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测试工具研究之I/O 性能测试bonnie++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测试工具bonnie++的使用,包括参数解析、测试过程和结果解读。测试涉及顺序写入、读取、随机寻道、文件创建和删除等方面,帮助评估磁盘性能和系统压力。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可以直观对比不同磁盘配置或RAID设置的效率。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1、参数介绍

    bonnie++ [‐d scratch‐dir] [‐s size(Mb)[:chunk‐size(b)]]

    [‐n number‐to‐stat[:max‐size[:min‐size][:num‐directories]]]

    [‐m machine‐name]

    [‐r ram‐size‐in‐Mb]

    [‐x number‐of‐tests] [‐u uid‐to‐use:gid‐to‐use] [‐g gid‐to‐use]

    [‐q] [‐f] [‐b] [‐p processes | ‐y]

    首先说明一下命令中常用的参数。

        ‐d 生成测试文件的路径

        ‐s 生成测试文件的大小,以M 为单位(如果不使用‐r 参数,则要求文件大小至少是系统物理内存的2 倍)

        ‐m 机器名,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是本次测试的方案名,可以随便定义。默认是本机的hostname。

        ‐r 内存大小,指定内存大小,这样可以通过‐s 参数创建r*2 大小的文件,通常用于缩短测试时间,但是需要注意这样由于内存的cache 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x 测试的次数

        ‐u 测试文件的属主和组,默认是执行bonnie++的当前用户和当前组

        ‐g 测试文件的组,默认是执行bonnie++的当前用组

        ‐b 在每次写文件时调用fsync()函数,对于测试邮件服务器或者数据库服务器这种通常需要同步操作的情况比较适合,而不使用该参数则比较适合测试copy 文件或者编译等操作的效率。

2、测试过程

 

2.1 执行命令

    bonnie++ ‐d /global/oradata –m sun3510

    这样将会在指定的目录下(通常我们会指定一个盘阵上卷的挂载点),生成相当于主机物理内存两倍的文件,如果总量大于1G,则生成多个大小为1G 的文件。假设主机内存为4G,那么在测试中就会生成8 个1G 的文件,到测试结束,这些文件会被自动删除。

    如果我们的主机内存是4G,但是我们想缩短测试的时间,比如说只写2G 的文件,就应该执行下面的命令: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