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安装好一部Linux主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必须要针对distributions的特性、服务器软件的能力、 未来的升级需求、硬件扩充性需求等等来考虑,还得要知道磁盘分区、文件系统、Linux操作较频繁的目录等等, 都得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行
1、Linux与硬件的搭配
Linux核心针对新硬件所纳入的驱动程序模块比不上硬件更新的速度, 加上硬件厂商针对Linux所推出的驱动程序较慢,因此你在选购新的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时, 应该要选择已经过安装Linux测试的硬件比较好
在安装Linux之前,你最好了解一下你的Linux预计是想达成什么任务,这样在选购硬件时才会知道那个元件是最重要的。 举例来说,桌面电脑(Desktop)的使用者,应该会用到X Window系统, 此时,显卡的优劣与内存的大小可就占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是想要做成文件服务器, 那么硬盘或者是其他的储存设备,应该就是您最想要增购的元件
Linux对于计算机各元件/设备的分辨, 与大家惯用的Windows系统完全不一样!因为,各个元件或设备在Linux下面都是“一个文件”
1.1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配备
喜欢购买最新最快的计算机零件,这些刚出炉的元件都非常的贵,而且操作系统还不见得能够完整的支持
当我们想要购买或者是升级某些计算机元件时,应该要特别注意该硬件是否有针对您的操作系统提供适当的驱动程序
1.2 选择与Linux搭配的主机配备
RAM 内存是越大越好。事实上在Linux服务器中,内存的重要性比CPU还要高的多。因为如果内存不够大, 就会使用到硬盘的内存交换空间(swap)。 而由计算机概论的内容我们知道硬盘比内存的速度要慢的多, 所以内存太小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系统的性能的。尤其如果你还想要玩X window的话,那内存的容量就不能少
磁盘阵列(RAID)是利用硬件技术将数个硬盘整合成为一个大硬盘的方法,操作系统只会看到最后被整合起来的大硬盘。 由于磁盘阵列是由多个硬盘组成,所以可以达成速度性能、备份等任务
VGA 对于不需要X Window的服务器来说,显卡算是最不重要的一个元件了。你只要有显卡能够让计算机启动,那就够了
网卡是服务器上面最重要的元件之一。比较好的网卡通常 Linux 驱动程序也做的比较好,用起来会比较顺畅
1.3 各硬件设备在Linux中的文件名
“在Linux系统中,每个设备都被当成一个文件来对待” 举例来说,SATA接口的硬盘的文件名称即为/dev/sd[a-d],其中, 括号内的字母为a-d当中的任意一个,亦即有/dev/sda, /dev/sdb, /dev/sdc, 及 /dev/sdd这四个文件的意思
在Linux这个系统当中,几乎所有的硬件设备文件都在/dev这个目录内, 所以你会看到/dev/sda, /dev/sr0等等的文件名
几个常见的设备与其在Linux当中的文件名
为了加速,虚拟机内的磁盘是使用仿真器产生, 该仿真器产生的磁盘文件名为 /dev/vd[a-p] 系列的文件名
1.4 使用虚拟机学习
个人计算机的 CPU 微指令集中,就已经整合了硬件虚拟化指令集了。 所以,随便一台计算机就能够虚拟化出好几台逻辑独立的系统
2、磁盘分区
Linux系统是安装在计算机元件的那个部分呢?就是磁盘。一块磁盘是可以被分区成多个分区的
2.1 磁盘连接的方式与设备文件名的关系
1、虚拟化是目前很常见的一项技术, 因此你在使用的机器很可能就是虚拟机,这些虚拟机使用的“虚拟磁盘”并不是正规的磁盘界面。这种情况下面,你的磁盘文件名就不一样了
正常的实体机器大概使用的都是 /dev/sd[a-] 的磁盘文件名,至于虚拟机环境下面,为了加速,可能就会使用 /dev/vd[a-p] 这种设备文件名
例如:假设你的主机为虚拟机,里面仅有一颗VirtIO接口的磁盘,虚拟机使用 VirtIO 界面时,磁盘文件名应该是 /dev/vda
2、以SATA接口来说,由于SATA/USB/SAS等磁盘接口都是使用SCSI模块来驱动的, 因此这些接口的磁盘设备文件名都是/dev/sd[a-p]的格式。 所以SATA/USB接口的磁盘根本就没有一定的顺序,那如何决定他的设备文件名呢? 这个时候就得要根据Linux核心侦测到磁盘的顺序了
例如,如果你的PC上面有两个SATA磁盘以及一个USB磁盘,而主板上面有六个SATA的插槽。这两个SATA磁盘分别安插在主板上的SATA1, SATA5插槽上, 请问这三个磁盘在Linux中的设备文件名为何?
答:由于是使用侦测到的顺序来决定设备文件名,并非与实际插槽代号有关,因此设备的文件名如下:
SATA1插槽上的文件名:/dev/sda
SATA5插槽上的文件名:/dev/sdb
USB磁盘(开机完成后才被系统捉到):/dev/sdc
2.2 MSDOS(MBR) 与 GPT 磁盘分区表(partition table)
1、分区表其实目前有两种格式
1)MSDOS (MBR) 分区表格式与限制
早期的 Linux 系统为了相容于 Windows 的磁盘,因此使用的是支持 Windows 的 MBR(Master Boot Record, 主要开机纪录区) 的方式来处理开机管理程序与分区表
一个扇区 512Bytes 会有这两个数据:
主要开机记录区(Master Boot Record, MBR):可以安装开机管理程序的地方,有446 Bytes
分区表(partition table):记录整颗硬盘分区的状态,有64 Bytes
由于分区表所在区块仅有64 Bytes容量,因此最多仅能有四组记录区(每个分区条目(记录)的大小为16字节,而64字节分为4组就是64字节。每个分区条目包含了分区的起始位置、大小和标识信息),每组记录区记录了该区段的启始与结束的柱面号码
假设上面的硬盘设备文件名为/dev/sda时,那么这四个分区在Linux系统中的设备文件名如下所示, 重点在于文件名后面会再接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与该分区所在的位置有关
P1:/dev/sda1
P2:/dev/sda2
P3:/dev/sda3
P4:/dev/sda4
其实所谓的“分区”只是针对那个64 Bytes的分区表进行设置而已
硬盘默认的分区表仅能写入四组分区信息
这四组分区信息我们称为主要(Primary)和延伸(Extended)分区
分区的最小单位“通常”为柱面(cylinder)(所有盘片的同一个磁道我们称为柱面)
当系统要写入磁盘时,一定会参考磁盘分区表,才能针对某个分区进行数据的处理
数据的安全性: 因为每个分区的数据是分开的
所以,当你需要将某个分区的数据重整时,可以将其他重要数据移动到其他分区,例如将邮件、桌面数据移动到D 盘去,那么C 盘重灌系统并不会影响到D 盘
系统的性能考虑: 由于分区将数据集中在某个柱面的区段,例如上图当中第一个分区位于柱面号码1-100号,如此一来当有数据要读取自该分区时, 磁盘只会搜寻前面1-100的柱面范围,由于数据集中了,将有助于数据读取的速度与性能
所以说,分区是很重要
延伸分区的想法是: 既然第一个扇区所在的分区表 只能记录四笔数据, 那我可否利用额外的扇区 来记录更多的分区信息
实际上延伸分区 并不是只占一个区块,而是会分佈在每个分区的最前面几个扇区来记载分区信息的
知道硬盘的四个分区记录区仅使用到两个,P1为主要分区,而P2则为延伸分区。请注意, 延伸分区的目的是使用额外的扇区来记录分区信息,延伸分区本身并不能被拿来格式化(格式化是将分区上的数据擦除,并创建文件系统结构的过程)。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延伸分区所指向的那个区块继续作分区的记录
如上图右下方那个区块有继续分区出五个分区, 这五个由延伸分区继续切出来的分区,就被称为逻辑分区。 同时注意一下,由于逻辑分区 是由延伸分区 继续分区出来的,所以他可以使用的柱面范围 就是延伸分区所设置的范围。也就是图中的101~400
上述的分区在Linux系统中的设备文件名分别如下:
P1:/dev/sda1
P2:/dev/sda2
L1:/dev/sda5
L2:/dev/sda6
L3:/dev/sda7
L4:/dev/sda8
L5:/dev/sda9
因为前面四个号码都是保留给Primary或Extended用的。所以逻辑分区的设备名称号码 就由5号开始了。这在 MBR 方式的分区表中 是个很重要的特性
MBR 主要分区、延伸分区与逻辑分区的特性:
主要分区与延伸分区最多可以有四笔(硬盘的限制)
延伸分区最多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的限制)
逻辑分区是由延伸分区持续切割出来的分区;
能够被格式化后,作为数据存取的分区为主要分区与逻辑分区。延伸分区无法格式化
逻辑分区的数量依操作系统而不同,在Linux系统中SATA硬盘已经可以突破63个以上的分区限制
分区是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他是以柱面为单位的“连续”磁盘空间, 且延伸分区又是个类似独立的磁盘空间,所以在分区的时候得要特别注意
例:在Windows操作系统当中,如果你想要将D与E盘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分区,而如果有两种分区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特殊颜色区块为D与E盘的示意,请问这两种方式是否均可将D与E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分区
上图可以整合:因为上图的D与E同属于延伸分区内的逻辑分区,因此只要将两个分区删除,然后再重新创建一个新的分区, 就能够在不影响其他分区的情况下,将两个分区的容量整合成为一个
下图不可整合:因为D与E分属主分区与逻辑分区,两者不能够整合在一起。除非将延伸分区破坏掉后再重新分区。 但如此一来会影响到所有的逻辑分区,要注意的是:如果延伸分区被破坏,所有逻辑分区将会被删除。 因为逻辑分区的信息都记录在延伸分区里面
由于第一个扇区所记录的分区表与MBR是这么的重要,几乎只要读取硬盘都会先由这个扇区先读起。 因此,如果整颗硬盘的第一个扇区(就是MBR与partition table所在的扇区)物理实体坏掉了,那这个硬盘大概就没有用了
例:如果我想将一颗大硬盘“暂时”分区成为四个partitions,同时还有其他的剩余容量可以让我在未来的时候进行规划, 我能不能分区出四个Primary?若不行,那么你建议该如何分区?
由于Primary+Extended最多只能有四个,其中Extended最多只能有一个,这个例题想要分区出四个分区且还要预留剩余容量, 因此P+P+P+P的分区方式是不适合的。因为如果使用到四个P,则即使硬盘还有剩余容量, 因为无法再继续分区,所以剩余容量就被浪费掉了
假设你想要将所有的四笔记录都花光,那么P+P+P+E是比较适合的。所以可以用的四个partitions有3个主要及一个逻辑分区, 剩余的容量在延伸分区中
如果你要分区超过4个以上时,一定要有Extended分区,而且必须将所有剩下的空间都分配给Extended, 然后再以logical的分区来规划Extended的空间。 另外,考虑到磁盘的连续性,一般建议将Extended的柱面号码分配在(4个分区中)最后面的柱面内
由于每组分区表仅有 16Bytes 而已,在过去 MBR 分区表的限制中经常可以发现如下的问题:
操作系统无法抓取到 2.2T 以上的磁盘容量
MBR 仅有一个区块,若被破坏后,经常无法或很难救援
MBR 内的存放开机管理程序的区块仅 446Bytes,无法容纳较多的程序码
2)GUID partition table, GPT 磁盘分区表
为了相容于扇区大小不同 的磁盘,因此在扇区的定义上面, 大多会使用所谓的逻辑区块位址(Logical Block Address, LBA)来处理
GPT 将磁盘所有区块以此 LBA(默认为 512Bytes) 来规划,而第一个 LBA 称为 LBA0 (从 0 开始编号)
与 MBR 仅使用第一个 512Bytes 区块来纪录不同, GPT 使用了 34 个 LBA 区块来纪录分区信息。同时 与过去 MBR 仅有一的区块,被干掉就死光的情况不同, GPT 除了前面 34 个 LBA 之外,整个磁盘的最后 33 个 LBA 也拿来作为另一个备份
LBA0 (MBR 相容区块)
与 MBR 模式相似的,这个相容区块也分为两个部份,一个就是跟之前 446 Bytes 相似的区块,储存了第一阶段的开机管理程序。而在原本的分区表的纪录区内,这个相容模式 仅放入一个特殊标志的分区,用来表示此磁盘为 GPT 格式之意。而不懂 GPT 分区表的磁盘管理程序, 就不会认识这颗磁盘,除非用户有特别要求要处理这颗磁盘,否则该管理软件不能修改此分区信息,进一步保护了此磁盘
LBA1 (GPT 表头纪录)
这个部分 纪录了分区表本身的位置与大小,同时纪录了 备份用的 GPT 分区 (就是前面谈到的在最后 34 个 LBA 区块) 放置的位置, 同时放置了分区表的检验机制码 (CRC32),操作系统可以根据这个检验码来判断 GPT 是否正确。若有错误,还可以通过这个纪录区来取得备份的 GPT(磁盘最后的那个备份区块) 来恢复 GPT 的正常运行
LBA2-33 (实际纪录分区信息处)
从 LBA2 区块开始,每个 LBA 都可以纪录 4 笔分区纪录,所以在默认的情况下,总共可以有 4 * 32 = 128 笔分区纪录
因为每个 LBA 有 512Bytes,因此每笔纪录用到 128 Bytes 的空间,除了每笔纪录所需要的识别码与相关的纪录之外,GPT 在 每笔纪录中 分别 提供了 64bits 来记载开始/结束的扇区号码
最大容量限制就会在 264 *512 Bytes = 263 *1K Bytes = 233TB
GPT 分区默认可以提供多达 128 笔纪录,GPT 分区已经没有所谓的主、延伸、逻辑分区的概念,既然每笔纪录都可以独立存在, 当然每个都可以视为是主分区.每一个分区都可以拿来格式化使用
2.3 开机流程中的 BIOS 与 UEFI 开机检测程序
1、目前的主机系统在载入硬件驱动方面的程序,主要有早期的 BIOS 与新的 UEFI 两种机制
1)BIOS 搭配 MBR/GPT 的开机流程
CMOS 是记录各项硬件参数 且嵌入在主板上面的储存器,BIOS 则是 一个写入到主板上的一个固件(固件就是写入到硬件上的一个软件程序)。这个BIOS就是在开机的时候,计算机系统 会主动执行的第一个程序
接下来BIOS 会去分析计算机里面 有哪些储存设备,以硬盘为例,BIOS会依据使用者的设置 去取得能够开机的硬盘, 并且到该硬盘里面 去读取第一个扇区的MBR位置。 MBR这个仅有446 Bytes的硬盘容量里面 会放置最基本的开机管理程序, 此时BIOS就功成圆满,而接下来就是 MBR内的开机管理程序的工作了
这个开机管理程序 的目的是 载入核心文件, 由于开机管理程序 是操作系统在安装的时候 所提供的,所以他会认识 硬盘内的文件系统格式,因此就能够 读取核心文件, 然后接下来就是 核心文件的工作,开机管理程序 完成,将之后的工作就交给 操作系统
整个开机流程到操作系统之前的动作应该是这样的:
BIOS:开机主动执行的固件,会认识第一个可开机的设备;
MBR:第一个可开机设备的第一个扇区内的主要开机记录区块,内含开机管理程序;
开机管理程序(boot loader):一支可读取核心文件来执行的软件;
核心文件:开始操作系统的功能…
如果你的分区表为 GPT 格式的话,那么 BIOS 也能够从 LBA0 的 MBR 相容区块读取第一阶段的 开机管理程序码, 如果你的开机管理程序 能够认识 GPT 的话,那么使用 BIOS 同样 可以读取到正确的操作系统核心
由于 LBA0 仅提供 第一阶段的开机管理程序码,因此如果你使用 类似 grub 的开机管理程序(GRUB(GNU GRand Unified Bootloader)是一个开源的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即开机管理程序),用于在多操作系统环境下加载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是 GNU 项目的一部分,设计用于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和多个文件系统,并提供高度可定制化的引导菜单)的话,那么就得要 额外分区出一个“ BIOS boot ”的分区, 这个分区 才能够放置其他开机过程 所需的程序码。在 CentOS 当中,这个分区通常占用 2MB 左右而已
BIOS与MBR都是硬件本身会支持的功能,至于Boot loader则是操作系统安装在MBR上面的一套软件了
这个boot loader(引导加载程序,或 开机管理程序)的主要任务有下面这些项目:
1)提供菜单:使用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开机项目,这也是多重开机的重要功能
2)载入核心文件:直接指向可开机的程序区段来开始操作系统;
3)转交其他loader:将开机管理功能转交给其他loader负责
第三点很 表示你的计算机系统里面 可能具有两个以上的开机管理程序。虽然 硬盘 只有一个MBR而已,但是开机管理程序 除了可以安装在MBR之外, 还可以安装在 每个分区的开机扇区
假设你的个人计算机只有一个硬盘,里面切成四个分区,其中第一、二分区分别安装了Windows及Linux, 你要如何在开机的时候选择用Windows还是Linux开机呢?假设MBR内安装的是可同时认识Windows/Linux操作系统的开机管理程序, 那么整个流程可以图示如下
MBR的开机管理程序提供两个菜单,菜单一(M1)可以直接载入Windows的核心文件来开机; 菜单二(M2)则是将开机管理工作交给第二个分区的开机扇区。当使用者 在开机的时候选择菜单二时, 那么整个开机管理工作 就会交给第二分区的开机管理程序了。 当第二个开机管理程序 启动后,该开机管理程序内(上图中)仅有一个开机菜单,因此就能够 使用Linux的核心文件来开机
将上图作个总结
1)每个分区 都拥有 自己的开机扇区(boot sector)
2)图中的系统盘为 第一 及 第二分区,实际可开机的核心文件 是放置到各分区内的
3)loader只会认识 自己的系统盘内的 可开机核心文件,以及其他loader而已
4)loader可直接指向 或者是 间接 将管理权转交给另一个管理程序
如果要安装多重开机, 最好先安装Windows再安装Linux:
1)Linux在安装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将开机管理程序安装在MBR或各别分区的开机扇区, 而且Linux的loader可以手动设置菜单(就是上图的M1, M2…),所以你可以在Linux的boot loader里面加入Windows开机的选项;
2)Windows在安装的时候,他的安装程序会主动的覆盖掉 MBR以及自己所在分区的开机扇区,你没有选择的机会, 而且他没有让我们自己选择菜单的功能
因此,如果先安装Linux再安装Windows的话,那MBR的开机管理程序就只会有Windows的项目,而不会有Linux的项目 (因为原本在MBR内的Linux的开机管理程序就会被覆盖掉)
2)UEFI BIOS 搭配 GPT 开机的流程
GPT 可以提供到 64bit 的寻址,然后也能够使用较大的区块来处理开机管理程序。但是 BIOS 还得要通过 GPT 提供相容模式 才能够读写这个磁盘设备,而且 BIOS 仅为 16 位的程序
因此就有了 UEFI (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这个统一可延伸固件界面的产生。UEFI 主要是 想要取代 BIOS 这个固件界面,因此我们也称 UEFI 为 UEFI BIOS 就是了。UEFI 使用 C 程序语言,比起使用组合语言的传统 BIOS 要更容易开发
与传统的 BIOS 不同,UEFI 简直就像是一个低阶的操作系统。甚至于连主板上面的硬件资源的管理, 也跟操作系统相当类似,只需要载入驱动程序即可控制操作
UEFI 硬件资源的管理使用轮询 (polling) 的方式来管理,与 BIOS 直接了解 CPU 以中断的方式来管理比较, 这种 polling 的效率是稍微慢一些。UEFI 并不能提供完整的高速缓存功能,因此执行效率也没有办法提升。不过由于载入所有的 UEFI 驱动程序之后, 系统会打开一个类似操作系统的 shell 环境,使用者可以此环境中执行任意的 UEFI 应用程序
因为效果华丽但性能不佳,因此 UEFI 用来作为 启动操作系统之前的 硬件检测、开机管理、软件设置等目的,基本上是比较难的。 同时,当载入操作系统后,一般来说,UEFI 就会停止工作,并将系统交给操作系统
这与早期的 BIOS 差异不大。比较特别的是,某些特定的环境下, 这些 UEFI 程序是可以部份继续执行的,以协助某些操作系统无法找到特定设备时,该设备还是可以持续运行
UEFI 加入了一个所谓的安全启动 (secure boot) 机制, 这个机制代表着即将开机的操作系统 必须要被 UEFI 所验证,否则就无法顺利开机
不过加入这个机制后,Linux 就很有可能无法顺利开机。所以,某些时刻,你可能得要将 UEFI 的 secure boot 功能关闭, 才能够顺利的进入 Linux
与 BIOS 模式相比,虽然 UEFI 可以直接取得 GPT 的分区表,不过最好依旧拥有 BIOS boot 的分区支持, 同时,为了与 windows 相容,并且提供其他第三方厂商所使用的 UEFI 应用程序储存的空间,你必须要格式化一个 vfat 的文件系统, 大约提供 512MB 到 1G 左右的容量,以让其他 UEFI 执行较为方便
由于 UEFI 已经克服了 BIOS 的 1024 柱面的问题,因此开机管理程序与核心可以放置在磁盘开始的前 2TB 位置内即可。加上之前提到的 BIOS boot 以及 UEFI 支持的分区,基本上你的 /boot 目录几乎都是 /dev/sda3 之后的号码
2.4 Linux安装模式下,磁盘分区的选择(极重要)
目录树结构:Linux内的所有数据 都是以文件的形态来呈现的,所以,整个Linux系统最重要的地方 就是在于 目录树架构。 目录树架构(directory tree)就是以根目录为主,然后向下呈现分支状的目录结构的 一种文件架构。 所以,整个目录树架构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根目录(root directory),这个根目录的表示方法为一条斜线“/”, 所有的文件都与目录树有关
上图中长方形为目录, 波浪形则为文件。那当我们想要取得mydata那个文件时,最终的文件名为:/home/dmtsai/mydata
文件系统与目录树的关系(挂载:将文件系统连接到文件系统树中的指定位置的过程):“挂载”就是利用一个目录当成进入点,将磁盘分区的数据放置在该目录下; 也就是说,进入该目录就可以读取该分区的意思,这个动作我们称为“挂载”,那个进入点的目录我们称为“挂载点”。 由于整个Linux系统最重要的是根目录,因此根目录一定需要挂载到某个分区的。 至于其他的目录则可依使用者自己的需求来给予挂载到不同的分区
假设我的硬盘分为两个分区,partition 1是挂载到根目录,至于partition 2则是挂载到/home这个目录。 这也就是说,当我的数据放置在/home内的各次目录时,数据是放置到partition 2的,如果不是放在/home下面的目录, 那么数据就会被放置到partition 1了
/home/vbird/test这个文件 使用的是/home这个进入点而不是/(判断某个文件在那个partition下面)
distributions安装时,挂载点与磁盘分区的规划:
初次接触Linux:只要分区“ / ”及“swap”即可:直接以一个最大的分区“ / ”来安装系统,例如/usr是Linux的可执行程序 及相关的文件摆放的目录, 所以他的容量需求 蛮大的,万一你分区了一块分区给/usr,但是却给的不够大,那么就伤脑筋了
建议分区的方法:预留一个备用的剩余磁盘容量
预留的分区也可以拿来做为备份之用,当 Linux重新安装的时候,一些软件或工具程序马上就可以直接在硬盘当中找到
3、安装Linux前的规划
3.2 主机的服务规划与硬件的关系
NAT(达成IP分享器的功能):使用IP分享器来让这一条对外连线分享给所有的公司内部员工使用
Linux NAT还可以额外的加装很多分析软件, 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端的连线,或者是用来控制带宽与流量,达到更公平的带宽使用
单利用Linux作为NAT主机来分享IP是很不智的,因为PC的耗电能力比IP分享器要大的多
此时Linux主机的网卡就需要比较好些的配备。其他的CPU、RAM、硬盘等等的影响就小很多
SAMBA(Windows网络邻居)
系统之间如何传输数据。这种服务器由于分享的数据量较大,对于系统的网卡与硬盘的大小及速度就比较重要, 如果你还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文件服务器功能,那么/home这个目录可以考虑独立出来,并且加大容量
Mail(邮件服务器):
在mail server上面,重要的也是硬盘容量与网卡速度,在此情境中,也可以将/var目录独立出来,并加大容量
Web(WWW服务器):
WWW服务器几乎是所有的网络主机都会安装的一个功能,因为他除了可以提供Internet的WWW连线之外, 很多在网络主机上面的软件功能(例如某些分析软件所提供的最终分析结果的画面)也都使用WWW作为显示的接口
CentOS使用的是Apache这套软件来达成WWW网站的功能,在WWW服务器上面,如果你还有提供数据库系统的话, 那么CPU的等级就不能太低,而最重要的则是RAM了
DHCP(提供用户端自动取得IP的功能)
FTP:网络数据的传输
3.3 主机硬盘的主要规划
系统对于硬盘的需求跟刚刚提到的主机开放的服务有关,那么除了这点之外,还要有 数据的分类与数据安全性的考虑,当主机系统的硬件出现问题时,文件数据能否安全的保存
最简单的分区方法: 这个在上面第二节已经谈过了,就是仅分区出根目录与内存交换空间( / & swap )即可
较麻烦一点的分区方式就是先分析这部主机的未来用途,然后根据用途去分析需要较大容量的目录, 以及读写较为频繁的目录,将这些重要的目录分别独立出来而不与根目录放在一起, 那当这些读写较频繁的磁盘分区有问题时,至少不会影响到根目录的系统数据,那挽救方面就比较容易
在默认的CentOS环境中,下面的目录是比较符合容量大且(或)读写频繁的目录:
/boot
/
/home
/var
Swap
4、重点回顾
如果磁盘容量大于 2TB 以上时,系统会自动使用 GPT 分区方式来处理磁盘分区
GPT 分区已经没有延伸与逻辑分区的概念,你可以想像成所有的分区都是主分区
某些操作系统要使用 GPT 分区时,必须要搭配 UEFI 的新型 BIOS 格式才可安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