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去年开始,我开始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记录自己情绪崩溃的过程,想借此改变自己不定时的生气发火,情绪失控的表现,但是收效甚微。
看了这本书,我对书中的将人的状态分为: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的概念印象深刻,我能识别到自己什么时候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在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
没有主见、过度顺从、无法独立自主
难于改变、过度依赖、无法独立生存
喜欢作、冲动、任性、不考虑后果
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怜悯
遇事不决、悲伤、郁闷、焦虑
在情绪崩溃时,我很冲动,不考虑后果,像一个炸了的煤气罐,伤害了他人,也给别人留下了不成熟、不可靠的印象。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处于一个成人状态,跟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成人状态特点:
非常理性,遇事沉着冷静,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无论处理的是大事还是小事,始终沉稳,从未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
做事计划周密、考虑周全、果断决定、能立即行动,一整套操作下来理性而合理。
将身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到极致,不受父母过去的声音影响,也不会受童年的情绪影响。
能沉浸在当下的感受中,思考当下的紧急任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地去完成。
精力充沛,乐观积极,既不会表现得像父母,也不会给人感觉像孩子
在朝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将周围嘈杂的声音抛得老远,显示出超长的定力
父母状态特点:
有些人对谁都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总喜欢挑人毛病、指责、贬低、否认教训别人,这样的人是“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
相反,另一些人,从不跟人生气,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这样的人并非没有父母状态。
而是他们常常将矛头指向自己,经常判定自己有罪,从而不断谴责自己,对待自己十分严苛。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没有父母状态,因为我不喜欢教育别人,对其他人提出建议,但是书中表示,任何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心理咨询师苍鹭对蛤蟆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自我批判的严重性。
自我批判让人变得越来越自卑,习惯否认自己,经常内耗,以至于破罐子破摔,最终成了消极厌世的一类人。
将自己的情绪分类,定义情绪,科学的分析,我感觉对自己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开始对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的童年做联系,思考其中的关联,相信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