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系列文章💗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科学经历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的世代发展,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变革,下面我们来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计算机奠定人——图灵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发表了论文《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中提出了一种计算机抽象模型或称为理想中的计算机,利用这种计算机,可以把计算推理简化成一些简单的机械动作《详情参考图灵机》。后来人们把图灵提出的这种计算模型现在被大家称为“图灵机”(Turing Machine)。
图灵机类似于一个“万能自动解题器”——它用最简单的操作(读、写、移动),理论上能解决任何数学和逻辑问题,是现代计算机的“灵魂蓝图”。实际上,现代计算机的底层计算逻辑就来源于最初的图灵机思想。
在图灵去世后的12年,美国的计算机协会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确定设立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中作出创造性贡献、推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它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图灵机的出现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信息论创始人——香农
- 伟大举措一:奠定数字电路设计的基础
193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在其硕士毕业论文《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中论证了用布尔代数(逻辑运算)设计电子开关电路,证明计算机可以通过二进制(0/1)实现所有逻辑运算。这是现代计算机硬件(CPU、内存)的设计基石。今天的芯片设计仍遵循这一原理。
- 伟大举措二:建立计算机理论的数学模型
时隔十年,香农在1948年发表的划时代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中首次将信息从抽象的日常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对象(简单来说就是将任何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比特流来描述)。他定义了比特(bit)作为信息的基本单位(0或1)。香农证明了任何信息(文字、声音、图像)均可转换为二进制(0/1),并通过信道传输。自此信息从此成为可测量、可编码、可传输的数学对象,为现代数字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的计算机网络、Wi-Fi、5G、互联网协议(如TCP/IP)都依赖这些理论。
香农与图灵可以说是双星辉映,图灵定义了“计算”的本质(图灵机)、香农定义了“信息”的本质(信息论),两者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支柱。
3)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ABC
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 (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当时还是物理系研究生的贝瑞在1937年开始设计,该计算机不可编程,仅仅设计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并在1942年成功进行了测试。
ABC是一台样机,并未完全实现阿塔纳索夫的构想,这台样机被称为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通常简称ABC计算机),是目前公认的计算机先驱,ABC计算机为今天大型机和小型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第一台真正使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Mauchly,John William)任总设计师,和他的学生约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基于ABC计算机的设计思想研制成功出了一台真正使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取名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ENIAC,简称ENIAC)。
与ABC的区别是:ABC是专用计算机,仅解决线性方程组,ENIAC是通用计算机,通过重新编程可处理多种任务。ENIAC由约17,468个真空管和数千继电器组成,通过物理插拔电缆和开关设置程序,每秒5,000次加减法,快于ABC千倍。这台庞然大物
ENIAC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电子计算时代。尽管它笨重、低效且难以维护,但其通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彻底改变了科学、军事与工业的发展轨迹。正如计算机先驱赫尔曼·戈德斯坦所言:ENIAC的问世,让人类第一次用机器超越了自身思维的极限。
小插曲:莫奇利和他的学生埃克特成功研制ENIAC后就立即为其申请并获得了美国专利,这就导致了ABC于ENIAC之间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头衔之争。不过莫奇利的专利于1973年被美国明尼苏达地区法院宣判取消,因而现在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ABC,不过至今为止国内外的不少文献上仍将ENIAC列为“第一台”计算机,在此我们也不做过多的讨论,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ACB还是ENIAC无疑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5)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自1946年ENIAC诞生后,计算机随着硬件设备的发展也迎来了飞速进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如表所示。
发展阶段 | 时间 | 硬件设备 | 运算速度 | 操作系统 | 特点 |
---|---|---|---|---|---|
第一代 | 1946~1956 | 电子管 | 几千~几万 | 无操作系统 | 使用机器语言编程 体积庞大,耗电量大,主要用于军事研究 |
第二代 | 1956~1963 | 晶体管 | 几十万~几百万 | 单道批处理系统 | 主要使用汇编语言 开始使用FORTRAN、GOBOL等语言 体积变小,耗电量降低,可靠性提高 |
第三代 | 1964~1971 | 集成电路 | 几百万~几千万 | 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 | 高级语言进一步发展 开始使用A(ALGOL)、B、C等语言 速度快、体积小,开始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
第四代 | 1971~至今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几十亿~几千亿 | 现代操作系统 | 使用各种高级语言,如Java、C/C++、Python等 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快,应用领域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