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金字塔原理》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1. 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将思想(观点、结论、要点、论点、论据、建议、行动、步骤等)归类分组。
  2. 将分组后的思想,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抽象提炼、总结概括,搭建金字塔。
  3. 向读者介绍(传递、阐述、论证)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是结论先行,自上而下表达。
  4. 金字塔中的思想,应遵守4个基本原则。
  5. 条理清晰的关键,是把你的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在写作前用金字塔原理检查。

人类的大脑具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即在接收到多个同时出现的信息时,会依照特定的逻辑顺序将它们自动整合起来。这种倾向使得我们在面对一系列信息时,会本能地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并通过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推断出其中的规律或逻辑关系。这种能力源自于大脑为了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率而自发进行的逻辑归纳和组织。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大脑在处理和记忆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数据指出,人脑在短期内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条目是有限的,通常不超过7个,而且最佳的记忆效果往往出现在处理1到3个信息条目的情况下。

以中国古代的观星占卜术士为例,他们能够凭借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观察,总结出星象与福祸征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在面对有限的星体信息时,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如果我们假设这些术士需要处理的是整个太阳系甚至更广泛的星系信息,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大多数人的大脑将难以进行有效的联想和规律总结。

因此,金字塔结构成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信息组织方式。它通过明确的层次结构、逻辑顺序和递进关系,帮助我们有效地归纳和整理大量的信息。这种结构遵循“结论先行,自上而下”的原则,使得每一层次的信息都能够概括其下一层的内容,同时同一层次的信息也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通过金字塔结构,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和传递信息,确保信息接收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吸收其中的内容。

下面举例说明使用金字塔结构的优势所在。假设两人在沟通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如下表达:

  • 同事A 说今天下午3:30的Retro无法来参加了
  • 同事B 说他可以晚一点来参加Retro,或者放在下周,但是上午不行
  • 昨天的时候会议室订完了,但是下周一的会议室还可以预定
  • 同事C 要要明天很晚才能到公司
  • Retro的时间似乎定在下周一的11点比较合适,你看行吗?同事D?

如上所示,如果对方直接将大量信息以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的方式传达给你,你第一时间肯定很晕,如果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

  • 我们见Retro的时间定在周一上午的11点
  • 原因是同事ABC的时间在原定时间均有冲突,大家都在周一有时间,并且周一的会议室有空闲

可以看到,如果对方采用金字塔原理来表达想法,你可以第一时间清楚对方的诉求是什么,并且可以迅速了解为什么。很明显,对方的表达是很有逻辑且容易让人接受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2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 金字塔结构的各个层级上包括各种思想;思想使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或学员)产生疑问。
  • 在纵向方向上,各分支、各层级上的思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 在横向方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的疑问,但两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 序言的讲故事形式是为了提醒读者,文章将回答的读者最初的疑问。
  • 序言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回答。冲突因背景而产生,背景和冲突都是读者已知的事实。
  • 冲突导致读者提出疑问,而文章将回答读者的疑问。

在运用金字塔结构时,我们首先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组织。这意味着在开始表达思想时,我们总是先抛出一个总结性的核心观点,这个观点是整个论述的基石。随后,我们再逐步展开,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能够支撑这一核心观点的子思想或论据。这种组织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读者在阅读或听取信息时,他们的大脑习惯于逐句理解并尝试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不提前明确这些逻辑关系,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归类和组合信息,从而导致对原意的误解或偏离。

而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则是对这些具体思想进行逻辑梳理和归类分组的关键。我们需要仔细审视每一个具体的句子或思想,识别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这些句子或思想能够共同解释或支持某一个更高层次、更抽象的思想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归类和概括,我们能够将分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论述,最终支撑起我们的总结性思想或中心论点。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所有的思想都被恰当地归类和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中的逻辑关系
各种思想纵向相关(疑问/回答式对话)
各种思想横向相关(演绎/归纳,MECE原则)
金字塔顶端思想回答的疑问,来自读者已知的事实
序言引出读者最初的疑问

第3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1. 自上而下
    • 确定作者想论述的主题
    • 设想读者的疑问
    • 给出答案
    •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发读者提出疑问
    • 证实答案
    • 填写关键句要点

举个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上而下的表达方式意味着,我们首先呈现一个总结性的思想,随后再逐一阐述支撑这一总结的具体思想。这是因为读者的大脑习惯于逐句理解作者传达的内容。当读者遇到一组共同呈现的思想时,他们会自然地假定这些思想在逻辑上有所关联。如果我们在表达时不事先明确这种逻辑关系,读者会自行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并尝试将这些思想进行归类组合。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读者对原意的理解产生千差万别的偏差。

  1. 自下而上
    • 列出所有作者想表达的要点
    •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 得出结论
    • 倒推出序言

举个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具体的思想中进行归类分组,并进行逻辑梳理,这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逐步构建一个层次结构,从具体的细节开始,逐渐上升到更高级别的总结性思想,即中心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仔细分析每个句子,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看哪些句子具有共同的特性或能够共同解释、支持一个更广泛的思想。一旦你确定了这种逻辑关系,你就可以将这些句子归类到同一个分组中。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归类和概括,你需要不断地检查你的分组是否合理,是否每个分组都能清晰地表达一个单一的思想。当你完成了所有的归类和概括后,你应该能够看到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思想结构,其中每个部分都紧密地支持着你的中心思想。

通过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你可以确保你的表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够涵盖所有的细节,又能够提炼出最核心的思想。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1.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不是提供新信息。
  2. 序言通常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答案。
  3. 序言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需要和主题的要求。
  4. 为每个关键句要点写一段引言。

引用一个例子:

  • 情境:“《金字塔原理》一书出自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性管理顾问芭芭拉·明托。虽然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超过 40 年。” ——介绍《金字塔原理》书籍背景,将读者拉入情境。
  • 冲突:“虽然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超过 40 年,但是仍然倍受人推崇,从美团将其作为公司内部四大名著之一就可见一斑。当然也有很多人持质疑态度,比如秋叶大叔对此书提出了 27 点尖锐的意见,认为它被世人刻意抬高神化,驳斥其一无是处。” ——世人对这本书褒贬不一,点明冲突。
  • 疑问:“那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呢?” ——引出读者的疑问。
  • 回答:“其实每本书的受众和适用范围都不尽相同,既然这本书能够流传至今,已经证明其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应该要做的是怀有一颗空杯之心,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最后对疑问做出了回答。

在构建文章的序言结构时,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讲述故事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还能引导他们进入你所设定的思想框架。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你能够巧妙地铺设道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故事性的引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你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你的思想和观点。

第5章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1. 演绎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第二个论点对第一个论点加以评论,第三个论点说明前两个论点同时存在时的含义。
  2. 对演绎推理的概括,就是把最后一个论点作为主体,概括整个推理过程。
  3. 归纳推理是把具有相似性的思想归类分组,根据各要点具有的共同性得出结论。
  4. 在关键句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方便读者理解。

有两种逻辑关系,分别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推导出个别、特殊的现象比如说标准式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归纳推理就是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概念、原则或方法。通俗来讲就是从一堆事物里,归纳一些共性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达的逻辑 - 总结

在表达(语言或文章)时,一个清晰而有效的结构至关重要。首先,你可以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序言来开篇,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并巧妙地引出你所要探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清晰的上下文环境。

紧接着,你需要明确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一部分是你的文章的核心,也是你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关键内容。

随后,你需要层层递进,逐步展开你的观点。每一层都应对上一层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展开,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有效的证据来支撑你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增强你论点的说服力,还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你的思考过程。

在文章的组织上,你需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关系。在纵向上,下一层的内容应该是对上一层内容的深入和拓展,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结构。在横向上,每一组要表达的内容都应该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别组织起来,确保整个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你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你的思想和观点,令他人逐步接受并理解你的观点。

第6章 应用逻辑顺序

  1. 应用逻辑顺序可以确保你不会
    • 把新闻条目当做思想列入
    • 遗漏某一组中重要的思想
  2. 任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都呈现了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在探讨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因和结果时,我们通常会遵循一种特定的逻辑顺序。
    • 结构顺序(结构关系):这种逻辑顺序用于将一个整体概念分解为其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阐述。
    • 程度顺序(重要性):这种逻辑顺序是指根据事物的重要性、影响力或优先级进行组织。
  3. 如果你在某一组思想中找不到以上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或者你的思考还不周全。
  4. 为了检查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你可以:
    • 先把每一个句子改写成能说明其实质的短句(即只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和补语,只保留动词、名词,删除形容词、副词)。
    • 再把相匹配或具有共同点的句子合并同类项,组织在一起。
    • 最后选择使用适当的顺序。
      检查逻辑顺序是确保某一分组思想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5. 如果思想属于行动性思想(即说明行动、活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等)
    • 明确说明每一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效果、目标)。
    • 把能产生同样最终结果的行动(行为、步骤等)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类别),并依此排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6. 如果思想属于描述性思想(即介绍观点、情况、信息等)
    • 把说明类似事务,或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找出相似之处、共同点)。

本章节介绍了一个新的概念即:MECE原则 意思是 “相互 独立 完全 穷尽” ,这一概念有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完整性,说的是分解的过程中不要漏项,要保证完整性;第二条是独立性,强调了每项之间要独立,每项之间不要有交叉重叠。

第7章 概括各组思想

  1.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比如“存在3个问题……”等)。
  2. 分组应遵守“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3. 行动总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性思想。
  4. 把描述性思想归类分组,是因为该组思想具有共同特性,它们都:
    • 针对同一类主语-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 包含同一类判断
  5. 将行动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 发掘每一个行动的本质
    • 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比如,采取一项行动,是必须在另一行动开始之前,还是为了完成另一行动?)
    • 明确说明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
    •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6. 将描述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 找出句中结构的共同点
    •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 说明共同点隐含的意义

概括分组思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组合过程,它实际上是深度思考的体现。
在写作时我们需要通读自己的文章,检查每一组思想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当我们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句子含义难以直接概括时,就需要进行所谓的归纳跃进,以明确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这样的过程强迫我们深入思考每一组思想,确保向读者传达的思想清晰、明确、具体且全面。

学习MECE原则和逻辑顺序对于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当我们自己先想清楚了,才能确保我们的想法被他人理解并信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

思考的逻辑 - 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8章 界定问题

  1.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 切入点/序幕(产生问题的具体领域、方面)
    • 困扰/困惑(它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的稳定)
    • 现状R1(你不喜欢该方面正在产生的结果)
    • 目标R2(你希望在该方面得到的结果)
    • 答案(到目前为止,针对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如果采取了的话)。
    • 疑问(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做什么)
  2. 把界定的问题转换成序言
    • 从左往右再往下
    • 读者最后知道的事实就是冲突

本书中介绍了统计学中界定问题的方法:序列分析,其界定的框架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介绍情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 我们不希望的是什么?(R1)
  •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R2)

问题界定包含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切入点/序幕 、困扰事件、R1 (非期望结果)、 R2 (期望结果) 。

第9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1.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 查找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
    •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2. 收集资料,以证明或排除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部分
  3. 使用逻辑树
    • 产生和检验解决方案
    • 揭示思想一览表的内在关系

我们如何构建分析问题的逻辑树
首先我们要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进行罗列,从最高层开始逐步向下扩展,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子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以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第10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1. 用多级标题、行首缩进、下划线和数字编号的方法,突出显示文章的整体结构
  2. 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组合之间的过渡。
  3. 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思想组之间的过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多级标题使用的基本方法:较低层次的思想观点应该采用离页面左端较远的标记或排版方式,以便在视觉上形成层次分明的结构。同一层次的思想观点则应保持一致的视觉形式,如使用相同的字体、字号或颜色等,以强化其关联性。三到四层的标题层次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们既能够清晰地展示内容的逻辑关系,又不会让读者感到层次过于复杂而难以记忆。如果标题层次超过五层,可能会导致读者对层次结构的记忆产生混淆。同一个层次不宜只有一个标题,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该层次的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分解或扩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考虑对该标题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或扩展,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第11章 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1. 制作文字幻灯片,应尽量简明扼要。
  2. 制作图表幻灯片,使传达的信息更简单易懂;在幻灯片的上部说明要传达的信息。
  3. 使用故事梗概,简要说明整体结构。
  4. 排练,排练,再排练!
  • 文本幻灯片应只包含最重要的、经过适当分组和总结的思想观点,叙述时应尽量简洁;
  • 演示文稿应该图文并茂,使用各种图表进行配合;
  • 演示文稿应呈现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故事梗概和剧本;
  • 演示文稿包括文本和图表两类幻灯片,理想的比例是图表占 90%,文本占 10%。

第12章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1. 画脑图(在大脑中画图像,或画思维导图)
  2.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 8
    点赞
  • 2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