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守住平凡 在平凡中追求完美

序:  这是我在大一时写的一篇文章,几年来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的思维经常会成为我的思想包袱,因为我的思维太过重于一种理念中的世界,从而会经常让自己处于一种消极的境地,只有在搞技术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才能得到分散。原本这类文章用来自己看看就可以了,但现在的我毕竟已经有些走出这种思维困境,但却无法完全摆脱。近两年来,每次看到这篇文章就会让我激动万分,总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我,于是消极因素就会起来。现在的我,如果带着这些因素去考研,结果必定是悲哀的。完全的释放自己,希望有一个简简单单的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会想。然而现实中的浮躁情绪感染我之后,我就会看这篇文章,从中寻找平静、清澈。拿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我的人生感悟,湖水若清澈了,那么她倒影中的世界也必将是清晰的!
               

               “在平凡中守住平凡  在平凡中追求完美 ”

    在不知不觉间,在心灵与现实之间布下了一道无形的隔膜,这是一种无奈的逃避,也是一种清晰后的失落。
    多年的精神层面上的空白使我在最大可能上维持了心灵的自由度,在理性逐渐成长的现在,对在精神层面上生长的内核可进行逐丝逐毫的思辨,层层筛选下来的思维在精神土地上沉淀,促使着理性的再生长,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思维的自由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思维受制于某种或几种观念体系时,在运转过程中总会无所知觉地受到导向甚至是支配,因而产生的精神层面会带有浓厚的观念偏见,这是从我本身来说的。渴望心灵的尽可能自由是一个承认社会制约性与人自身局限性的结果。人不可能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但可以尽可能的趋近。但不可避免的是,尽力维持心灵自由的愿望与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良对人的全方位的渗透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这是渗透与反渗透之间的矛盾,也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直接促使隔膜的产生。它是一层过滤网,同时也是一层保护膜。
    对于隔膜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心底向自己提出的最本质的问题,也是最尖锐的问题。人为什么一定要去适应社会?这个问题是基于两方面提出来的:一、自己的理想与适应社会有着一定的抵触;二、社会本身带有了各种丑陋。面对社会中的此种情形,我无法视若无睹,这让我始终无法释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节奏,当面对繁忙而高节奏的时代,面对各色潮流在眼前呼啸而过留下阵阵余味却又不见踪迹之时,当忙于追逐潮流而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是否感到过自身的存在?当每个人都把自身全部投入社会,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在得到了什么的同时却不知是否会意识到失去了什么?
    心灵的自由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渴望在精神的国度毫无拘束地畅游,而现实生活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思维的自由度。现实要求的是灵敏的快节奏即条件反射式的敏锐;而心灵自由需要时刻都有一定的舒展空间,相对来说是一种缓和柔软的动作,这是相互矛盾所在。错不在现实,现实作为所有人所构成的共同载体,接受着不同人的不同节奏,并把所有因素融合成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不与任何一人的节奏相同,因为在其接受与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节奏都被异化了。但错也不在心灵自由,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强烈主体意识的个体,渴望精神的畅游只是个体的本身节奏所反应出来的一个侧面。作为矛盾对立面的现实与个体,彼此都没有错,都有着特定的韵律。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必然存在于每个人,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焦距,在彼此对立的两者中找到制衡点,是生活的本质问题。个体渴望的精神自由作为理想的一种,其与现实的矛盾也间接演化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何谓理想?在我看来首先理想是欲望的一种形式。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欲望指引着人的方向。但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且相对主体本身来说是高尚的,此时即称为理想。因而,理想从其产生过程即带有超现实的意味。相对于现实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即先受现实的抑制后升华为理想。
    人生就是伴随理想和现实这两块平台交缠前进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彼此又是统一的。它们就像杠杆的两端,如何调节平衡是一个本质问题。若理想端的砝码过重即会陷入超然境地,身处现实之中心却处于现实之外,过分执着于理念中的天地而悲叹于现实,对于个体来说必然是以悲剧为终结,而从人类闪光史来看,此类人发出的光是近乎永恒的,弱小个体所散发的震撼力是巨大的。若现实端砝码过重,此时是以精神自由度的削弱为代价的,在现实中奋斗之时,精神的自由度正以无可感知的方式逐渐泯灭。
   (写到此我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又在起伏了)
人世纷纷扰扰让我有了深深地厌世情绪,不愿掺杂在各种各样的氛围中,但生活在这个世界却又不得不进入旋涡的中心,我不知道这是这样一种悲哀与讽刺。
    正如中国古时的民族的奴隶性的形成。在长期封建专制制度下,逐渐形成高压社会氛围。此时,人“惟以学为奴隶为事”才能立足,这是“优胜劣汰”的结局。也就是说,谁能适应社会谁就能存活。民族的劣根性虽不是我的一句话所能说尽,但高压的社会体制确是罪魁祸首,其下所产生的腐朽落墨的观念都已渗入了人的思维中。与之相比,现实社会的体制与以前大不相同,但社会对人的渗透与影响却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时期。这已经成为一种绝对的状态。
    现实社会中夹杂着众多丑陋的道德观念,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隐形的,看不到,有些甚至是无法感觉到的。(鲁迅笔下的“人肉筵席”古时已有,不但排到了他所处的时代,还延续到了现在。此类极具时空穿透力的见解就像是块烙铁深深地嵌在心头。)随着人对社会的投入,这些观念会在日常行为中逐渐渗入到人的思维,在渗入的同时也逐渐麻痹了辨别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意志起了主导作用,因为渗入社会中的各种观念才能去更好地适应社会,去适应社会也就成了人潜意识里生活的根本宗旨。(生存意志的解释)
    不论在什么社会的什么时期下的什么氛围中,也不顾为适应社会需要把自己搓成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人的意识形态总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地反应着,以适应动态社会的需求。这可以说是生存意志的外现,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主体意识”是被遗弃了的没有用处的“垃圾”。原因就在“主体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矛盾。
    对于现实中的“钱权本位”观念,其影响力几乎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的运行机制也以此为基础,政治上的每一次挣权夺位,经济上的每一次纷扰争斗都源于此,钱与权纠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无比的涡流,周围的人不管有知觉还是无知觉都被卷入了涡流中心,社会机制的不断运行就夹杂在涡流的每一次旋转之中。
    钱与权本身不带有任何色彩,它们只是作为物质基础而存在。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微点,维持自身存在的基础就在于物质,因而从本质来说对钱与权的追求无可厚非,对“钱权本位”的观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只能仅仅作为理念而存在,就现实来说“钱权本位”这个原始观念已经演化成多种样式,早已失去原有的意味(可以理解为社会运行的必然结果)。
    有一类人是彻底的“钱权本位”主义者,无论从事何事都是以此为起点。在这类人之中,有一部分是由始至终的;还有一部分人起先具有较为崇高的理想、追求或是愿望,也体会到钱权作为物质基础对于理想的实现是必须的,但在追求这个物质基础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迷失在涡流之中,原本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在迷失之际逐渐散开,不复存在。从最初的点点索求到最后的沉迷,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观念的渗透就是在每时每刻逐丝逐毫的进行着,每一个时间点上的量都是极其微小的,微小的让人没有知觉。我对这部分人表示惋惜与无奈。
    还有一类人,具有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钱权本位”在他们身上具有了原始的意义,是实现理想的基础,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这两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已接受(包括知觉和不知觉)并且去适应社会体制,可以说是入世的。而另外一类人,虽身处世间心却没有滞留。在这类人的眼中“钱权本位”引导下的人是扭曲的错位的人,而且这些人占了大部分充斥在他们生存空间的每一个微小方位。可以说这类出世者的所见是“满目荒凉”,此景与他们自身是格格不入的,在感叹、悲哀眼前荒凉的同时无法把自身定位,全面否定的同时无法寻得一丝的慰藉,悲情浓厚,充斥浓烈人文关怀的背后绝对超现实理想与现实在激烈碰撞中产生着火花。在心灵上他们维持了最大可能的自由,由此演化出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化悲情为闲云野鹤式的飘逸出世,专注于自身的情感陶冶或把自己的思维流传于后世。他们清晰的意识到自身所处的时代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维持自身的纯洁。另一部分的人则无法化去浓厚的悲情色彩,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间无法平衡自身,把自身奉献于理想,用相对于现实来说渺小的自身作着反抗的宣言。试图拯救挽回现实的荒凉与坠落,用微弱的力量阻挡着涡流的旋转,却又一次次地以失败而告终。因而,在他们所处时通常以悲的色彩画在人生的最后一笔。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致他们以最高的敬意。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光芒给后世之人带来了鲜活的理念及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生命对理想的执着。这两部分人本质上都对自身所处时代带有绝对失望的情绪。区别在于前者较为理性而后者较为感性。
    。。。。。。
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中寻找着平衡,逐渐感觉到我的心已走远,当我停下脚步回转头来的时候,发现远处的人影在清晰后显得陌生。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领域已远离周围的人群,这几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常会产生一种站在云端俯视人群的感觉,因为常常能从几个不起眼的生活点上把周围的人看个清晰。这就让我想起自己似乎与站在云端的人多少有些相似,不知不觉就以为自己也是站在云端的人的其中之一。我很害怕在云端的感觉,还是喜欢在地面的那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现实中固然有众多的丑陋却又不乏美丽圣洁之地,我为何因为厌恶丑陋而想远离现实就连美丽与圣洁也在不经意间被笼罩了暗淡的色彩。就此而言,与现实之间的隔膜是我自己亲手编织而成的。也许我可以放松自己,也许我又根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隔膜的产生来源于成长之初,距现在虽不到一年,但伴随我所走过的心历路程却已是无可计量的。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生命的基色,成为紫色中的重要元素,或许隔膜是一个包袱,一种沉重,但我却早已习惯了这种感觉。轻装上阵对我来说只会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即便我想卸下隔膜,我还在怀疑:曾经一度“抛弃”生活的我是否还能再次被生活所接受?
    渐渐地脑中产生了一个令我自己都吃惊的念头,我这是在怀疑生活的本质。产生这个念头的来源在于小薇,她对生命对生活的真诚让我一次次地感动也让我一次次地惭愧。她真正做到了精神思维的广度与细腻而且还从根本上融入生命。其实,这里不能说是“做到”,因为这种精神境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在生活的过程自然而然的生成的。与她相比,我就显得十分不协调了。
我虽一直认为人生就该如此在自然中形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此时我的精神领域虽有了很大的拓展,但这种拓展是建立在被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最初之时我并没有重视到精神领域,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是当迷茫与不解蜂拥而至时才去思索生命。这也就决定了在思索生命时的一种基本色彩:忧郁。因而产生一种状态:从本质上怀疑生活以及生命的本身。这就又有一种倾向:似乎产生一种渴望出世的潜意识,也每每在不经意间置身于出世的境地。
    越来越趋向精神层面,这种近乎固执的执着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的担忧与矛盾。对精神层面的趋向大致会产生两种结局:一是从根本上趋向趋近于平静;二是成了彻头彻尾的幻想注意者。但担忧与矛盾的存在并不能影响我对精神层面的趋向,更不能左右我对平静的渴望与追求。因为这种愿望已深深地融入了生命,可以说已经成为我面对现实时给自身定位的源泉。
    但我也时常困惑地问自己:我是否对现实苛求的太多才至于有了种种隔膜?其实我也非常渴望能平平淡淡地融入生命而不去怀疑生命以及生命本身,但我却清晰的意识到这个愿望只不过是一个梦,一个不着边际的梦而已。此时,我已分不清楚对生命在一定程度上的清晰,这是一种淡然还是一种悲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面对现实常会有沉重的叹息。
    在叹息中我的思维并没有停止,还在继续运行。生命的本质问题在此时引起了我的思索,生活的意义也在此时被我以自己的方式挖掘。
    首先想到的是生命存在的问题。走出校园放眼社会的各个角落,就会发现有很多人为了生活在辛苦的工作着,憔悴的眼神中常会带有丝丝地迷茫;再回想许多贫困山区的生活情景,那种单是想象就足以让我感觉到沉重的生活。。。这些为生存而生存的生活情景时刻充斥在我生活的周围,让我无法释怀。
    “为生存而生存”本质上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在我看来若人生的意义仅限于此的话也真够让我感到悲哀了。但我也明白,为活着而活着这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与要求,可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几乎已经不是愿望的愿望其实现对很多人来说也是那么的艰难。他们受着来自外界给予的种种剥削、压迫以及排斥还有就是来自自然的困苦,一切的一切都深深的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在此种情形之下,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力为此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生命能够存在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是最简单的意义,也是最复杂的意义;是最清晰单纯的意义,也是最含蓄深刻的意义。
    对于像我这样生存没有受到威胁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区别在于能够在这个最基本的意义之上根据个体自身定位来追求生命中其它各式意义。对于我来说,此时已有自己的坚定信念,我所追求的也就自然而然地根源于自己的信念,生命的意义也在此间让我感受到充实,这也可以说是“存在”这个基本意义的升华。我所能真切感受到生命意义也只能是这个,因为对于“存在”这个基本意义,我缺乏最基本的去感受的条件。没有经历对“活着”对自身的存在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唤、热切期待、强烈渴求又怎能体会生命存在的真谛?
    生命的本质就决定了过程是生命中的主体。生命从其诞生之时意味着开始的同时也就决定了结束的即将来临,每个人生命的最终状态都是消亡,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这是对于个体自身来说的,个体生命的意义是在生命的过程中显现的,而不是在结局的瞬间迸放。个体也只能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感受自身的意义,也就没有永恒可言,但对其他个体而言,他的个体生命意义或许就会永恒。思想家们就是如此,尽管他们的思想未必完善未必正确,(其实完善与正确与否根本没有一定的标准的,只不过是不同的人依据自身不同的观念对之有了不同的情感取向而已)但依旧能够穿透时空的限制,像流星般穿过现实的天际滑向遥远的未来直至永恒。( 每一次相遇都意味着分离即在眼前。即使是分离时刻的短暂相遇,即便会有伤感,但若能在这短暂的片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用心去体会,就会感受到幸福,也就会感受到永恒。)
    如果说对生命对生活从本质上的质疑是中思维探索的话,那么执着心灵层面所反应出来的则是思维中反抗因子的作用,这使我对现实生活氛围的感觉在淡化,对现实中的追求越来越不在意,淡化了在生活中竞争的痕迹。
    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无非都是些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之类的话语,却不知好好读书是为了什么。中学时代读书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到了大学里读书则是为了以后能有好的工作、有好的生活,但困惑我的是即使大学、工作、生活都好了这又有什么呢?为何在我所生活的周围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朝这个目的前进?
    想到此我真想停下脚步看潮水流经身边流向远方,即便身后的潮水依旧会朝我呼啸而来,或许还会把我淹没,但此时的我只想做一块顽固的化石沉寂在这里。
    逐渐,意识到自己思维中的渴望出世感已十分浓厚,尽管我不愿意承认,但这种感觉却已存在。再加上在脑中描绘了太多的虚幻的美和理想中的平静生活,使我对古时隐士的超然和洒脱有种盲目的羡慕。这就产生专业选择与心理偏向之间的错位。在专业方面是直接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相挂钩,学业上的好坏是起决定作用的;在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或几种利益,我会感到很悲哀。这种错位后所存在的距离也给了我一个脱离世俗追求的角度去思索生命的状态,这对于越来越重视人文思维的我来说是值得庆幸的;但同时也给了我无限的受抑制感,因为在专业方面需要的不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思索而在于学到的多少的技能,也可以说是学到了多少能让自己在将来好好生活的技能。这是计量的度的不同,同时也是人文思维与具体技能意识对人的思维的要求不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灵魂真空状态的土地在很长时期内还是大片存在的,意识到自己的稀薄,内涵中空虚的本质没有彻底地改变,担心全身心地投入会消磨灵魂的自由度。这也是制约我全身心投入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
    思维二重性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此。也许正是因为此,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很累,累得动都不想动,只是呆呆地躺在床上,不知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但恰恰是这种空白地无意识状态能让我感受到些许轻松。
    是否思维二重性其本身就决定了生活的累?二重性是否可以融合?应不应该融合?怎么融合?若融合之后会怎么样?。。。
    这时我认识到在思维二重性下的生活是很累的,自然地这种思维状态就成了我质疑的对象。
    幻想世界只有真善美——>面对现实与幻想中的差距,迷茫就在此间大肆蔓延——>通过对生命对生活的思索来寻求解答——>在思索的过程中对世界清晰度逐渐增加——>再次幻想世界只有真善美。这是思维二重性的简略回路图,形成一个循环体,在其间有矛盾,有伤感,有忧郁,有担心,也有舒坦与顺畅,种种感受交织在这个循环体内,成为一片情感的网状地带,几乎没有头绪可言。也许思维二重性的本身就决定了生活的累,但还是没有去否定,相反从繁芜中去寻找内在的和谐气息。
    但越是在意和谐,和谐就越是若隐若现。
    清晰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如何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不是任何其他的因素而是人自身的原因:潜意识中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必然存在的。这就使得人把自己与他人从最本质的意义上作了隔离,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带着自身的隔离工具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交往的最终结果是必然无法达到完全坦荡。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完全清澈的自己去面对,然而在一次次迷茫与伤感之后,我的心灵也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坚壳,把自己心中的真空地带牢牢地包扎在内,“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但我却有发现坚壳之内的心灵在完全享有真空的同时愈加脆弱。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总要存在?
    为什么总要让我带着心灵的盔甲来面对这个世界?
    我为此深感悲哀与无奈。               

   对社会对生命的思索这一切都缘于我需要一种定位感,若身处世间却不知在何地处何时,犹如小舟之飘零于汪洋,迷失在天地之间而辩不清来时与归去的方向,这是我最害怕的。但此际我却意识到自己似乎已进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境地。奢望超脱的念头已在思维中深深地扎根,只不过自己一直沉醉其中而且不断用追求平静来自我释放又不愿承认而已。在追求平静时越来越走向刻意,在不愿强求中留下了强求的痕迹。回首痕迹,内心对平静有一种自然的向往,厌倦现实中的纷纷扰扰与一切不安定,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绑定于“平静”的木桩,成为一种束缚。当沉醉于“平静”的美梦被现实击碎,才清醒,才醒悟。但梦醒时分的伤感与无奈,又重新让我徘徊在生命的起点。  
    生活总是把梦想与现实隔离在两个互为对岸的世界,让我感受到焦距的存在就好比是错位,就在错位的间隙中两者的摩擦产生了耀眼的光。这是真正的生活之光,对我来说生活的本质的意义就在于此。
    每当身心疲乏的时候都是与苍老最为靠近之时,我感受到苍老用其特有的略显凝重的笔在我心底书写着印记,我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因为它让我愈加疲乏,让我的脑袋变得沉重,更因为它使我的脑子里塞满了莫名膨胀物。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摆脱了极其复杂的且在不断涌动着的各种潜意识,但这又让我进入了另一重担忧,我怕被苍老占据心灵,怕年轻特有的激情在苍老的氛围中被压抑了太多而逐渐流失,怕自己有一天会满心沧桑与皱纹让灵魂粗糙与荒凉。
    似乎悲情又在升华,在杞人忧天之将崩,这又是何必呢?但悲又如何喜又如何呢?喜能让心舒坦而悲又让心凝重,但为何人们常常可以说是几乎都是一心向喜而弃悲?也许是喜更能让人真诚地投入生活吧?但悲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的投入吗?。。。我又何必想得太多呢?何必让自己如此沉重呢?我现在很沉重吗?。。。
    面对这些,我无法去解答,也不再想去回答了。
    又回想小时候的单纯与洁白,再看现在的我的繁芜与荒凉,这是怎样一种比较。疲乏的心在失落之间已失去了感知的权力,失去了涟漪的动力。那么此时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发现自己眼睛的焦点在儿时的单纯与洁白,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是呆呆地凝望着。
    不知为什么人总会对现状产生不满足?仿佛现状对于人来说是先天不足的,况且“现在”只是一个时间点,在这个点之前是过去,之后是未来。与过去和未来相比,所谓的“现在”是极其渺小的了,在时间长河中几乎微不可见。“现在”虽然与人靠的最近而且是附着在人上的一部分,但也正由于靠的太近,已经在眼皮下,也就最容易被忽视了,因为人永远看不清眼皮底下的事物。
    由于“现在”只是一个极为短暂的时间点,这个特性使得现状只能成为一个瞬间太而不能定型。无数个“现状”在眼前一闪而过构成一系列虚幻的余影,让人永远无法赶上其流动的步伐。而相比之下,“过去”与“未来”则是静止的。“过去”只存在于记忆,因为过去都已经发生过的不会再有变动,也就没有“现在”的那种绚目,人可以在漫长的过去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可以从中提取潜意识中想要的滋味,在此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可以如调酒师般调出适合自己的美酒。“未来”本身就是一个未知状态,它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理念中的“未来”也是处于某种特定的运动状态,只不过这种运动状态与“现在”的运动状态是相互平行的,因而人自身感觉到的是未来静止于前方且永远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虽处在不远的前方却无法企及。但这又无法填补“现在”与“未来”这段间距,此时幻想就在这里蔓延滋长,人可以自己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境地,在此可以任意地塑造自己,雕琢周围的环境,可以把整个世界都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描绘成完美,“过去”与“现在”中所有存在的缺憾在“未来”可以被逼真的描绘,平复着“过去”与“现在”中失意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与“未来”让人极易沉醉于此而忽略了“现在”。
    渐渐心境平静了,自然中柔和却又不乏浑厚的气息弥漫在我的空气中,让我感受到了阵阵的舒坦。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此时已经相互融合,彼此间的间隙在“自然”地氛围中逐渐消失于无影。在间隙消失的过程中,我隐约把握到了生命中的某一个微妙点,充满和谐的气息,也许那就是自然。于此我逐渐感受到了“顺其自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包含整个人生。虽然这仅仅只是些许的感受到而已,我的大部分还沉浸在浓厚的紫色氛围之中,“顺其自然”还没有完全与生命结合,但这已经足以让我在心底能够平静地去看世界。
    再回首一切,无论是沉醉于过去、执着于现在还是痴迷于未来,对我来说冥冥之中莫不带有自然的印记。当沉醉于过去而在突然之间清醒之时,当过分执着于眼前而遗忘未来却又醒悟之时,当在未来世界描绘太多的美好而忽略“现在”之时,一切都成为自然。
    如果说要为“自然”下定义,我自问做不到,我只能隐约感受这种感觉而已。但我认为“自然”是不可能被定义的。假如能被定义,则人可永驻“自然”之根而成为永恒的完美,又会因完美而成为一种经典,因经典而成为一种模式,又因模式而成为一个僵死的教条,而最终演化为空壳,这就是永恒完美的必然结局。因而在我的观念中,自然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偶然,是一种存在而不是虚无。自然逐渐平复了我的心境,同时在平静中所有的观念都在互相融合,虽然不知道怎样融合有融合成什么样子,但这些都已不重要了。
    此时心中有了丝丝笑意,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如此舒坦如此清新地笑过。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了反应,似乎都在为我的释怀而欢呼、鼓掌,就连我自己也都在为这一年来的成长感到欣慰。
    经历这么多的心历波折,又有两条新的信念诞生了。 
    第三条: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这是余杰的话,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黑暗,也从不曾诅咒过什么,但“让自己发光”却让我深深地为之震撼,不过我还是选择了整句而不是后半句作为信念。不知道这句话的本意包含着多大的广度,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并且赋予新的意义。“诅咒”、“黑暗”、“自己”、“发光”、“与其。。。不如。。。”都有各自丰富的内涵。“黑暗”代表生活中所有的艰难困苦、种种不如意当然也包括黑暗的本义;“诅咒”代表生活中的所有不满与消极情绪;“发光”包括怎样发光、发什么样的光,对我来说,能够在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四个信念就是在发光了;“自己”包括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内在的自我面对自己,外在的自我面对的是体外的世界;“与其。。。不如。。。”则把四者串联起来,表明了醒悟之后的一种选择。整句话成为一个统一体无法分割。
    第四条:在平凡中守住平凡,在平凡中追求完美。三年前,正是由于这句话打开了我的心窗去思索生活;直至三年后的今天我才理解它的内涵,才有了与它的真正际遇。从开始到现在,陪伴了我成长的整个过程,即便现在只是理解且与之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这都不重要,因为这句话还将陪我面对未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