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研究对象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问题包括
电波在电离层中的反射条件、传播轨迹、传播速度、损耗、极化面旋转等
为了使问题简化,作如下假设:
- 不考虑地磁场的影响,即电离层为各向同性媒质
- 电子密度N随高度h的变化比水平方向的变化快得多,即N只是高度h的函数
- 在各层电子密度最大值附近,N(h)的分布近似为抛物线状
反射条件
无线电波在“平面电离层”中的传播
假定各个等电子密度的面是彼此平行的平面,并且假设电离层是由密度不同的许多薄层组成,每一薄层中的电子密度是均匀的。
设第一层的电子密度为N1,第二层为N2等等,则0<N1<N2<...<Nn<Nn+1,设在电离层最下层,经过空气向电离层投射的电波频率为f,其入射角为φ0
忽略碰撞(即v=0),第n层的折射率为
由折射定律(斯奈尔定律)可得到
假设当电波深入到第n层时,入射角φn=90o,电波轨迹达到最高点。
在第n层,电波经过折射后其传播方向成了水平的,它的等相面成为垂直的。
接着,电波开始向下弯曲传播。而后射线沿着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轨迹由电离层折回地面。
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证明电波的上行与下行的轨迹是对称的。
电波从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条件
即电波能从电离层返回地面时,电波频率f、入射角φ0和反射点处电子密度Nn三者之间必须满足的条件。
条件公式
当入射角θ0= 90°时(即只需要几乎水平入射),很低的电子密度( N=0,同时折射率n=1),电波就能返回到地面
当入射角从90°开始减小,sinθ0也减小,所需要的N更大,电波必然穿透到更深层,以遇到所需要的折射率才能返回
如果整个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都不够大,不能产生所需的低折射率,则电波将穿过电离层,成为逃逸波
显然,电波成为逃逸波的可能性取决于入射的角度。
因此发射机外存在一个区域,其中可能没有返回信号
因此存在所谓的“Skip Zone(静区)”,即天波传播和地面波传播都无法达到的地方
频率越高,电波会穿透到越深的地方,直至变成逃逸波
电离层反射电波的能力与电波频率有关
- 长波在白天由D层反射,夜间由于D层消失而在E层底部反射
- 中波在E层反射,但由于白天D层对电波能量吸收大,故中波仅能在夜间由E层反射
- 短波在F层反射
- 超短波一般不能用天波传播
更大的入射角,允许更高的频率返回
特别地,对比垂直入射和斜入射的情况
当Nn一定时(即fv一定),通信距离越大,φ0就越大大,则允许使用的频率也就越高。
当垂直入射时
只要我们能在电离层的某个层中找到电子密度与我们的工作频率满足
我们就总是能在垂直入射(即θ0=0°)时得到回波(这也意味着,在所有入射角都可以得到回波)
无论垂直入射的信号何时被反射,反射处在对应工作频率下的折射率 n 都会为零!
电离层的临界频率与最大反射频率
当反射点电子密度N=Nmax时
定义临界频率,即电波垂直入射时所能反射回来的最大频率
表示入射角为θ0时,Nmax处的最大反射频率
若考虑地球曲率,设电波的最大入射角j0max即电波沿地表面的切线方向(图中A至B方向)发射时的入射角图中∠ABO)
此时的电离层的最大反射频率
沿地表面的切线方向往电离层投射电波,会引起地面对电波很大的损耗,所以一般总是以一定仰角来投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