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 无线电波(radio waves):频率从几十赫兹到3000GHz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称电波。
- 无线电波传播(propagation):发射天线或自然辐射源所辐射的无线电波,在媒质(如地表、地球大气层或宇宙空间等)中的传播过程。
无线电波频段的划分
E:Extremely(极)
S:Super(超)
U:Ultra(特)
V:Very(甚)
微波波段的划分
电波传输方式
- 地波传播(地表面波传播)
概念: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方式。
平行地面传播
- 空间波(视距)传播
概念: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至接收点的传播方式。
当收发天线都高架(相当于波长)于地面上时,地波传播可忽略,在接收点除了直射波之外,还有地面反射波到达,因此接收点的场强为直射波和反射波场强的和。
直线传播;适用于高频波。
- 天波传播(电离层反射传播)
概念:电波经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
适用于低频波
- 散射传播
概念:利用对流层中或电离层中介质的不均匀性对电波的散射作用进行传播。
不均匀气团
- 外层空间传播
概念:传播空间主要是外大气层或行星际空间,并且是以宇宙船、人造地球卫星或星体为对象,在地-空或空-空之间的传播。
电波传播的研究方式及发展
电波传播:研究电波在媒质空间中的传播,也即在地面附近(地下、水下、地表),大气层(对流层、电离层)以及在星际空间中的传播。
传播媒质对电波的主要影响
- 使在其中传播的无线电波衰减
无线电波在媒质中的衰减指对接收点接收场强的总衰减,取决于:
- 电波能量的自然扩散(越远越弱);
- 在媒质中由热损耗引起的吸收;
- 在传播途径中绕过所遇到的障碍物时引起的场强的减小(绕射、衍射损失)。
- 使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发生改变
由于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所引起的反射、散射、绕射现象,会产生多径效应,接收机处的场强为各条路径场的叠加。
实际情况建模过于复杂,采取近似方法
- 射线追踪法(Ray tracing):高频情况,电磁波有似光性
- 经验模型Walfisch-lkegami:该模型考虑了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垂直平面上的建筑物,可用于估计市区环境无线通信路线损耗。
工程上常见的简化研究策略
首先从理想的条件开始研究,然后再加入某些实际因素的影响。Eg:先研究自由空间中的电波传播,再把媒质损耗加入。
抓住主要因素,丢掉次要因素。Eg:
- 当研究地球对大气中电波传播的影响时,认为大气具有真空电参量的均匀媒质;
- 当研究大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时,忽略地球的影响;
- 当研究电波由地面反射或电波沿小范围的地球表面传播时,把弯曲的实际地面看成平面。
电波传播的发展
研究空间:地球内部和宇宙深处
电波频率:极低频段和极高频段的无线电波
低频段
超低频&极低频
- 特点:在海水、地壳内的衰减小,可以穿透数十公里的地层
- 应用
- 油气等矿产资源的探测
- 地壳环境研究
- 地震活动性检测和预报
- 对潜通信(海水对不同频段的电波的趋肤深度不同)
- 传播方式
- 沿地面的绕射传播
- 沿地面与电离层的波导传播
- 沿地面的“侧面波”传播
高频段
- 毫米波&亚毫米波特点
- 可用的频谱范围宽,信息容量大
- 天线易实现窄波束和高增益,因而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好,这对于对地静止卫星通信系统尤为重要
- 穿透电离层的能力强
- 多普勒频移大,测速灵敏度高
- 但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衰减严重,一般利用“大气窗口”(即气体分子对毫米波、亚毫米波吸收衰减为最小值的某些频率)传播信号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国际电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