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式教育”盛行?数据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压式教育”

微博热议的“打击式教育”话题揭示了其对孩子性格的潜在影响,如自卑、冷酷和暴躁等心理特征。长期的打击可能导致孩子叛逆,形成不良性格。教育专家指出,鼓励和允许犯错的教育方式往往比打击更有效。父母应审慎考虑教育方式,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前一阵子,“为什么中国父母总喜欢打击式教育”话题上了微博的热搜,引起了大多有1.1亿的阅读量和讨论量,

相信也有不少的读者也有过不少类似的体验,“小时候我爸基本上没有夸过我”、“不仅没有夸过,还总是拿亲戚朋友家的小孩来和我对比”、“自卑就是这么来的”,在微博话题下面,充满了类似的评论。

关于“打击式教育”

所谓的“打击式教育”,无非是父母们想通过自己的敲打,来帮助孩子成材,进而拥有“更成功的人生”,但是在此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也渐渐形成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扭曲,正如在知乎中的讨论,“从小被父母打击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有网友表示“因为从小就被父母打击,长大后自己变得十分的自卑与内向,朋友圈很小,还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即使是他人的过错,自己也会内疚很久。”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有“暴躁”等心理特征。

在家长长时间的“打击式教育”之下,孩子会变得相当的“叛逆”,此时的孩子拒绝顺从父母,很多事都选择和父母对着干。在一份问卷调查中,有高达52.81%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其中有62.89%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是“被家长挖苦、讽刺”

只是“打击”,并无“教育”

当然,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身为人父,身为人母,小编相信身为父母所做的事情出发点肯定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当中的过程与方式可能还有待商榷。尤其是针对青春叛逆的少年,“打击式教育”运用的好,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谦虚上进的心态,但倘若下手太重的话,则会对少年的心理产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伤。正如在知乎上面的提问中“如何面对来自父母的打击式教育?”最高票的回答是: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用鼓励和赞叹来代替打压、允许孩子犯错,并且鼓励孩子在过错当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经验和本领,这么做,往往会比“打击式”教育更加的有效。

扫码关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