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呢?立的是思维模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能够走得多远、多高。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自己构建的铜墙铁壁的城堡中,将自己紧紧包裹其中,与外界隔绝。外面的不同意见,那些新鲜事,无法穿过围墙,难以触及我们的心灵与认知。
以至于,我们往往对世界的日新月异视而不见,反而沉溺于自我营造的“优秀”幻象之中。殊不知,这实则是一种内在能量的无谓消耗,时间愈久,损耗愈甚。我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认知层次上,看不见更高层次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思维处于习惯性防卫。阻拦了我们认知以外的东西,只接受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我个人就有过深切的体会。我曾是一名北漂,归乡后与亲友的交流中,初时便感受到难以跨越的鸿沟。那五年在外的经历,悄然间重塑了我的观念,虽难以言喻具体变化,但内心已非昨日。反观他们,思维似乎停滞不前,固守着“家即安稳”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工作稳定,即便收入微薄也是最佳选择,然后结婚生子,踏踏实实过平淡日子。最见不得的就是你有什么想法,或者自己想干点什么,会立马把你这些想法扑灭。那是瞎想,风险太大,干成了还好,干不成,赔的裤子都没了,不能干。
在他们眼中,我不过是个普通人,不具备成功的特质,更与创业、财富无缘。起初,我试图解释与争辩,但渐渐意识到,这是认知层次的差异使然。我未能以显著的成就或财富证明自己,因此,在他们心中,我依旧是离乡前的模样,能力有限,前途黯淡。我深刻理解到“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言冰”的道理,再多的言语也无法穿透他们构建的认知壁垒,那是一个基于有限信息构建的虚构世界。
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大多源自媒体的片段式报道,而非亲身体验,因此对北京的印象仅限于高消费与购房难的刻板印象,忽略了其多元化的消费层次与机遇。他们最堵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出去这几年获得了什么,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了”。在他们看来,没有在外边留下就是没本事。没本事的人还瞎折腾什么。是啊,没有在外留下,没有赚到大钱,我不是衣锦还乡,而是灰不溜秋的回来的。对他们说什么,他们能信呢?面对他们的质疑与不解,我学会了不再无谓争辩,而是认识到,沟通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调整到符合他们的认知就行了。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反思,如何将自己的认知与收获转化为对下一代的积极影响,避免他们重蹈覆辙。我决心不再以同样的方式束缚下一代,而是努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开放思维与认知能力,让他们能够勇敢地探索未知,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