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开启脊髓损伤治疗“神经功能重建”新纪元

 

一、引言

脊髓损伤,这一被称为“不治之症”的医学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全球近2000万患者,我国现存患者就达374万,每年新增约9万人 。患者一旦遭受脊髓损伤,轻者部分感觉丧失,重者半身不遂、四肢瘫痪甚至全身瘫痪,生活难以自理,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传统治疗手段对于脊髓损伤致瘫患者的恢复效果极为有限,大多只能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来进行有限恢复,患者往往难以重新恢复自主运动能力。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行走能力的方法,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研发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了新曙光。该技术通过在大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实现了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在两周内自主控腿、迈步行走,让曾经被宣判“永远站不起来”的患者重新迈出了希望的步伐,开启了脊髓损伤治疗的“神经功能重建”新纪元。

二、技术原理与创新

(一)技术原理

人的脊髓一旦损伤,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动中断,使得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无法传递到下肢,导致瘫痪。“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旨在绕过受损的神经传导通路,搭建起“神经旁路” 。其具体过程为:通过在患者脑部特定区域微创植入电极,精准采集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这些信号承载着患者对下肢动作的意图;借助先进且复杂的算法对信号进行深度解码,将其转化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电刺激通过植入脊髓相应区域的电极芯片,精准作用于受损脊髓下方的神经组织,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动。

(二)创新点

1. “三合一”系统设计:以往脑脊接口解决方案采用多设备植入模式,需要分别在大脑左右侧运动皮层植入两台脑电采集设备、在脊髓植入一台脊髓刺激设备。加福民团队提出“三合一”的系统设计方案,将三台设备集成为一台颅骨植入式微型设备。这一创新不仅减小了患者术后创口,还实现了采集与刺激一体化,对患者自主运动进行闭环调控,同时将解码过程由体外转入体内,提高了脑电信号采集稳定性和效率,最终实现百毫秒级别的解码速度和刺激指令输出。

2. 轻量级AI算法突破:实时解码是对脑脊接口的基本要求,如果算法解码不及时或不准确,患者很可能会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危险。加福民团队花了将近3年时间,设计出一套运算速度快、运算能力准确、算力需求低的轻量级AI算法模型,实现了对大脑运动意图实时解码的突破,确保患者的运动意图能够及时准确地转化为下肢动作 。

3. 精准刺激与仿真计算:每个人的脊髓生理结构都不一样,且人体运动非常复杂,精准刺激脊髓特定神经根是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的关键一步,也是一大难题。加福民团队使用复旦大学张江国际影像中心的3T磁共振成像设备,精确捕捉腰骶段脊髓神经根结构特征,进而构建了从刺激参数到患者实际运动的全链条仿真,并基于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实现了对患者参数刺激效果的预测,极大缩短了脊髓刺激当中的参数调优时间 。在患者康复训练现场,团队还利用红外动捕摄像头实时记录患者步态,每天记录下患者的脑电、肌电和步态等康复数据,用于进一步优化仿真模型,实现对病人运动意图和肢体动作的精准控制。

三、临床应用成果

(一)临床案例详情

1. 首例患者林先生:来自广东的林先生两年前不慎从近4米高的楼梯上跌落,导致脊髓外伤后截瘫,双腿彻底失去知觉,传统治疗对其下肢瘫痪束手无策。2025年1月8日,他成为微创脑脊接口临床概念验证的首例患者。团队仅用时2小时,通过一次性微创手术方式,就完成了在脑内和脊髓硬膜外的关键调控部位精准置入电极 。术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现了缓慢的屈曲;第3天,实现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第8天,在站立架辅助下开始抬腿训练;第10天,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右腿已经能抬高跨越移动的障碍物;第15天,在悬吊下独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过了5米;第49天,可以在悬吊下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脚底甚至重新渗出汗珠,这是神经重塑的积极信号。

2. 赵先生:第二例患者赵先生来自河北,外伤后截瘫,瘫痪长达22个月,双下肢肌肉极度萎缩,这为恢复走路带来极大障碍。2025年2月5日,通过精准的植入方案完成植入,多学科团队联合智能化信号解码,最终让术前下肢萎缩完全不能动的赵先生,术后第一天开机1小时即实现脑控抬腿,术后两周实现辅助下行走。

3. 温先生:第三例患者温先生来自山东,瘫痪10个月。由于脊髓损伤后原先脊柱手术后固定的钉子靠近植入部位,给微创手术带来严峻挑战,稍有偏差,不但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个康复进程还有可能加重脊髓损伤。2月25日手术后,术前完全不能活动下肢的温先生也实现了次日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的显著效果。

4. 第四例患者:2025年3月3日晚上,全球首批第四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3月4日中午,随着设备开机,脑脊打通验证成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瘫痪多时的患者腿部开始自主抬动 。

(二)整体治疗效果

截至目前,全球首批4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的治疗效果符合甚至超出预期。这些案例初步证明了“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可复制性,也表明该技术在不同损伤时间、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身上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通过脑脊接口技术,患者不仅实现了自主控腿、迈步行走,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神经重塑现象,如脚部恢复出汗、肌张力降低等,这意味着该技术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治疗潜力,不仅仅局限于改善运动功能。

四、与国内外相关技术对比

(一)与国外同类技术对比

2023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验证了脑脊接口的可行性,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与加福民团队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相比,存在诸多差异 。在手术方式上,瑞士方案要在患者双侧开颅,植入两块芯片,创面达到两个掌心大小,不仅手术创伤大,还极易导致感染;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通过2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以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手术效率显著提高 。在手术间隔时间上,瑞士方案中脑部和脊髓的手术间隔长达2年,而加福民团队的手术一次完成,极大缩短了治疗周期,有利于患者更快地开始康复训练 。在脑电信号采集与处理方面,加福民团队的“三合一”设备提高了脑电信号采集稳定性和效率,结合自主研发的轻量级AI算法,实现了百毫秒级别的解码速度,相比之下具有明显优势 。

(二)国内研究进展概述

在国内,脑脊接口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福民团队的成果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国内其他团队也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脑机接口和脊髓损伤修复领域,但在技术集成度、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与加福民团队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过,随着国内对脑科学和医疗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增加,未来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共同推动我国脑脊接口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

五、意义与展望

(一)医学意义

“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医学意义。它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打破了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实现了从“功能代偿”到“神经功能重建”的跨越,为全球近2000万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重新站立和行走的希望 。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还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

(二)社会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一技术的突破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彰显了我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实力和担当。它让瘫痪患者重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该技术的成功也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医疗科技创新领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我国从医疗大国向医疗强国迈进 。

(三)未来展望

加福民团队计划继续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临床单位,开展更多脑脊接口临床概念验证工作,积累更多真实数据,进一步迭代算法,完善“三合一”颅骨植入式脑脊接口微型设备,完成第三方产品型式检验,做好产品注册临床试验准备 。预计5 - 10年内实现技术普及,针对重症患者开发植入式系统,对轻症患者研发穿戴式设备,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惠及全球患者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脑脊接口技术有望实现更多功能,如帮助患者完成更加精细的动作,甚至摆脱设备的依赖,实现完全康复。同时,该技术还有望拓展应用到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领域,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