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Nodejs模块机制
我们都知道Nodejs遵循的是CommonJS
规范,当我们require('moduleA')
时,模块是怎么通过名字或者路径获取到模块的呢?首先要聊一下模块引用、模块定义、模块标识三个概念。
1 CommonJS
规范
1.1 模块引用
模块上下文提供require()
方法来引入外部模块,看似简单的require函数, 其实内部做了大量工作。示例代码如下:
//test.js //引入一个模块到当前上下文中
const math = require('math'); math.add(1, 2);`
1.2 模块定义
模块上下文提供了exports
对象用于导入导出当前模块的方法或者变量,并且它是唯一的导出出口。模块中存在一个module
对象,它代表模块自身,exports
是module的属性。一个文件就是一个模块,将方法作为属性挂载在exports上就可以定义导出的方式:
//math.js
exports.add = function () {
let sum = 0, i = 0, args = arguments, l = args.length; while(i < l) {
sum += args[i++];
}
return sum; }
这样就可像test.js
里那样在require()之后调用模块的属性或者方法了。
1.3 模块标识
模块标识就是传递给require()
方法的参数,它必须是符合小驼峰命名的字符串,或者以.
、..
开头的相对路径或者绝对路径,可以没有文件后缀名.js
.
2. Node的模块实现
在Node中引入模块,需要经历如下四个步骤:
- 路径分析
- 文件定位
- 编译执行
- 加入内存
2.1 路径分析
Node.js中模块可以通过文件路径或名字获取模块的引用。模块的引用会映射到一个js文件路径。 在Node中模块分为两类:
- 一是Node提供的模块,称为核心模块(内置模块),内置模块公开了一些常用的API给开发者,并且它们在Node进程开始的时候就预加载了。
- 另一类是用户编写的模块,称为文件模块。如通过NPM安装的第三方模块(third-party modules)或本地模块(local modules),每个模块都会暴露一个公开的API。以便开发者可以导入。如
const mod = require('module_name') const { methodA } = require('module_name')
执行后,Node内部会载入内置模块或通过NPM安装的模块。require函数会返回一个对象,该对象公开的API可能是函数、对象或者属性如函数、数组甚至任意类型的JS对象。
核心模块是Node源码在编译过程中编译进了二进制执行文件。在Node启动时这些模块就被加载进内存中,所以核心模块引入时省去了文件定位和编译执行两个步骤,并且在路径分析中优先判断,因此核心模块的加载速度是最快的。文件模块则是在运行时动态加载,速度比核心模块慢。
这里列下node模块的载入及缓存机制:
1、载入内置模块(A Core Module)
2、载入文件模块(A File Module)
3、载入文件目录模块(A Folder Module)
4、载入node_modules里的模块
5、自动缓存已载入模块
1、载入内置模块
Node的内置模块被编译为二进制形式,引用时直接使用名字而非文件路径。当第三方的模块和内置模块同名时,内置模块将覆盖第三方同名模块。因此命名时需要注意不要和内置模块同名。如获取一个http模块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返回的http即是实现了HTTP功能Node的内置模块。
2、载入文件模块
绝对路径的
const myMod = require('/home/base/my_mod')
或相对路径的
const myMod = require('./my_mod')
注意,这里忽略了扩展名.js
,以下是对等的
const myMod = require('./my_mod')
const myMod = require('./my_mod.js')
3、载入文件目录模块
可以直接require一个目录,假设有一个目录名为folder,如
const myMod = require('./folder')
此时,Node将搜索整个folder目录,Node会假设folder为一个包并试图找到包定义文件package.json。如果folder目录里没有包含package.json
文件,Node会假设默认主文件为index.js
,即会加载index.js
。如果index.js
也不存在, 那么加载将失败。
4、载入node_modules里的模块
如果模块名不是路径,也不是内置模块,Node将试图去当前目录的node_modules
文件夹里搜索。如果当前目录的node_modules
里没有找到,Node会从父目录的node_modules
里搜索,这样递归下去直到根目录。
5、自动缓存已载入模块
对于已加载的模块Node会缓存下来,而不必每次都重新搜索。下面是一个示例
// modA.js
console.log('模块modA开始加载...')
exports = function() {console.log('Hi') }
console.log('模块modA加载完毕')
//init.js
var mod1 = require('./modA')
var mod2 = require('./modA')
console.log(mod1 === mod2)
命令行node init.js
执行:
模块modA开始加载... 模块modA加载完毕 true
可以看到虽然require了两次,但modA.js仍然只执行了一次。mod1和mod2是相同的,即两个引用都指向了同一个模块对象。
优先从缓存加载
和浏览器会缓存静态js文件一样,Node也会对引入的模块进行缓存,不同的是,浏览器仅仅缓存文件,而nodejs缓存的是编译和执行后的对象(缓存内存) require()
对相同模块的二次加载一律采用缓存优先的方式,这是第一优先级的,核心模块缓存检查先于文件模块的缓存检查。
基于这点:我们可以编写一个模块,用来记录长期存在的变量。例如:我可以编写一个记录接口访问数的模块:
let count = {};
// 因模块是封闭的,这里实际上借用了js闭包的概念
exports.count = function(name){
if(count[name]){
count[name]++;
}else{
count[name] = 1;
}
console.log(name + '被访问了' + count[name] + '次。');
};
我们在路由的 action
或 controller
里这样引用:
let count = require('count');
export.index = function(req, res){count('index'); };
以上便完成了对接口调用数的统计,但这只是个demo,因为数据存储在内存,服务器重启后便会清空。真正的计数器一定是要结合持久化存储器的。
在进入路径查找之前有必要描述一下module path
这个Node.js中的概念。对于每一个被加载的文件模块,创建这个模块对象的时候,这个模块便会有一个paths属性,其值根据当前文件的路径 计算得到。我们创建modulepath.js
这样一个文件,其内容为:
// modulepath.jS
console.log(module.paths);
我们将其放到任意一个目录中执行node modulepath.js命令,将得到以下的输出结果。
[
'/home/ikeepstudying/research/node_modules', '/home/ikeepstudying/node_modules', '/home/node_modules', '/node_modules'
]
2.2 文件定位
1.文件扩展名分析
调用require()
方法时若参数没有文件扩展名,Node会按.js
、.json
、.node
的顺寻补足扩展名,依次尝试。
在尝试过程中,需要调用fs模块阻塞式地判断文件是否存在。因为Node的执行是单线程的,这是一个会引起性能问题的地方。如果是.node
或者·.json·文件可以加上扩展名加快一点速度。另一个诀窍是:同步配合缓存。
2.目录分析和包
require()
分析文件扩展名后,可能没有查到对应文件,而是找到了一个目录,此时Node会将目录当作一个包来处理。
首先, Node在挡墙目录下查找package.json
,通过JSON.parse()
解析出包描述对象,从中取出main属性指定的文件名进行定位。若main属性指定文件名错误,或者没有pachage.json
文件,Node会将index当作默认文件名。
简而言之,如果require
绝对路径的文件,查找时不会去遍历每一个node_modules
目录,其速度最快。其余流程如下:
1.从module path
数组中取出第一个目录作为查找基准。
2.直接从目录中查找该文件,如果存在,则结束查找。如果不存在,则进行下一条查找。
3.尝试添加.js
、.json
、.node
后缀后查找,如果存在文件,则结束查找。如果不存在,则进行下一条。
4.尝试将require
的参数作为一个包来进行查找,读取目录下的package.json
文件,取得main
参数指定的文件。
5.尝试查找该文件,如果存在,则结束查找。如果不存在,则进行第3条查找。
6.如果继续失败,则取出module path
数组中的下一个目录作为基准查找,循环第1至5个步骤。
7.如果继续失败,循环第1至6个步骤,直到module path中的最后一个值。
8.如果仍然失败,则抛出异常。
整个查找过程十分类似原型链的查找和作用域的查找。所幸Node.js对路径查找实现了缓存机制,否则由于每次判断路径都是同步阻塞式进行,会导致严重的性能消耗。
一旦加载成功就以模块的路径进行缓存
2.3 模块编译
每个模块文件模块都是一个对象,它的定义如下:
function Module(id, parent) {
this.id = id;
this.exports = {};
this.parent = parent;
if(parent && parent.children) { parent.children.push(this);
}
this.filename = null;
this.loaded = false;
this.children = [];
}
对于不同扩展名,其载入方法也有所不同:
.js
通过fs模块同步读取文件后编译执行。.node
这是C/C++编写的扩展文件,通过dlopen()
方法加载最后编译生成的文件.json
同过fs模块同步读取文件后,用JSON.pares()
解析返回结果
其他当作.js
每一个编译成功的模块都会将其文件路径作为索引缓存在Module._cache
对象上。
json
文件的编译
.json
文件调用的方法如下:其实就是调用JSON.parse
//Native extension for .json
Module._extensions['.json'] = function(module, filename) { var content = NativeModule.require('fs').readFileSync(filename, 'utf-8'); try { module.exports = JSON.parse(stripBOM(content)); } catch(err) { err.message = filename + ':' + err.message; throw err; } }
Module._extensions
会被赋值给require()
的extensions
属性,所以可以用:console.log(require.extensions)
;输出系统中已有的扩展加载方式。 当然也可以自己增加一些特殊的加载:
require.extensions['.txt'] = function(){ //code };。
但是官方不鼓励通过这种方式自定义扩展名加载,而是期望先将其他语言或文件编译成JavaScript文件后再加载,这样的好处在于不讲烦琐的编译加载等过程引入Node的执行过程。
js
模块的编译 在编译的过程中,Node对获取的javascript文件内容进行了头尾包装,将文件内容包装在一个function中: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var math = require(‘math‘); exports.area = function(radius) {
return Math.PI * radius * radius;
}
})
包装之后的代码会通过vm原生模块的runInThisContext()
方法执行(具有明确上下文,不污染全局),返回一个具体的function对象,最后传参执行,执行后返回module.exports
.
核心模块编译
核心模块分为C/C++
编写和JavaScript编写的两个部分,其中C/C++
文件放在Node项目的src目录下,JavaScript文件放在lib目录下。
1.转存为C/C++代码
Node采用了V8附带的js2c.py工具,将所有内置的JavaScript代码转换成C++里的数组,生成node_natives.h头文件:
namespace node {
const char node_native[] = { 47, 47, ..};
const char dgram_native[] = { 47, 47, ..};
const char console_native = { 47, 47, ..};
const char buffer_native = { 47, 47, ..};
const char querystring_native = { 47, 47, ..};
const char punycode_native = { 47, 47, ..};
...
struct _native {
const char* name;
const char* source;
size_t source_len;
}
static const struct _native natives[] = {
{
"node",
node_native,
sizeof(node_native)-1},
{
"dgram",
dgram_native,
sizeof(dgram_native)-1
},
...
}; }
在这个过程中,JavaScript代码以字符串形式存储在node命名空间中,是不可直接执行的。在启动Node进程时,js代码直接加载到内存中。在加载的过程中,js核心模块经历标识符分析后直接定位到内存中。
2.编译js核心模块
lib目录下的模块文件也在引入过程中经历了头尾包装的过程,然后才执行和导出了exports对象。与文件模块的区别在于:获取源代码的方式(核心模块从内存加载)和缓存执行结果的位置。
js核心模块源文件通过process.binding('natives')
取出,编译成功的模块缓存到NativeModule._cache
上。代码如下:
function NativeModule() {
this.filename = id + '.js';
this.id = id;
this.exports = {};
this.loaded = fales;
}
NativeModule._source = process.binding('natives'); NativeModule._cache = {};
3 import
和require
简单的说一下import
和require
的本质区别
import
是ES6的模块规范,require
是commonjs的模块规范,详细的用法我不介绍,我只想说一下他们最基本的区别,import是静态(编译时)加载模块,require(运行时)是动态加载,那么静态加载和动态加载的区别是什么呢?
静态加载时代码在编译的时候已经执行了,动态加载是编译后在代码运行的时候再执行,那么具体点是什么呢? 先说说import,如下代码
import { name } from 'name.js'
// name.js文件
export let name = 'jinux' export let age = 20
上面的代码表示main.js
文件里引入了name.js
文件导出的变量,在代码编译阶段执行后的代码如下:
let name = 'jinux'
这个是我自己理解的,其实就是直接把name.js
里的代码放到了main.js
文件里,好比是在main.js
文件中声明一样。 再来看看require
var obj = require('obj.js');
// obj.js文件
var obj = { name: 'jinux', age: 20 } module.export obj;
require是在运行阶段,需要把obj对象整个加载进内存,之后用到哪个变量就用哪个,这里再对比一下import
,import
是静态加载,如果只引入了name,age是不会引入的,所以是按需引入,性能更好一点。
4 nodejs清除require缓存
开发nodejs应用时会面临一个麻烦的事情,就是修改了配置数据之后,必须重启服务器才能看到修改后的结果。
于是问题来了,挖掘机哪家强?噢,no! no! no!怎么做到修改文件之后,自动重启服务器。
server.js
中的片段:
const port = process.env.port || 1337;
app.listen(port);
console.log("server start in " + port);
exports.app = app;
假定我们现在是这样的, app.js的片段:
const app = require('./server.js');
如果我们在server.js中启动了服务器,我们停止服务器可以在app.js中调用
app.app.close()
但是当我们重新引入server.js
app = require('./server.js')
的时候会发现并不是用的最新的server.js文件,原因是require的缓存机制,在第一次调用require('./server.js')
的时候缓存下来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
下面的代码解决了这个问题:
delete require.cache[require.resolve('./server.js')]; app = require('./server.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