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文件管理 知识点归纳

1.在操作系统的引论部分介绍过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处理机管理功能、存储器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

2.文件管理功能:专门管理在外存上的文件,并把对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等手段提供给用户。文件系统的功能大多在中间层-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上实现,包括:①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②对文件目录的管理;③用于将文件的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机制;④对文件的读和写的管理;⑤对文件的共享与保护等功能。在实现这些功能时,OS通常采取层次组织结构(即在每一层中包含了一定的功能,处于某个层次的软件只能调用同层或更低层次中的功能模块)

3.文件管理功能的优点:方便了用户,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有效地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实现方式:将其管理的程序和数据通过组织为一系列文件的方式实现。

5.文件:具有文件名的若干相关元素的集合。

6.元素:通常是记录。

7.记录:一组有意义的数据项的集合。

8.基于文件系统的概念,把数据组成分为三级:数据项、记录、文件

9.数据项:最低级的数据组织形式。有基本数据项和组合数据项两种类型。

(1)基本数据项:用于描述一个对象的某种属性的字符集,是数据组织中可以命名的最小逻辑数据单位,又称字段。

(2)组合数据项:由若干个基本数据项组成,简称组项。例如“工资”是一个组项,可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等基本项组成。

10.记录:一组相关数据项的集合,用于描述一个对象在某方面的属性。为了能唯一地标识一个记录,须在一个记录的各个数据项中确定出一个或几个数据项,把它们的集合称为关键字,即关键字是唯一能标识一个记录的数据项。

11.文件:由创建者所定义的、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元素的集合。文件在文件系统中是一个最大的数据单位。分有结构文件和无结构文件。

12.有结构文件:文件由若干个相关记录组成。

13.无结构文件:被看成是一个字符流。

14.文件的属性:文件类型、文件长度、文件的物理位置、文件的建立时间。

(1)文件类型

①按用途分类:系统文件、用户文件、库文件。

②按文件中数据的形式分类:源文件、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

③按存取控制属性分类:只执行文件、只读文件、读写文件。

④按组织形式和处理方式分类: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

(2)文件长度:长度单位可以是字节、字、块等。

(3)文件的物理位置:文件所在的设备及所在设备中地址的指针。

(4)文件的建立时间: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等。

15.文件名&扩展名

(1)文件名:不同的系统对文件名的规定不同,例如在UNIX和Linux系统中是区分大小写的。

(2)扩展名:又称后缀名,是添加在文件名后的若干个附加字符,用于指示文件的类型,长度一般为1~4个字符。例如扩展名bin表示该文件是一个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

16.文件系统的模型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对象及其属性、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文件系统的接口。

(1)对象及其属性:文件系统管理的对象有:文件、目录、磁盘(磁带)存储空间。

(2)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文件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一般把与文件系统有关的软件分为四个层次

I/O控制层:也称设备驱动程序层,是文件系统的最低层,主要由磁盘驱动程序等组成。

基本文件系统层:处理内存与磁盘间数据块的交换。

基本I/O管理程序:完成与磁盘I/O有关的事务——将文件的逻辑块号转换为物理块号、管理磁盘中的空闲盘块、I/O缓冲的指定等。

逻辑文件系统:处理与记录和文件相关的操作——允许用户和应用程序使用符号文件名访问文件及记录、实现对文件和记录的保护等。

(3)文件系统的接口:为方便用户使用,文件系统以接口的形式提供了一组对文件和记录操作的方法和手段,分两种类型的接口:命令接口、程序接口。

①命令接口:用户与文件系统直接交互的接口。

②程序接口:用户程序与文件系统的接口。例如creat、open。

17.文件操作

(1)基本文件操作:创建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设置文件的读/写位置(可以改顺序存取为随机存取)

(2)文件的“打开”“关闭”操作:

①打开:系统将指名文件的属性从外存拷贝到内存打开文件表的一个表目中,并将该表目的编号(索引号)返回给用户。即在用户和指定文件之间建立一个连接。

②关闭:断开用户与指定文件之间的连接。

(3)其他文件操作:允许用户直接设置和获得文件的属性、进行有关目录的操作等。

18.用户看到的文件称为逻辑文件,由一系列逻辑记录组成。

19.文件结构分为:逻辑结构、物理结构。

(1)文件的逻辑结构:即文件组织,从用户观点出发所观察到的文件组织形式。

(2)文件的物理结构:即文件的存储结构,指系统将文件存储在外存上所形成的一种存储组织形式,用户不可见。

20.文件逻辑结构分类:文件是否有结构、文件的组织方式。

(1)是否有结构:有结构文件、无结构文件。

有结构文件:定长记录(相同的顺序和长度)、变长记录(长度不同:数据项数目不同、数据项本身长度不定)。

无结构文件:即流式文件,文件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一个记录仅有一个字节。举例:源程序、可执行文件、库函数等采用流式文件。

(2)文件的组织方式:顺序、索引、索引顺序。

①顺序文件:由一系列记录按某种顺序排列所形成的的文件,可定长记录可变长记录。

②索引文件:为可变长记录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为每个记录设置一个表项,加速对记录的检索速度。

③索引顺序文件:顺序文件与索引文件相结合,为一组记录中的第一个建立索引表项。

21.顺序文件:顺序文件按排列方式分串结构(按存入时间先后排序)和顺序结构(按关键字排序)。顺序文件的优点是适用于记录的批量存取,所有逻辑文件中顺序文件存取效率最高;缺点是增删记录困难以及应用交互时性能差。顺序文件查找记录地址的方式有:隐式寻址方式和显式寻址方式,后者可实现对定长记录文件的直接或随机访问,却不适用于定长记录。

22.索引文件:按关键字建立索引,把对变长记录顺序文件的顺序检索转变为对定长记录索引文件的随机检索。

23.索引顺序文件特征:克服了变长记录的顺序文件不能随机访问及记录不便删插的缺点;记录是按关键字的顺序组织的;引入文件索引表实现对索引顺序文件的随机访问;增加了溢出文件来记录新的增删改记录。

24.如果在一个顺序文件中所含有的记录数为N,则为检索到具有指定关键字的记录,平均须查找N/2个记录。换成索引顺序文件平均须查找N½个记录。索引顺序文件的效率比顺序文件约提高N½/2倍。

25.目录管理的功能:实现“按名存取”;提高对目录的检索速度;文件共享;允许文件重名。

26文件控制块(FCB)的组成:基本信息类(文件名、文件物理位置、文件逻辑结构、文件物理结构)、存取控制信息类、使用信息类。

注:进程实体(进程)的组成:程序、相关数据段、进程控制块(PCB)。

进程控制块(PCB)的组成: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状态、进程控制信息、进程调度信息。

作业控制块(JCB)的组成:作业标识、用户名称、用户账号、作业类型、作业状态、调度信息、资源需求、资源使用情况等。

27.单级文件目录(按名存取):查找速度慢、不允许重名、不便于实现文件共享。

28.两级文件目录:用户文件目录(UFD)、主文件目录(MFD)。优点是检索速度提高、不同用户目录中可重名、不同用户可用不同文件名访问同一个共享文件。

29.树形目录:相对路径、绝对路径(从树根开始的路径)。UNIX、Linux、Windows采用树形文件目录。

  • 5
    点赞
  • 3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 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 摘要:民族预科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青年成才的"绿色通道";,基于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授之以渔、动手实践、比较归纳、微视频、综合案例、计算机文化节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计算机水平,为他们正式进入大学学习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1概述 预科班为少数民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是少数民族青年成才的"绿色通道";。民族预科教育为普通高等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大学新生,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金色桥梁";。[1]《计算机基础》是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基本应用、MicrosoftOffice2010中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内容。它不仅仅是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以后正式进入大学学习做好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准备,而且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这些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基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为适应新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快速发展需要而建立的高等院校,以培养对外经济贸易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2018年将民族预科班纳入学校统筹管理,为少数民族培养财经类专门人才。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 互动是汉语词汇,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的意思。而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2]民族班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授课法,从一开始学生就不愿意也不会听课。[3]我们针对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特点,课堂内外与学生紧密保持互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适合民族预科班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手段。 2.1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民族预科班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概不知,我们必须从最基本的内容讲起,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对于民族预科班学生,如果仅仅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看看PPT,学生会听得索然寡味、毫无兴趣,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听得懂、听得有兴趣、能动手、尽量拓展知识的延伸性。Windows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2页。民族预科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2页。基本操作中我们设计了8个实验,分别为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鼠标的使用和输入法练习、Windows7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文件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控制面板的使用、Windows7附件的使用;并且学生完成实验还要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包括对实验的要求以及要填写的操作步骤,学生只有在计算机中完成操作后才能把操作步骤完整地写上去,这样就更进一步加深了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理解程度。另外,现在大部分计算机采用的操作系统都升级到了Win10,Win10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操作系统,我们在Windows7的基础上也讲解到了Win10操作系统的不同点,同时在类似的操作如文件文件夹的管理等中让学生自己来操作,自己琢磨,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拷贝和移动被组织进了一个窗口,更易于管理,传输速度也会实时显示,操作可以被暂停,而以前只能够被取消;学生自己发现操作的异同,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惊叹于自己的发现,学习劲头更足了。这样授之以渔,学生以后用到新的操作系统也就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得游刃有余了。 2.2看图万遍不如看实物一遍,纸上谈兵万回不如实践一回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计算机发展与组成这一章节中大家看了很多的照片,看得眼花缭乱,比如主机的组成:主板、CPU、存储器、显卡、声卡和硬盘等部件,但是看过之后可能过眼烟云,再问一片茫然在学生眼里看到的总是一个密闭的机箱,我们把学生带到计算机实用技术的机房,可能学生从未看过拆开的计算机,对这完全暴露的开放的计算机有很大的新鲜感,我们再一一讲明哪里是CPU、哪里是内存条等,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自己动手插拔然后再还原组装,在此基础上再讲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经过这样一个从图片到实物再到实践的环节,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掌握良好,这就是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图万遍不如看实物一遍,纸上
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能 够为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完 整性、安全性进行控制的功能。 2. 数据库(DB)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其概念实际上包 括两层意思:一方面,数据库是一个实体,它是能够合理保管数据的仓库。另一方面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和技术,它能够更合理的组织数据,更方便的维护数据 。 3.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手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技术三个发展阶段。 4.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库设计以数据模型为基础2.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共享度高3.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和程序之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4. 数据库系统通过DBMS进行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控制5、数据库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 是数据项 5. 数据库管理员(Data 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职责为: 1) DBA应参与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设计。 2) DBA应参与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的工作。 3) DBA要负责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条件。 4) DBA负责监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负责系统的维护和数据恢复工作。 5) DBA负责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 6.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逻辑模式、外模式(子模式)、内模式(物理模式)(1) 逻辑模式也称模式,它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数据库 系统只能有一个逻辑模式。(2)外模式也称子模式,它是对各个用户或程序所涉及到 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特征的描述。以子模式为框架的数据库为用户数据库。子模 式可能有多个数据子模式(3)内模式也叫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内模式是对数据的内 部表示或底层描述 7. 实体联系的类型: (1)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2) 多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多实体集之间的一对多联系、多实体集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实 体集内部的联系 8. 实体-联系方法:E-R图 1) 用长方形表示实体集,长方形内写明实体集名。 2) 用椭圆形表示实体集的属性,并用线段将其与相应的实体集连接起来。 3) 用菱形表示实体集间的联系,菱形内写上联系名,用线段分别与有关实体集连接起来, 在线段旁标出联系的类型。 9.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 10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1.需求分析阶段:准确了解并分析用户对系统的需要和要 求,弄清系统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功能。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 归纳和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计算机和DBMS的概念模型。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 概念结构转换为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将其性能进行优化。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数据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操作语言和宿主语言,根据数据库的逻辑设 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系统试运 行。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不断地对其结构性能进行评价、调整和修改。 11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后所获得的主 要成果。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 12三种数据抽象方法:分类、聚集和概括。 13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模型结构转换成某个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14关系数据库常用的存取方法有索引方法、聚簇方法和HASH方法 15数据库的维护工作:1、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2、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3、数 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造4、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16笛卡儿积(Cartesian Product)的定义:给定一组域D1,D2,…,Dn,这些域中可以有相同的部分,则笛卡儿 积为:D1×D2×…×Dn ={(d1,d2,…dn)|di Di,i=1,2,…,n} 关系(Relation)的定义:D1 ×D2 ×…×Dn的子集称作在域D1,D2,…,Dn上的关系,表示为:R(D1,D2,…,Dn)这里:R表 示关系的名字,n是关系的目或度。关系是笛卡尔积的有限子集,所以也是一个二维表。 17元组:关系表中的每一横行称作一个元组,组成元组的元素为分量。属性:关系中的 每一列称为一个属性。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或单个属性)的值能惟一地标识一个元 组,则称该属性组(属性)为候选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应选定其中的一个候 选码为主码。关系中,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 非主属性。 18数据库中关系的类型:基本表、视图表、查询表 19数据库中基本关系的性质:1) 同一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