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息
时间:2025年5月23日-25日
地点:中国-西安
部分展示
征稿主题
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与电池材料
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2. 光电,光催化和太阳能
3. 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
4. 能源管理和智能电网
5. 传统能源转型和清洁生产
6. 低碳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
7. 能源技术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8. 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9. 新能源材料与材料设计
10. 能源系统仿真与优化
1. 储能技术与电池材料
2. 燃料电池和氢能源
3. 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系统
4. 能源效率和节能技术
5. 风能和海洋能
6. 能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7. 材料科学在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能源技术与材料科学 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它聚焦于高效、清洁、安全的能源开发与利用,同时依托先进材料的创新,实现能源转换、储存与利用的技术突破。该领域是能源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广泛应用于光伏、风能、氢能、电池、储能、热管理等多个方向。
一、能源技术概述
能源技术是指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能源,并实现其高效输送、存储与利用的一整套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包括:
1.1 传统能源技术
-
火电、水电、核能技术:大规模供能的基础;
-
清洁煤技术、碳捕集与封存(CCUS):用于减少碳排放的中间过渡手段。
1.2 可再生能源技术
-
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
-
风能利用技术:包括风力机、发电机组控制与风电场调度;
-
生物质能与地热能:辅助区域性供能;
-
氢能技术:制氢(电解水、化石燃料重整)、储氢与氢燃料电池。
1.3 储能技术
-
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
-
热能储存:相变材料、热熔盐储热、岩石储热;
-
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
二、材料科学在能源中的作用
材料科学是能源技术发展的“引擎”。不同类型的能源设备对材料性能有极高要求,包括导电性、热稳定性、能量密度、环境适应性与成本可控性。
2.1 光电材料
-
太阳能电池材料:晶体硅、铜铟镓硒(CIGS)、钙钛矿、有机光伏材料等;
-
光催化材料:用于水分解制氢、CO₂还原等过程;
-
发光材料与OLED器件:用于能源转换与照明领域。
2.2 储能材料
-
电池正/负极材料: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石墨、硅碳复合材料;
-
电解质材料: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凝胶电解质;
-
超级电容器材料:石墨烯、多孔碳、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等。
2.3 催化与燃料电池材料
-
电催化材料:Pt、Ru、Ni基合金、非贵金属催化剂;
-
质子交换膜、碱性离子膜:作为燃料电池核心材料;
-
储氢材料:氢化物、MOFs、纳米结构材料等。
2.4 热管理与热能材料
-
热电材料:Bi₂Te₃、PbTe、SnSe 等,实现温差发电;
-
相变储热材料(PCM):用于建筑、太阳能采暖、余热利用;
-
导热材料:如氮化硼、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于电子设备散热。
三、典型能源材料与器件
材料类型 | 应用领域 |
---|---|
晶体硅、钙钛矿 | 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 |
LiFePO₄、NCM811 | 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站 |
固态电解质材料 | 固态电池、安全电池 |
铂族金属、碳纳米材料 | 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 |
热电半导体材料 | 废热回收、太空探测器能源系统 |
多孔碳、氧化石墨烯 | 超级电容器、柔性电子储能 |
MOFs、氢化物 | 氢储能系统、氢能运输 |
四、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
4.1 材料设计智能化
-
引入**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与人工智能算法;
-
运用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预测新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与合成工艺。
4.2 多功能材料集成
-
一体化设计兼具发电+储能+热管理等复合功能;
-
开发用于可穿戴设备、柔性太阳能板、便携电源的材料系统。
4.3 绿色环保与可回收材料
-
开发无毒、无稀土、低碳足迹的新型材料;
-
电池材料回收与再制造、太阳能组件回收体系日益完善。
4.4 纳米材料与结构调控
-
纳米材料具有更优的比表面积、离子迁移率、催化活性;
-
构建多级结构、空心结构、核壳结构提升材料性能。
五、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燃料电池、充换电系统材料;
-
智能电网与储能电站:大规模储能电池、电容器、逆变器;
-
绿色建筑与光伏发电: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组件;
-
航空航天与军用装备:轻量化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
-
可穿戴与便携设备:柔性太阳能、微型超级电容器、微电池。
六、总结
能源技术与材料科学 是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核心支撑。先进材料的突破不仅是提升能源设备效率与安全性的关键,也是未来能源体系创新的重要源泉。随着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融合,未来该领域将在多能源协同、智能储能系统、零碳能源系统等方向持续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