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网络层)

网络层

  1. 网络层功能概述,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分组跟数据报的关系?理解成父子关系)
    1. 功能一,路由选择与分组转发,最佳路径
    2. 功能二,异构网络互联
    3. 功能三,拥塞控制
      1. 它是个全局问题,整个网络负载过重,跟链路层的流量控制不一样,链路层是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太快,接收方要告诉发送方你慢点发。
      2. 若所有结点都来不及接收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的话,网络就处于拥塞状态,因此要采取一定措施,缓解这种状态(WAY1开环控制 静态、WAY2闭环控制 动态)
  2. 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1. 如何使数据通过网络核心即路由器,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数据交换!!!
    2. 为什么要有数据交换?
      1. 粗暴的方法,每两个主机之间建立一条链路。但是实现起来很难!!!(Cn2条链路)
      2. 通过交换设备的端口,n条链路。缺点是交换机端口有限,而且不可能很远的(远距离)主机也连在这台交换机的端口。所以就有了大量交换设备互连的一个交换网络
    3. 电路交换,eg:电话网络
      1. 优点
        1. 通信时延小
        2. 有序传输
        3. 没有冲突,因为独占资源,独占信道
        4. 实时性强
      2. 缺点
        1. 信道利用率低,因为独占信道
        2. 建立连接时间长
        3. 灵活性差(假如其中一个交换设备宕机,那么这个链路完全崩溃)
        4. 无差错控制能力
    4. 报文交换
      1. 优点
        1. 无需建立链路
        2. 存储转发,动态分配线路
        3. 线路可靠性比较高,比如中间有一台交换设备(路由器)坏了,它可以从其他交换设备走到目的地址
        4. 线路利用率比较高,不像电路交换一样占用信道,跟正常发送数据一样
        5. 多目标服务,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往多个目标地址
      2. 缺点
        1. 因为经过交换结点要存储、转发,所以有转发时延(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发送时间)
        2. 报文交换对报文大小没有限制,这就要求网络结点需要较大的存储缓存空间
    5. 分组交换(因特网使用的就是这种,全双工通信)
      1. 优点
        1. 无需建立连接
        2. 存储转发,动态分配线路
        3. 线路可靠性较高,一是因为动态路径二是数据较小
        4. 线路利用率较高,不是占用整一条链路,而是某一时间占用一小段链路
        5. 相对于报文交换,存储管理更容易
      2. 缺点
        1. 有存储转发时延
        2.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比如源地址、目的地址、分组编号(重组)
        3. 乱序到达目的主机时(数据报方式传输),要对分组排序重组,也增加了时延
      3. 数据报方式(因特网在用哦),为网络层提供无连接服务
        1. 无连接,不事先为分组的传输确定好传输路径,不同分组传输路径可能不同
        2. 每个分组携带和源、目的地址
        3. 路由器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转发分组:基于路由协议/算法构建转发表;检索转发表;每个分组独立选路
      4. 虚电路方式,为网络层提供连接服务
        1. 虚电路将数据报方式和电路交换方式结合,以发挥两者优点
        2. 虚电路:逻辑连接,维持一张虚电路表
        3. 通信过程:建立连接(呼叫请求分组、呼叫应答分组),每个分组携带虚电路号而非目的地址-》数据传输,全双工通信-》释放连接
    6. 三种数据交换方式比较总结
      1.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都采用存储转发
      2. 什么时候采用电路交换?当呼叫时间远小于传送时间且传送数量大时,选择电路交换、电路交换传输时延最小,因为它不用存储转发
      3. 从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时延更小,电路交换还有建立链路时延
  3. IP数据报格式(可以视IP数据报跟分组是一个意思,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区别)
    1. IP数据报={首部={固定部分,可变部分},数据部分(TCP、UDP段等等)}
    2. IP数据报首部的长度是60B,固定部分最小是20B
    3. 固定部分={{版本,首部长度,区分服务,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协议,首部检验和},{源地址},{目的地址}}
    4. 版本,IPv4/IPv6
    5. 首部长度,占4位,最大二进制是1111,所以十进制数0~15,单位是4字节,因为固定部分最小是20B,所以首部长度最小是5,20B div 4B = 5
    6. 区分服务
    7. 总长度,跟首部长度计算一样,它的单位是1B(1个字节是1个整体),占16位,十进制范围0~65535,那么整个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就是65535*1B=65535B。记得在数据链路层说过我们帧的数据部分最大长度是1500B,这样不就浪费了吗?是浪费了
    8. 生存时间,IP分组经过一个路由器-1,变成0的时候丢弃
    9. 协议,占8位,标识数据部分的协议。常见协议名对应的字段值如下[{ICMP,1},{IGMP,2},{TCP,6},{EGP,8},{IGP,9},{UDP,17},{IPv6,41},{ESP,50},{OSPF,89}]
    10. 首部检验和,每转发一次只检验首部,比如首部里的生存时间经过路由器要-1
    11. 源地址,32位
    12. 目的地址,32位
    13. 可变部分={可选字段(长度可变),填充}
      1. 可选字段,0~40B,用来支持排错、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
      2. 填充,全0,有强迫症,把首部补成4B的整数倍
  4. IP数据报分片
    1. MTU,最大传输单元,1500B,超过MTU后要进行分片,有的数据不想分片比较傲娇怎么办,对上层返回ICMP
    2. 标识,同一数据报的分片使用同一标识
    3. 标志,只有后面2位有意义X _ _
      1. 中间位DF(Don not fragment),DF=1,即true,不允许分片;DF=0,即false,允许分片
      2. 最低位MF(More fragment),MF=1,即true,后面还有分片;MF=0,即false,后面没有分片/最后一片
    4. 片偏移,指出较长分组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的相对位置,占13位,单位8B(除了最后一个分片,每个分片长度一定是8B的整数倍,来还原整个IP数据报)
    5. 小结,总长度单位1B,片偏移单位8B,首部长度单位4B(一种八片的首饰)
  5. IPv4地址(即我们常用的IP地址)
    1. IP地址
    2. IP编址的历史阶段
      1. 分类的IP地址
        1. IP地址,全世界唯一的32位/4字节标识符,标识路由器主机的接口,一个路由器可以有多个接口即多个IP
        2. 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3. 点分十进制
        4. 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
        5. 无编号网络,因为它有IP地址,只不过由一段连线构成,作了解即可
        6. 分类的IP地址
          1. A类,{网络号={8位=[0|_]},主机号},第1个字节十进制范围1~126
          2. B类,{网络号={16位=[1,0|_]},主机号},第1个字节十进制范围128~191
          3. C类,{网络号={24位=[1,1,0|_]},主机号},第1个字节十进制范围192~223(2的5次方-1)
          4. D类,{[1,1,1,0|_]=多播地址},第1个字节十进制范围224~239
          5. E类,{[1,1,1,1|_]=保留今后使用}
        7. 特殊IP地址{NetID,HostID主机号,作IP分组源地址,作IP分组目的地址,用途}
          1. {全0,全0,sure,no way,本网范围内表示主机,路由表默认路由}
          2. {全0,特定值,no way,sure,本网范围内某个特定主机}
          3. {全1,全1,no way,sure,本网广播地址(路由器不转发,隔离广播域)}
          4. {特定值,全0,no way,no way,网络地址,表示一个网络(多台主机构成)}
          5. {特定值,全1,no way,sure,直接广播地址,对特定网络所有主机广播}
          6. {127(A类),任何数(非全0/1),sure,sure,用于本地测试,环回地址}
          7. 巧记,网络号全0表示本网,网络号特定值表示某网络,用途描述没有加括号,这些特殊IP地址是不能作为路由器接口的
        8. 私有的IP地址{地址类别,地址范围,网段/号个数}
          1. {A类,10.0.0.0~10.255.255.255,1},A类地址只有前8位代表网络号
          2. {B类,172.16.0.0~172.31.255.255,16}
          3.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256}
        9. 网络地址转换Nat
          1. 私有IP地址如何跟因特网通讯,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私有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转发
          2. NAT,在专用网和因特网连接的路由器上安转一个Nat软件,这个路由器就变成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全球IP地址
          3. Nat转换表,记录内网IP+端口号映射全球IP地址+端口号(LAN内网主机A开了三个应用,内网主机B开了4个应用,那么Nat转换表广域网这边就一个全球IP地址+7个端口号)
      2. 子网的划分和子网掩码
        1. 分类的IP地址的弱点
          1. IP地址空间的利用率有时很低(比如一个单位觉得未来人数会壮大,所以申请了B类网络地址,不申请够用的C类,会导致IP地址过早浪费)
          2. 两级IP地址不够灵活(跟ISP申请新的网络号程序很麻烦,如何自己随时随地增加自己单位的网络)
        2. 子网划分
          1. 两级的IP地址,摇身一变三级的IP地址,从原有的主机号细分出子网号,子网号最大的范围应该是,剩下两个位给主机号,因为只剩一个没有意义
          2. 某单位划分子网后,对外仍表现为一个网络,即本单位外的网络看不见本单位内子网的划分
          3. 主机号不能全0(全0就是某网络了),也不能全1(广播地址)
          4. 子网号能否全0/1要看情况
        3. 子网掩码
          1. 从外部世界进来的IP数据报,经过某网络到达链接单位的路由器,这个数据报只知道去到哪个网络,它怎么知道要去到哪个子网呢?答案子网掩码,它会保存在该路由器,简单理解模式匹配,如果没有子网掩码,其实也可以找到对应的主机,匹配时间长点而已(我的理解)
          2. 两级IP地址的子网掩码,{网络号部分全1,主机号部分全0}
          3. 三级IP地址的子网掩码,{网络号部分全1,子网号全1,主机号部分全0}
          4. 进来的IP数据报跟子网掩码作与运算,得到子网网络地址
      3. 构成超网(无分类编址方法)
        1. 消除了传统的A类,B类,C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
          1. 两级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三级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CIDR地址{网络前缀,主机号}
          2. CIDR记法:IP地址后面加上"/",然后写上网络前缀的位数,e.g. 128.14.32.0/20
        2. 融合子网地址与子网掩码,方便子网划分
          1. CIDR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e.g. 128.14.35.7/20是某CIDR地址块中的一个地址
            1. 二进制:10000000 00001110 00010011 00000111
            2. 可得最小地址:10000000 00001110 00010000 00000000(128.14.32.0)
            3. 可得最大地址:10000000 00001110 00011111 11111111(128.14.47.255)
            4. 这个地址块可以有的主机个数是2的12次方-2
            5. 地址块:128.14.32.0/20 或"/20地址块"
          2. 地址掩码(子网掩码):
            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0000 00000000(根据网络前缀的位数,前面就有多少个连续的1,主机号是0)
        3. 构成超网,将多个子网聚合成一个较大的子网,叫做构成超网或路由聚合(前面传统的划分子网是把一个大的网络划分成几个小的网络,超网则是把几个小网络聚合成一个大的网络)
          1. 方法:将网络前缀缩短(网络前缀一样,保证主机肯定在这个网络中)
          2. 最长前缀匹配(前缀越长,地址块越小,路由就越具体)
    3. ARP(解决下一跳走哪的问题)
      1. 每个主机或者路由器都有一个叫ARP高速缓存表,保存着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张表只保存该局域网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
      2. 发送数据的过程,网络层给IP数据报加上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加源Mac地址,目标Mac地址(通过ARP协议获得,如果不在同一网段,这个地址就是默认路由的MAC地址,换句话来说目标IP和目标MAC地址可能不是同一台主机)
      3. 如何判定目标Mac地址是否在本局域网,通过源主机子网掩码与目标IP地址相与看看是不是在同一个网段内,如果不在同一网段,那么下一跳就是默认路由器,怎么获得这个路由的Mac地址呢,还是通过广播ARP请求分组,路由器收到单播ARP响应分组,携带路由IP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
      4. ARP协议4种典型情况
        1. 主机A发给本网络上的主机B,用ARP找到主机B的硬件地址即MAC地址
        2. 主机A发给另一网络上的主机B,用arp找到本网络上的路由器的硬件地址
        3. 路由器发给本网络的主机A,用arp找到主机A的硬件地址
        4. 路由器发给另一网络上的主机B,用arp找到本网络上的路由器的硬件地址
    4. DHCP
      1. 主机如何获得ip地址
        1. 静态配置
        2. 动态配置
      2. 动态主机配置协dhcp是应用层协议,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端和服务端通过广播方式进行交互,基于UDP
      3. Dhcp提供即插即用联网的机制,主机可以从服务器动态获取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名称,允许地址重用支持移动用户加入网络,支持在用地址续租
      4. 步骤
        1. 主机广播DHCP发现报文——有没有DHCP服务器啊
        2. DHCP服务器广播DHCP提供报文——有啊,分配ip地址及相关配置
        3. 主机广播DHCP请求报文——我用
        4. DHCP服务器广播DHCP确认报文——用吧
    5. ICMP协议
      1.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转发ip数据报和提高交付成功的机会
      2. Icmp差错报告报文5种,无法交付,拥塞丢数据,ttl=0,首部字段有问题,值得更好的路由
      3. 不应发送icmp差错报文的情况
        1. 对icmp差错报告报文不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2. 对第一个分片的数据报片的所有后续数据报片都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3. 对具有组播(不是广播)的数据报都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4. 对具有特殊地址(如127.0.0.0或0.0.0.0)的数据报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4. Icmp询问报文
        1. 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例如ping。测试目的站是否可达以及了解其相关状态
        2.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请某个主机或路由器回答当前的日期和时间,用来进行时钟同步和测量时间
        3. 掩码地址请求和回答报文(不用了)
        4. 路由器询问和通告报文(不用了)
      5. Icmp的应用
        1. Ping,属于询问报文
        2. Traceroute,跟踪一个分组从源点到终点的路径,属于差错报告报文
  6. IPV6
    1. 为什么有IPV6,因为32位IPV4地址空间已分配殆尽,从根本上解决地址耗尽问题;改进首部格式
    2. Ipv6数据报格式
    3. Ipv6与ipv4的区别
      1. Ipv6地址从32位扩大到128位,更大的地址空间
      2. Ipv6将ipv4的校验和字段彻底移除,减少每跳的处理时间
      3. 6将4的可选字段移出首部变成扩展首部,成为灵活的首部格式,路由器不对扩展首部进行检查,提高了路由器处理效率
      4. Ipv6支持即插即用,不需要DHCP协议
      5. Ipv6首部长度必须是8B的整数倍,Ipv4首部是4B的整数倍
      6. Ipv6只能在主机处分片,Ipv4可以在路由器和主机处分片
      7. ICMPv6:附加报文类型“分组过大”
      8. Ipv6支持资源预分配,支持实时视像登要求,保证一定的带宽和时延的应用
      9. Ipv6取消了协议字段,改成了下一个首部字段
      10. Ipv6取消了总长度字段,改用有效载荷长度字段
      11. Ipv6取消了服务类型字段
    4. Ipv6地址表示形式,一般形式,压缩形式
    5. Ipv6基本地址类型
      1. 单播(一对一通信,可做源地址,目的地址)
      2. 多播(一对多通信,可做目的地址)
      3. 任播(一对多中的一个通信,可做目的地址)
    6. Ipv6向ipv4过渡的策略
      1. 双栈协议,双协议栈技术就是指一台设备同时启用ipv4协议栈和ipv6协议栈。这样的话,这台设备既能和ipv4网络通信,又能和ipv6网络通信。如果设备是路由器,那么路由器不同接口会分别配置ipv4地址和ipv6地址,并分别连接ipv4网络和ipv6网络;如果设备是计算机,那么它同时拥有ipv4和ipv6地址,并具备同时处理两个协议地址的功能。
      2. 隧道协议,通过使用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在网络之间传递数据的方式。使用隧道传递的数据可以是不同协议的数据帧或包。隧道协议将其他协议的数据帧或包重新封装然后通过隧道发送
  7. 路由算法及路由协议
    1. 路由算法的分类
      1. 静态路由算法
      2. 动态路由算法
        1. 全局性,链路状态路由算法ospf
        2. 分散性,距离向量路由算法RIP
    2. 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1. 原因
        1. 因特网规模很大(路由表会很大)
        2. 许多单位不想外界知道自己的路由选择协议,但还想连入因特网
      2. 自治系统AS
      3. 路由选择协议
        1. 内部网关协议IGP,一个AS使用的RIP、OSPF
        2. 外部网关协议EGP,AS之间使用的 BGP
    3. RIP协议与距离向量算法(只适用于小网络)
      1.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协议标准,最大的特点式简单
      2. 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一个路由器都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唯一最佳距离记录
      3. 距离:通常为“跳数”,即从源端口到目的端口所经过的路由器个数,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1。特别的,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距离为1.RIP允许一条路由最多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为16表示网络不可达(引出三个问题:和哪些路由器交换信息?在什么时候交换信息?交换什么信息?)
      4. RIP协议和谁交换?多久交换一次?交换什么?
        1. 仅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2.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自己的路由表
        3. 每30秒交换一次路由信息,然后路由器根据新信息更新路由表。若超过180秒没收到邻居路由器的通告,则判定邻居没了,并更新自己路由表(比如去掉邻居)
        4. 路由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只知道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距离为1),接着每一个路由器也只和数目非常有限的相邻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
        5. 经过若干次更新后,所有路由器最终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即"收敛"
      5. 距离向量算法(路由表怎么更新的,通过RIP报文——路由表的所有信息[{目的网络,距离,下一跳路由器},...])
        1. 修改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中所有表项
          1. 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1(相邻的路由器发来的肯定是+1)
        2. 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进行以下步骤
          1. 栗子:Net3—R2—Net2—X—Net1—R1
          2. R1路由表中若没有Net3,则把该项填入R1路由表
          3. R1路由表中若有Net3,则查看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1. 若下一跳是X,则用收到的项替换源路由表中的项(无论距离大小,以最新为主)
            2. 若下一跳不是X,原来距离比从X走的距离远则更新,否则不作处理
          4. 若180s还没收到相邻路由器X的更新路由表,则把X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设置为16
          5. 返回(30秒在更新一次,循环)
      6. RIP协议的报文格式
        1. RIP报文={首部,路由部分},路由信息最多包括25个路由
        2. UDP用户数据报={UDP首部,RIP报文},UDP是传输层的协议,它的数据部分是高层传下来的,所以RIP是应用层协议
        3. IP数据报={IP首部,UDP用户数据报}
      7. RIP优缺点
        1. RIP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开销小、好消息收敛过程快
        2. RIP的缺点
          1. RIP限制了网络的规模,最大距离为15
          2. 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完整的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了
          3. 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坏消息传播慢,比如R1中网1没了,相邻路由器R2会跟R1形成两个憨憨路由器,直到距离都变成16方知道网1没了。
            1. R1连接的网1出现故障之前,R2发送RIP报文
            2. R1收到R2的RIP报文,以为经过R2能到网1(其实已经没了)
            3. 30秒后R2收到R1的RIP报文,以为经过R1能到网1,距离继续加1
            4. ....距离一直增大到16
            5. 直到网1没了
    4. OSPF协议
      1.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开放”标明OSPF协议不是受某一家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PF(Shortest Path Firsh)
      2. OSPF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使用了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3. OSPF特点
        1. 和谁交换?
          1. 使用洪泛法向自治系统内所有路由器发送消息,即路由器通过输出端口向所有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而每一个相邻的路由器又再次将此信息发往其所有的相邻路由器。广播
          2. 最终整个区域内所有路由器都得到这个信息的一个副本
        2. 交换什么?
          1.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链路状态指本路由器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代价——费用、距离、时延、带宽)
        3. 多久交换?
          1.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如距离,带宽)时,路由器才向所有路由器洪泛发送此信息
          2. 最后,所有路由器都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即全网拓扑图
      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1. 每个路由器发现它的邻居结点【HELLO问候分组】,10s并了解邻居节点的网络地址
        2. 设置到它的每个邻居成本度量metric
        3. 构造【DD数据库描述分组】,向邻站给出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
        4. 如果DD分组中的摘要自己都有,则邻站不做处理,如果有 没有的或者是更新的,则发送【LSR链路状态请求分组】,请求自己没有的和比自己更加新的信息
        5. 收到邻站的LSR分组后,发送【LSU链路状态更新分组】进行更新
        6. 更新完毕后,邻站返回一个【LSAck链路状态确认分组】进行确认
        7. 使用Dijkstra根据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构造到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
        8. 上面的情况应该是开始构造时,另一种情况:只要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发生变化
          1. 泛洪发送【LSU链路状态更新分组】进行更新
          2. 更新完毕后,其他站返回一个【LSAck链路状态确认分组】进行确认
          3. 使用Dijkstra根据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构造到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跟上面一样)
      5. OSPF的区域
        1. 为了使OSPF能够用于规模很大的网络,OSPF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范围,叫做区域。
        2. 每一个区域都有32位的区域标识符
        3. 区域也不能太大,在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最好不超过200个
        4. 几个概念
          1. 主干路由器(主干区域0.0.0.0)
          2. 区域内部路由器(区域0.0.0.1)
          3. 区域边界路由器(主干区域和普通区域连接点)
          4. 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连至其他自治系统)
      6. OSPF分组
        1. OSPF分组用IP数据报传送
        2. 理论上应该是传输层协议,考纲上说是网络层协议,当然这个不重要
      7. OSPF其他特点
        1. 每隔30Min,要刷新一次数据库中的链路状态
        2. 由于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只涉及到相邻路由器的连同状态,因而与整个互联网的规模并无直接关系。所以当互联网规模很大时,OSPF协议要比距离向量协议RIP好得多
        3. OSPF不存在坏消息传得慢的问题,它的收敛速度很快
    5. BGP协议
      1. 特点
        1. 和谁交换
          1. 与其他AS的邻站BGP发言人交换信息
        2. 交换什么
          1. 交换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即咬达到某个网络所要经过的一系列AS
        3. 多久交换
          1. 发生变化时更新有变化的部分,跟RIP不同,跟OSPF相同
      2. BGP协议交换信息的过程
        1. 路由表内容时目的网络+完整路径
        2. 路径—向量协议
      3. 传送方式——建立TCP连接
      4. BGP-4的4种报文
        1. Open报文
        2. Update报文
        3. KeepAlive报文
        4. Notification报文
  8. IP组播
    1. IGMP有什么要点
      1. IGMP是用来进行组播的,采用组播协议可以明显地减轻网络中各种资源的消耗,IP组播实际上只是硬件组播的一种抽象;
      2. IGMP只有两种分组,即询问分组和响应分组。IGMP使用IP数据报传递其报文,但它也向IP提供服务;
      3. IGMP属于整个网际协议IP的一个组成部分,IGMP也是TCP/IP的一个标准
  9. 移动IP
    1. 移动IP相关术语
      1. 移动IP技术是移动结点即计算机,以固定的网络IP地址,实现跨越不同网段的漫游功能,并保证了基于网络IP的网络权限在漫游过程中不发生任何改变
      2. 移动结点指具有永久IP地址的移动设备
      3. 本地代理指一个移动结点拥有的“居所”称为归属网络,在归属网络中代表移动结点执行移动管理功能的实体叫做本地代理
      4. 外地代理指在外部网络中帮助移动结点完成移动管理功能的实体称为外部代理
      5. 永久地址(归属地址)指移动结点在归属网络种的原始地址
      6. 转交地址指移动结点在外部网络中使用的临时地址
    2. 移动IP通信过程
      1. A刚进入外部网络:
        1. 在外部网络中注册获得一个转交地址,离开这个局域网时会注销
        2. 外地代理向本地代理登记转交地址
      2. B给A发送数据报:
        1. 本地代理会截获该数据报(B没有A的转交IP地址)
        2. 本地代理再封装数据报,新的数据报目的地址是转交地址,发给外部代理(隧道)
  10. 网络层设备

欢迎点赞评论交流!!!

欢迎点赞评论交流!!!

欢迎点赞评论交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