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1.文章大约5156字,大概需要十分钟阅读完
2.为了不把这篇文章写的特别像方法论,举了很多例子,也不想把这篇帖子写成xx指导手册,像第一篇文章教你安装linux一样,因为这一类的文章很多,我也很难写的更出彩,所以细节上也并没有写的特别细。
3. 学知识最主要的除了努力,要懂得触类旁通,把各种知识搭建成体系,然后融合到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里,最终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以,人生的关键问题从来不是how,而是why的选择问题,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而学,
4.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或者有启发,建议先收藏,以供随时翻阅。
本文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的是方法论,后半部分以我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成为HCIE的经历来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方法使你充满竞争优势。
正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该标题之所以成立的条件是你有足够的自驱力,你已经做好了为了自己这个目标而付出的觉悟,而不是每天abandon(这个梗可以自己去百度),如何使自己有足够的自驱力不是今天这篇文章谈论的主题。
假设你已经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要在半年内达成某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那么半年会是一个比较好的deadline
论6个月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可行性
杠精可能要跳出来说了,半年咋咋的,你不吹牛逼呢吗,别急,且听我慢慢扯。6个月相当于半年,24周(假设每月有4周),168天(7天/周),1000个小时。键盘侠赶紧插嘴,异类里不是说10000个小时吗,首先,那是指成为某个行业的顶级专家,作为成年人来说,要讲究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帕累托理论证明,掌握整体的20%就足以应对80%的情况了,那就是2000个小时,大多数人为了达成某件事的初心不过是混口饭吃,在一群咸鱼之间其实远不用那么拼命,拿出一半的时间就足以傲视群鱼了。
在完成这一段的讨论之前,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牛人,有这么一个老外,上学的时候,没啥事就踢踢球、打打篮球、偶尔弹个钢琴、要么和朋友聚在一起吹吹牛逼侃侃大山,嗯,这么一位看起来特别不务正业的闲人,搞研究以后也显得特备不务正业,不仅研究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还搞什么科学哲学,但人家获得了图灵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学金融和计算机的应该知道这两个奖项的级别,这位大牛就是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著名的可能自带系统的人类外挂,同时是现今很多重要学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学、复杂系统等。
关于6个月掌握一门学问,西蒙教授立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1分钟到1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记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1分钟能记忆1“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为了感谢西蒙的这个研究成果,教育心理学界称这种学习法为西蒙学习法,又名锥子学习法,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太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九节曾经说过,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中一个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有一个先决条件,无论你是求学、求职、工作、求偶、做项目、搞钱还是什么,要先分析出你现在遇到的主要矛盾,将其分解成可操作的目标,集中所有资源逐个击破,这属于战略选择问题。如何利用六个月时间搞定你拆解出的目标属于战术问题,不可本末倒置。
在具体的生活案例中,以我个人为例,我曾经把自己憋在图书馆里,半年的时间里只学英语,啥也不干,这期间比我整个初中高中生涯加起来掌握的知识都要多(也可能是我水平比较次,学的不行,不赖老师和学校);我也零零散散的打了很多年篮球,我一个同学整个暑假在培训班泡了三个月,完爆当时的我。一个每天打打野球,一个每天精进自己的投篮,练习自己的突破,两者三个月后在篮球上的水平差距会变得肉眼可见,专注本身就有一种莫名强大的力量,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既要又要还要,专注才能专业。
如果用烧水来做比喻,“锥形学习法”是连续加热,所以热量散失得少;普通的间断学习是烧一会儿就停止加热,一段时间以后再继续加热,这样许多热量就白白散失了。两相比较,自然是持续“加热”效果更为显著了。
流程:
如果我要在6个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我要怎么做?
1.先吹个具备可操作性的牛逼
如何吹个具备可操作性的牛逼呢?这里引入一个概念:
时间管理里的smart法则
● S代表具体(Specific),你吹的牛逼一定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含糊不清的,比如我要学英语就远不如我的英语要达到cet6的水平具体
●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对于上一标题来说,就是在六级考试中达到425分的水平。
●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可实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你要做的事情本身是可能的,如果发明点石成金的能力是你的目标,最终你将会被这个想法吞噬,第二,这个目标不宜过低,对于一个nba的选手你的目标是横扫全美小学篮球队这本身就足够荒唐了;
●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你要做的事是与你的长期规划最好保持一致,如果你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那么每天练习100个三分就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人生苦短,一辈子可完成的事情十分有限,那么目标导向的学习尤其有必要;
●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你不可能说我早晚会过托福、过雅思、拿到某某领域的xx证书,相信我,拖延症是大脑天生的保护机制,不要指望仅通过自制力就能战胜它。
掌握了以上原则,至少吹牛逼来说,也会相对让人信服,在不了解上面五条原则之前,你会说我要学习英语了,掌握后你会说我要用半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英语水平达到六级考试425分以上,这样我接下来评优秀班干部,职称、XXX时可以加分,是不是看起来变得比前者更让人信服?
所以,记住一点,成为一个大牛的起点就是先吹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牛逼,试着把上面的五条原则套用在你正在准备做的事情上,马上行动起来。
2. 动点真格的
这一步将是区分真牛逼和吹牛逼的分水岭,吹牛逼的特点就是吹吹就算了,并不为自己的话负责,反正打嘴炮又不犯法,但是想牛逼的人一定开始行动起来了,就是思考我吹的牛逼包含哪些要素,如果我想将我吹过的牛逼实现,需要做些什么?如果你认真的开始思考这些事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牛逼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学计算机的应该都学过网络,网络里我个人认为最牛逼的莫过于osi的七层协议,它将本来复杂的问题,通过分层的方式拆解出来,这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思维,当然因为这个设计上的功能冗余和复杂性等原因,我们现在更常用的是TCP/IP的四层协议,这里说明技术的普及往往是易用性而不是先进性决定的,如果你学过项目管理,应该了解或者听说过WBS、OBS、RBS,至于什么BS不重要,无非是站的角度不同,关键点在于BS(Breakdown Structure),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可监督,可管理的基本单元,老外管这玩意叫工作包,在文章里叫章节,同样的以打篮球为例,我们知道篮球这项运动,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取胜利,而胜利就是限定的48分钟的比赛里得分比对手高,实现途径有两条,让对手分数比你低,靠的是防守,从而演化出了防守三分,防守突破,防守挡拆,防守快攻;让你自己的分数比对方高,靠的是进攻,群体进攻靠的是战术,有挡拆,有反跑,有快攻,个人进攻有持球攻,接球攻,化成对应的技术就是投篮、上篮,投篮有2分、3分、抛投、擦板,这样原本一句我想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就被拆解成了基本的单元,剩下的就是解决单项训练,制定训练计划,每天把自己累成死狗一样高效的训练了,本来随便的一句我想打好篮球就拆解成了各种单项训练,比如你的2分投篮能力,3分投篮能力,带球突破能力,下快攻能力等工作包,原本模糊的一句吹牛逼的话就变成了可执行的一项项单项训练。
同理,你可以将拆解这种思维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运动,绘画、音乐、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习,关键点在于,你需要对你吹牛逼的这件事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你才能将其拆解成基本单元,根据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基本步骤和原则几乎是共同的,首先,是信息收集,了解全貌,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之前的信息差变得收敛起来,对于任何人来说,了解某一领域的技能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无论你是泡论坛、看经典还是找网课,方法不限,从经验上来说,最高效的莫过于找培训机构,方向性的,框架性的学习路线要好过自己漫天撒网。
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吹牛逼的几条原则里提到过的R,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在对于解决现状无关的事情上,很多人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战略选择的问题,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不乏很多高知分子,比如你吹了一个牛逼,我要在起床时第一眼就能看见那个心仪的女孩子,结果你把时间用在60天带你过线性代数上,神仙也救不了,对于这个牛逼,国内的经典金瓶梅早就告诉你了,潘驴邓小闲,国外也有大神总结的DHV等理念,所以,我觉得对于这篇文章,6个月成为什么在为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果点赞数量和阅读数量足够多,有时间专门开篇写一篇战略选择的文章。
言归正传,全面了解某一领域专家或者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技能,将其拆解成可监督的执行单元,对预期的可达到的质量时间作为约束,监控你的进度质量,确保不发生偏离。
下面为了巩固记忆,以笔者6个月搞定HCIE为例
HCIE分为三门考试,笔试,机试,面试
笔试,有题库就能过,无难度,是一个熟悉整个体系的过程,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段主要是熟悉考试的科目,知识点,搭建架构,可以通过脑图的方式画一个骨架出来,结合考试题,将涉及到的知识点抽象成各章节的主要骨干,通过日后的学习建立知识体系的联系,丰富细节,主要内容建议从参考模型展开,搞定各个层级常见的协议,原理,应用场景,相应的命令,但主要目标还是背题库,搭框架,将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拆解成原理的学习,背题库两个部分,主要精力集中在背题库。
机试,大概有了理论基础以后,以应试为目标就是敲试验,将试验敲个十几二十遍,最初不熟悉的时候大概一次肝个七个小时都正常,熟练工种,以应试为目标,要求不假思索的就能敲出来,背就完了,排错同理,蛮闯可过,有一点难度,拼的还是体力。
面试,这个没啥办法了,官方教材大概一千页左右,这玩意想穷尽通过笨办法搞定的几率非常低,完全靠运气和当时面试老师的心情,但主要的还是搞定试验里的基本原理及其延申,索性后来这一部分因为成本的原因被取消了,但是说实话,整个华为考试体系含金量最高的莫过于面试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面试的几率极低,推荐找刘大伟的视频,因为是研发出身,对于底层原理的讲解十分透彻,paper还是学点东西,在于你自己的定位了,所以我总说,搞清楚why的问题要远比how的问题重要得多。
笔试-机试-面试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将,第一步是搭框架,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里面都有什么,解决的是what的问题,第二步是站在应用的角度,先将知识用起来,就好比你不一定知道stp的帧格式,不一定知道交换机的泛洪是怎么实现的,但是第一步告诉你想组个局域网,搞个交换机就能搞得定,第二步你学会通过shutdown,undo解决你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了,会用acl封ip了,相当于掌握了how的问题,其实一般事情做到这个程度就已经是专家了,搞得定特定问题,第三步你不仅要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从中明白背后为什么会这么设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现有问题,这种思想可以被你随意调遣,即便太祖长拳也能用来跟会降龙十八掌的高手对决,你就已经成为大师了,这一步恐怕真的需要一万个小时才能勉强看得到眉头。
大学也好,现在很多的课程,通常解决了第一和第二步的问题,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半年时间完全可以做到,假如你是个厨子,第一步相当于你知道了菜系分中西餐,中餐分八大菜系,第二步,你掌握了宫保鸡丁,鱼香肉香,北京烤鸭的制作方法,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通过炒菜赚钱了,这也是大多数人通过半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而第三步,你精通了几个菜系以后,知道了煎炒烹炸闷溜熬炖的烹饪手法,各种食物与调料搭配的味型,就算得上登堂入室了,什么时候你自己开创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菜系,就算开宗立派了。
最后,不想当厨子的项目经理不是一个好的程序员,切记不要把招式用死了,活学活用触类旁通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