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感

本文探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与“德”的概念,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认为,失去“道”后才会追求“德”,进而依次追求仁、义、礼。他倡导内省、无欲、不争,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权谋只会导致纷争与混乱。治理国家应当以无事为本,顺应自然,以此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道是什么?
构成世界的本体
创造宇宙的动力
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不可比较
一视同仁
不争
上德,似水,柔、停留在下方、滋润万物。
身退不是要人做隐士,而是不要膨胀。
无欲是欲要克制,不然会丧失自我。
使心回到清明、宁静的状态。
宠辱不惊,宠辱有多大差别呢,忘掉我,就无宠辱感。
表彰的行为是因为缺乏。
委屈可以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低洼能以充盈,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得迷惑。
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争纷。
能够看到别人优劣的,可以称聪慧,能看到自己的,可以称清明。能战胜别人的,可以称有力,能克服自己的,可以称坚强。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便可算富有。身虽死亡而精神不朽的,可以称长寿。
物极必反,势强必弱是千古不易的道理。刑法、权谋是硬的东西,不是柔。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认为德是禀赋,不自以为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认为德不是禀赋,有心施德,就没有禀赋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无所作为、无目的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有所作为、无目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有所作为,若得不到回应,于是伸出手臂使人们强从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失去了道,才要讲求禀赋;失去了禀赋,才要讲求仁;失去了仁,才要讲求义;失去了义,才要讲求礼。
夫体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的出现,使忠信沦于浇薄,也是国家将要大乱最先出现的征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从前的有识之士,把握“道”的浮华外表,其实正是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看到别人出丑,幸灾乐祸,就是浇薄的心态;如果看到别人闹笑话,感同身受,如同自己出丑一样,这才是“不居其薄”。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实在而不陷于浮华。
当社会需要用礼维系德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产生了,祸乱就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知取巧,是愚昧的根源,因此大丈夫应守质朴的大道。
老子的想法是要回溯到根源,掌握“道”与“德”。“德”是指禀赋,等于保存好自己的禀赋。所以守住内在本性就够了,外在的一切安排得愈多,困扰反而愈大。
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无为而无不为。–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让天下人的心灵都变得混沌、纯朴,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让他们都变得像孩童一样。

过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做好事不要有积德的心理。
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含敛光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