管,又确保了大规模人脸信息处理活动的透明化。
二、人脸识别备案流程:材料清单与合规要点
人脸识别备案需提交的材料包括:
1.个人信息处理者基本情况
2.人脸信息处理目的与方式
3.人脸信息存储数量与安全保护措施
4.处理规则与操作规程
5.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
人脸识别备案材料的合规性直接关系到审批结果。例如,某企业若在备案材料中未明确说明人脸信息的删除机制,或未提供加密技术方案,可能被要求补充材料甚至驳回申请。此外,备案信息发生实质性变更时(如处理目的调整、存储规模扩大),企业需在30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终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也需及时注销备案并依法处理数据。
三、监管要求:协同机制与违法责任
《办法》第十六条明确,网信部门将联合公安机关及其他个人信息保护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通报机制,协同开展监督检查。人脸识别备案信息将成为监管部门评估企业合规性的重要依据。例如,若某企业人脸识别备案材料中声称采用本地化存储,但实际通过互联网传输人脸信息,监管部门可依据备案记录追查其违法事实。
对未履行人脸识别备案义务的企业,《办法》第十八条指出,将依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某企业因未备案导致人脸信息泄露,可能面临高额罚款、业务停整顿,甚至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人脸识别备案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企业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主动备案,企业可向社会公开其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安全性,避免因合规风险导致的品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