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版之北大慕课笔记(四)

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版之北大慕课笔记(四)一、树1. 树结构相关术语2. 树的定义2.1 树的定义12.2 树的定义2(递归定义)二、实现树1. 嵌套列表法2. 节点链接法三、树的应用:表达式解析1. 创建表达式解析树:过程2. 建立表达式解析树:规则3. 建立表达式解析树:思路4. 利用表达式解析树求值:思路四、树的遍历Tree Traversals五、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一、树

  • 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一般数据结构的图示把根放在上方,叶放在下方。
  • 树是一种分层结构,越接近顶部的层越普遍,越接近底部的层越独特。
  • 分类树的第二个特征:一个节点的子节点与另一个节点的子节点相互之间是隔离、独立的。
  • 分类树的第三个特征:每一个叶节点都具有唯一性。可以用从根开始到达每个种的完全路径来唯一标识每个物种。

1. 树结构相关术语

  • 节点Node:组成树的基本部分,每个节点具有名称,或“键值”,节点还可以保存额外数据项,数据项根据不同的应用而变。
  • 边Edge:边是组成树的另一个基本部分。每条边恰好连接两个节点,表示节点之间具有关联,边具有出入方向;每个节点(除根节点)恰有一条来自另一节点的入边;每个节点可以有多条连到其他节点的出边。
  • 根Root:树中唯一一个没有入边的节点。
  • 路径Path:由边依次连接在一起的节点的有序列表。
  • 子节点Children:入边均来自于同一个节点的若干节点,称为这个节点的子节点。
  • 父节点Parent:一个节点是其所有出边所连接节点的父节点。
  • 兄弟节点Sibling:具有同一个父节点的节点之间称为兄弟节点。
  • 子树Subtree:一个节点和其所有子孙节点,以及相关边的集合。
  • 叶节点Leaf:没有子节点的节点称为叶节点。
  • 层级Level:从根节点开始到达一个节点的路径,所包含的边的数量,称为这个节点的层级。根节点层级为0。
  • 高度:树中所有节点的最大层级称为树的高度。

2. 树的定义

2.1 树的定义1

树由若干节点,以及两两连接节点的边组成,并具有以下性质:

  • 其中一个节点被设定为根;
  • 每个节点n(除根节点),都恰连接一条来自节点p的边,p是n的父节点;
  • 每个节点从根开始的路径是唯一的。
  • 如果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这样的树称为“二叉树”。
2.2 树的定义2(递归定义)

树是:

  • 空集;或者由根节点及0或多个子树构成(其中子树也是树),每个子树的根到根节点具有边相连。

二、实现树

1. 嵌套列表法

  • 首先我们尝试用Python List来实现二叉树数据结构。

  • 递归的嵌套列表实现二叉树,由具有3个元素的列表实现: [root, left, right]

    1. 第1个元素为根节点的值;
    2. 第2个元素是左子树(所以也是一个列表);
    3. 第3个元素是右子树(所以也是一个列表)。
  • 对于二叉树,根是myTree[0],左子树myTree[1],右子树myTree[2]。

  • 嵌套列表法的优点:子树的结构与树相同,是一种递归数据结构;很容易扩展到多叉树,仅需要增加列表元素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嵌套列表法代码:

def BinaryTree(r):  # 创建仅有根节点的二叉树
    return [r, [], []]

def insertLeft(root,newBranch):  # 将新节点插入树中作为其直接的左子节点
    t = root.pop(1)
    if len(t) > 1:
        root.insert(1,[newBranch,t,[]])
    else:
        root.insert(1,[newBranch,[],[]])
    return root

def insertRight(root,newBranch):  # 将新节点插入树中作为其直接的右子节点
    t = root.pop(2)
    if len(t) > 1:
        root.insert(2,[newBranch,[],t])
    else:
        root.insert(2, [newBranch, [], []])
    return root

def getRootVal(root):  # 取得根节点
    return root[0]

def setRootVal(root,newVal):  # 设置根节点
    root[0] = newVal

def getLeftChild(root):  # 返回左子树
    return root[1]

def getRightChild(root):  # 返回右子树
    return root[2]

代码运行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节点链接法

每个节点保存根节点的数据项,以及指向左右子树的链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节点链接法代码:

class BinaryTree:
    def __init__(self,rootObj):
        self.key = rootObj  # 成员key保存根节点数据项
        self.leftChild = None  # 成员leftChild保存指向左子树的引用
        self.rightChild = None  # 成员rightChild保存指向右子树的引用

    def insertLeft(self,newNode):
        if self.leftChild == None:
            self.leftChild = BinaryTree(newNode)
        else:
            t = BinaryTree(newNode)
            t.leftChild = self.leftChild
            self.leftChild = t

    def insertRight(self,newNode):
        if self.rightChild == None:
            self.rightChild = BinaryTree(newNode)
        else:
            t = BinaryTree(newNode)
            t.rightChild = self.rightChild
            self.rightChild = t

    def getRightChild(self):
        return self.rightChild

    def getLeftChild(self):
        return self.leftChild

    def setRootVal(self,obj):
        self.key = obj

    def getRootVal(self):
        return self.key

代码运行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树的应用:表达式解析

  • 可以将表达式表示为树结构,叶节点保存操作数,内部节点保存操作符。
  • 表达式层次决定计算的优先级,越底层的表达式,优先级越高。例如全括号表达式:((7+3)*(5-2))
  • 树中的每个子树都表示一个子表达式。将子树替换为子表达式值的节点,即可实现求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创建表达式解析树:过程

  • 首先,全括号表达式要分解为单词Token列表。其单词分为括号、操作符和操作数这几类,左括号是表达式的开始,而右括号是表达式的结束。对于全括号表达式:(3+(4*5))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建立表达式解析树:规则

从左到右扫描全括号表达式的每个单词,依据规则建立解析树。

  • 如果当前单词是 “(”:为当前节点添加一个新节点作为其左子节点,当前节点下降为这个新节点;

  • 如果当前单词是操作符 “+, -, *, /”:将当前节点的值设为此符号,为当前节点添加一个新节点作为其右子节点,当前节点下降为这个新节点;

  • 如果当前单词是操作数:将当前节点的值设为此数,当前节点上升到父节点;

  • 如果当前单词是 “)”:则当前节点上升到父节点。

3. 建立表达式解析树:思路

创建树过程中关键的是对当前节点的跟踪,我们可以用一个栈来记录跟踪父节点。当前节点下降时,将下降前的节点push入栈;当前节点需要上升至父节点时,上升到pop出栈的节点即可。

建立表达式解析树代码实现:

def buildParseTree(fpexp):
    fplist = fpexp.split()
    pStack = Stack()
    eTree = BinaryTree('')
    pStack.push(eTree)  # 入栈下降
    currentTree = eTree
    for i in fplist:
        if i == '(':  # 表达式开始
            currentTree.insertLeft('')
            pStack.push(currentTree)  # 入栈下降
            currentTree = currentTree.getLeftChild()
        elif i not in ['+','-','*','/',')']:  # 操作数
            currentTree.setRootVal(int(i))
            parent = pStack.pop()  # 出栈上升
            currentTree = parent
        elif i in ['+','-','*','/']:  # 操作符
            currentTree.setRootVal(i)
            currentTree.insertRight('')
            pStack.push(currentTree)
            currentTree = currentTree.getRightChild()
        elif i == ')':  # 表达式结束
            currentTree = pStack.pop()  # 出栈上升
        else:
            raise ValueError
    return eTree

4. 利用表达式解析树求值:思路

  • 由于二叉树BinaryTree是一个递归数据结构,自然可以用递归算法来处理。

  • 求值递归函数evaluate,可从树的底层子树开始,逐步向上层求值,最终得到整个表达式的值。

  • 求值递归函数evaluate的递归三要素:

    1. 基本结束条件:叶节点是最简单的子树,没有左右子节点,其根节点的数据项即为子表达式树的值。
    2. 缩小规模:将表达式树分为左子树、右子树,即为缩小规模。
    3. 调用自身:分别调用evaluate计算左子树和右子树的值,然后将左右子树的值依根节点的操作符进行计算,从而得到表达式的值。
  • 一个增加程序可读性的技巧:函数引用

    import operator
    op = operator.add
    n = op(1,2)
    

表达式解析树求值代码实现:

import operator
def evaluate(parseTree):
    opers = {'+':operator.add, '-':operator.sub,
             '*':operator.mul, '/':operator.truediv}
    # 缩小规模:
    leftC = parseTree.getLeftChild()
    rightC = parseTree.getRightChild()

    if leftC and rightC:
        fn = opers[parseTree.getRootVal()]
        return fn(evaluate(leftC),evaluate(rightC))  # 递归调用
    else:
        return parseTree.getRootVal()  # 基本结束条件

四、树的遍历Tree Traversals

按照对节点访问次序的不同来区分3种遍历:

  • 前序遍历(preorder):先访问根节点,再递归地前序访问左子树、最后前序访问右子树。
  • 中序遍历(inorder):先递归地中序访问左子树,再访问根节点,最后中序访问右子树。
  • 后序遍历(postorder):先递归地后续访问左子树,再后续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前序遍历的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树的遍历:递归算法代码

# 树的遍历:递归算法代码

# 前序遍历:
def preorder(tree):
    if tree:
        print(tree.getRootVal())
        preorder(tree.getLeftChild())
        preorder(tree.getRightChild())

# 后序遍历:
def postorder(tree):
    if tree:
        postorder(tree.getLeftChild())
        postorder(tree.getRightChild())
        print(tree.getRootVal())

# 中序遍历:
def inorder(tree):
    if tree:
        inorder(tree.getLeftChild())
        print(tree.getRootVal())
        inorder(tree.getRightChild())

在BinaryTree类里实现前序遍历,需要加入子树是否为空的判断:

def preorder(self):
    print(self.key)
    if self.leftChild:
        self.leftChild.preorder()
    if self.rightChild:
        self.rightChild.preorder()

后序遍历:表达式求值

# 后序遍历:表达式求值
def postordereval(tree):
    opers = {'+':operator.add, '-':operator.sub,
             '*':operator.mul, '/':operator.truediv}
    res1 = None
    res2 = None
    if tree:
        res1 = postordereval(tree.getLeftChild())  # 左子树
        res2 = postordereval(tree.getRightChild())  # 右子树
        if res1 and res2:
            return opers[tree.getRootVal()](res1,res2)  # 根节点
        else:
            return tree.getRootVal()

五、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 队列有一种变体称为“优先队列”。优先队列的出队跟队列一样从队首出队;

  • 但在优先队列内部,数据项的次序却是由“优先级”来确定:

​ 1. 高优先级的数据项排在队首,而低优先级的数据项排在后面。

​ 2. 这样,优先队列的入队操作就比较复杂,需要将数据项根据其优先级尽量挤到队列前方。

  • 实现优先队列的经典方案是采用二叉堆数据结构,二叉堆能够将优先队列的入队和出队复杂度都保持在O(logn)。
  • 二叉堆的有趣之处在于,其逻辑结构上像二叉树,却是用非嵌套的列表来实现的。
  • 最小key排在队首的称为“最小堆min heap”;反之,最大key排在队首的是“最大堆max heap”。

1. 用非嵌套列表实现二叉堆

  • 为了使堆操作能保持在对数水平上,就必须采用二叉树结构。

  • 同样,如果要使操作始终保持在对数数量级上,就必须始终保持二叉树的平衡,树根左右子树拥有相同数量的节点。

  • 或者采用“完全二叉树”的结构来近似实现平衡。完全二叉树,叶节点最多只出现在最底层和次底层,而且最底层的叶节点都连续集中在最左边,每个内部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最多可有1个节点例外。

  • 完全二叉树由于其特殊性,可以用非嵌套列表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如下图:如果节点的下标为p,那么其左子节点下标为2p,右子节点为2p+1,其父节点下标为p//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堆次序Heap Order

任何一个节点x,其父节点p中的key均小于x中的key。这样,符合“堆”性质的二叉树,其中任何一条路径,均是一个已排序数列,根节点的key最小。

3. 二叉堆操作的实现

  • 二叉堆初始化,采用一个列表来保存堆数据,其中表首下标为0的项无用,但为了后面代码可以用到简单的整数乘除法,仍保留它。

  • insert(key)方法:首先,为了保持完全二叉树的性质,新key应该添加到列表末尾。新key加在列表末尾,显然无法保持堆次序,虽然对其它路径的次序没有影响,但对于其到根的路径可能破坏次序。需要将新key沿着路径来“上浮”到其正确位置。注意:新key的上浮不会影响其他路径节点的堆次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elMin()方法:移走整个堆中最小的key,根节点heapList[1],为了保持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只用最后一个节点来代替根节点。同样,这操作还是破坏了堆次序。解决方法:将新的根节点沿着一条路径下沉,直到比两个子节点都小。下沉的路径选择:如果比子节点大,那么选择较小的子节点交换下沉。

  • buildHeap(lst)方法:从无序表生成堆。用下沉法,能将总代价控制在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 二叉堆操作的实现
class BinHeap:
    def __init__(self):
        self.heapList = [0]
        self.currentSize = 0

    def percUp(self,i):
        while i//2 > 0:
            if self.heapList[i] < self.heapList[i//2]:
                temp = self.heapList[i//2]
                self.heapList[i//2] = self.heapList[i]  # 与父节点交换
                self.heapList[i] = temp
            i = i//2  # 沿路径向上
    def insert(self,k):
        self.heapList.append(k)  # 添加到末尾
        self.currentSize = self.currentSize + 1
        self.percUp(self.currentSize)  # 新key上浮

    def percDown(self,i):
        while (i * 2) <= self.currentSize:
            mc = self.minChild(i)
            if self.heapList[i] > self.heapList[mc]:
                tmp = self.heapList[i]
                self.heapList[i] = self.heapList[mc]  # 交换下沉
                self.heapList[mc] = tmp
            i = mc  # 沿路径向下

    def minChild(self,i):
        if i*2 + 1 > self.currentSize:
            return i*2  # 唯一子节点
        else:
            if self.heapList[i*2] < self.heapList[i*2+1]:
                return i*2
            else:  # 返回较小的
                return i*2+1
    def delMin(self):
        retval = self.heapList[1]  # 移走堆顶
        self.heapList[1] = self.heapList[self.currentSize]
        self.currentSize = self.currentSize - 1
        self.heapList.pop()
        self.percDown(1)  # 新顶下沉
        return retval

    def buildHeap(self,alist):
        i = len(alist) // 2  # 从最后节点的父节点开始,因叶节点无需下沉
        self.currentSize = len(alist)
        self.heapList = [0] + alist[:]
        print(len(self.heapList),i)
        while (i > 0):
            print(self.heapList,i)
            self.percDown(i)
            i = i-1
        print(self.heapList,i)

六、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

1. 二叉查找树BST的性质

  • 比父节点小的key都出现在左子树,比父节点大的key都出现在右子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按照70,31,93,94,14,23,73的顺序插入。注意:插入顺序不同,生成的BST也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二叉搜索树的实现

  • put(key,val)方法:插入key构造BST。首先看BST是否为空,如果一个节点都没有,那么key成为根节点root,否则,就调用一个递归函数_put(key, val, root)来放置key。

  • _put(key,val,self.root)的流程:如果key比currentNode小,那么_put到左子树,但如果没有左子树,那么key就成为左子节点;如果key比currentNode大,那么_put到右子树,但如果没有右子树,那么key就成为右子节点。

  • BST.get方法:在树中找到key所在的节点取到payload。

  • TreeNode类中的__iter__迭代器,迭代器函数中用了for迭代,实际上是递归函数,yield是对每次迭代的返回值。

  • BST.delete方法:用_get找到要删除的节点,然后调用remove来删除,找不到则提示错误。

  • 从BST中remove一个节点,还要求仍然保持BST的性质,分以下三种情况:这个节点没有子节点;这个节点有1个子节点;这个节点有2个子节点。

  • 没有子节点的情况,直接删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被删节点有1个子节点,解决方法:将这个唯一的子节点上移,替换掉被删节点的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被删节点有2个子节点。这时无法简单地将某个子节点上移替换被删节点。但可以找到另一个合适地节点来替换被删节点,这个合适节点就是被删节点的下一个key值节点,即被删节点右子树中最小的那个,称为后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class BinarySearchTree:
        def __init__(self):
        self.root = None
        self.size = 0

    def length(self):
        return self.size

    def __len__(self):
        return self.size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self.root.__iter__()

    def put(self,key,val):
        if self.root:
            self._put(key,val,self.root)
        else:
            self.root = TreeNode(key,val)
        self.size = self.size + 1

    def _put(self,key,val,currentNode):
        if key < currentNode.key:
            if currentNode.hasLeftChild():
                self._put(key,val,currentNode.leftChild)  # 递归左子树
            else:
                currentNode.leftChild = TreeNode(key,val,parent=currentNode)
        else:
            if currentNode.hasRightChild():
                self._put(key,val,currentNode.rightChild)  # 递归右子树
            else:
                currentNode.rightChild = TreeNode(key,val,parent=currentNode)

    def __setitem__(self, k, v):
        self.put(k,v)

    def get(self,key):
        if self.root:
            res = self._get(key,self.root)  # 递归函数
            if res:
                return res.payload  # 找到节点
            else:
                return None
        else:
            return None

    def _get(self,key,currentNode):
        if not currentNode:
            return None
        elif currentNode.key == key:
            return currentNode
        elif key < currentNode.key:
            return self._get(key,currentNode.leftChild)
        else:
            return self._get(key,currentNode.rightChild)

    def __getitem__(self, key):
        return self.get(key)

    def __contains__(self, key):
        if self._get(key,self.root):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def delete(self, key):
        if self.size > 1:
            nodeToRemove = self._get(key, self.root)
            if nodeToRemove:
                self.remove(nodeToRemove)
                self.size = self.size - 1
            else:
                raise KeyError('Error, key not in tree')
        elif self.size == 1 and self.root.key == key:
            self.root = None
            self.size = self.size - 1
        else:
            raise KeyError('Error, key not in tree')

    def __delitem__(self,key):
        self.delete(key)

    def remove(self,currentNode):
        if currentNode.isLeaf(): #leaf
            if currentNode == currentNode.parent.leftChild:
                currentNode.parent.leftChild = None
            else:
                currentNode.parent.rightChild = None
        elif currentNode.hasBothChildren(): #interior
            succ = currentNode.findSuccessor()
            succ.spliceOut()
            currentNode.key = succ.key
            currentNode.payload = succ.payload
        else: # this node has one child
            if currentNode.hasLeftChild():
                if currentNode.isLeftChild():  # 左子节点删除
                    currentNode.leftChild.parent = currentNode.parent
                    currentNode.parent.leftChild = currentNode.leftChild
                elif currentNode.isRightChild():  # 右子节点删除
                    currentNode.leftChild.parent = currentNode.parent
                    currentNode.parent.rightChild = currentNode.leftChild
                else:  # 根节点删除
                    currentNode.replaceNodeData(currentNode.leftChild.key,
                                       currentNode.leftChild.payload,
                                       currentNode.leftChild.leftChild,
                                       currentNode.leftChild.rightChild)
            else:
                if currentNode.isLeftChild():  # 左子节点删除
                    currentNode.rightChild.parent = currentNode.parent
                    currentNode.parent.leftChild = currentNode.rightChild
                elif currentNode.isRightChild():  # 右子节点删除
                    currentNode.rightChild.parent = currentNode.parent
                    currentNode.parent.rightChild = currentNode.rightChild
                else:  # 根节点删除
                    currentNode.replaceNodeData(currentNode.rightChild.key,
                                       currentNode.rightChild.payload,
                                       currentNode.rightChild.leftChild,
                                       currentNode.rightChild.rightChild)

class TreeNode:
    def __init__(self,key,val,left=None,right=None,parent=None):
        self.key = key   # 键值
        self.payload = val   # 数据项
        self.leftChild = left   # 左子节点
        self.rightChild = right   # 右子节点
        self.parent = parent   # 父节点

    def hasLeftChild(self):
        return self.leftChild

    def hasRightChild(self):
        return self.rightChild

    def isLeftChild(self):
        return self.parent and self.parent.leftChild == self

    def isRightChild(self):
        return self.parent and self.parent.rightChild == self

    def isRoot(self):
        return not self.parent

    def isLeaf(self):
        return not (self.rightChild or self.leftChild)

    def hasAnyChildren(self):
        return self.rightChild or self.leftChild

    def hasBothChildren(self):
        return self.rightChild and self.leftChild

    def replaceNodeData(self,key,value,lc,rc):
        self.key = key
        self.payload = value
        self.leftChild = lc
        self.rightChild = rc
        if self.hasLeftChild():
            self.leftChild.parent = self
        if self.hasRightChild():
            self.rightChild.parent = self

    def findSuccessor(self):
        succ = None
        if self.hasRightChild():
            succ = self.rightChild.findMin()
        else:
            if self.parent:
                if self.isLeftChild():
                    succ = self.parent
                else:
                    self.parent.rightChild = None
                    succ = self.parent.findSuccessor()
                    self.parent.rightChild = self
        return succ

    def findMin(self):
        current = self
        while current.hasLeftChild():  # 到左下角
            current = current.leftChild
        return current

    def spliceOut(self):
        if self.isLeaf():
            if self.isLeftChild():  # 摘出叶节点
                self.parent.leftChild = None
            else:
                self.parent.rightChild = None
        elif self.hasAnyChildren():
            if self.hasLeftChild():
                if self.isLeftChild():
                    self.parent.leftChild = self.leftChild
                else:
                    self.parent.rightChild = self.leftChild
                self.leftChild.parent = self.parent
            else:
                if self.isLeftChild():
                    self.parent.leftChild = self.rightChild  # 摘出带右子节点的节点
                else:
                    self.parent.rightChild = self.rightChild
                self.rightChild.parent = self.parent

    # 中序遍历的迭代:
    def __iter__(self):
        if self:
            if self.hasLeftChild():
                for elem in self.leftChild:
                    yield elem
        yield self.key
        if self.hasRightChild():
            for elem in self.rightChild:
                yield elem

3. 平衡二叉查找树:AVL树的定义

  • AVL树能在key插入时一直保持平衡。AVL是发明者名字的缩写。

  • AVL树的实现中,需要对每个节点跟踪“平衡因子 balance factor”参数。

  • 平衡因子是根据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来定义的,确切地说,是左右子树的高度差:balanceFactor = height(leftSubTree) - height(rightSubTree)。如果平衡因子大于0,称为“左重left-heavy”,小于零称为“右重right-heavy”,平衡因子等于0,则称作平衡。

  • 如果一个二叉查找树中每个节点的平衡因子都在-1, 0, 1之间,则把这个二叉搜索树称为平衡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平衡树操作过程中,有节点的平衡因子超出此范围,则需要一个重新平衡的过程。

分析AVL树最差情况下的性能:

  • 即平衡因子为1或者-1。下图为平衡因子为1的左重AVL树,树的高度从1开始,来看看问题规模(总节点数N)和比对次数(树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观察上图h = 1~4时,总节点数N的变化:

    h = 1, N = 1

    h = 2, N = 2 = 1+ 1

    h = 3, N = 4 = 1 + 1 + 2

    h = 4, N = 7 = 1 + 2 + 4

    可得通式:Nh = 1 + Nh-1 + Nh-2 ,观察这个通式,很接近斐波那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上图打红色问号的式子存在疑问,两边同时取对数,等号左边应该是log(Nh + 1)才对啊,希望有大神看到能为我解答困惑!

4. 保持AVL树的平衡性质

  • 首先,作为BST,新key必定以叶节点形式插入到AVL树中。

  • 叶节点的平衡因子是0,其本身无需重新平衡,但会影响其父节点的平衡因子:作为左子节点插入,则父节点平衡因子会增加1;作为右子节点插入,则父节点平衡因子会减少1.

  • 这种影响可能随着其父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一直传递上去,直到:传递到根节点为止;或者某个父节点的平衡因子被调整到0,不再影响上层节点的平衡因子为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balance重新平衡:

  • 主要手段:将不平衡的子树进行旋转rotation。视左重或者右重进行不同方向的旋转,同时更新相关父节点引用,更新旋转后被影响节点的平衡因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如上图,是一个右重子树A的左旋转(并保持BST性质)。将右子节点B提升为子树的根,将旧根节点A作为新根节点B的左子节点;如果新根节点B原来有左子节点,则将此节点设置为A的右子节点(A的右子节点一定有空)。

  • 更复杂的情况:如下图左重的子树右旋转。旋转后,新根节点将旧根节点作为右子节点,但是新根节点原来已有右子节点,需要将原有的右子节点重新定位;原有的右子节点D改到旧根节点E的左子节点,同样,E的左子节点在旋转后一定有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左旋转对平衡因子的影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下图右重子树,单纯的左旋转无法实现平衡,左旋转后变成左重了,左重再右旋转,还回到右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所以,在左旋转之前检查右子节点的因子,如果右子节点左重的话,先对它进行右旋转,再实施原来的左旋转;同样,在右旋转之前检查左子节点的因子,如果左子节点右重的话,先对它进行左旋转,再实施原来的右旋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VL树算法代价:

  • 经过复杂的put方法,AVL树始终维持平衡,get方法也始终保持O(logn)高性能。
  • 将AVL树的put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需要插入的新节点是叶节点,更新其所有父节点和祖先节点的代价最多为O(logn),如果插入的新节点引发了不平衡,重新平衡最多需要两次旋转,但旋转的代价与问题规模无关,旋转代价是常数O(1)。所以整个put方法的时间复杂度还是O(logn)。

七、ADT Map实现方法小结

推荐使用散列表和AVL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以上均为个人学习笔记总结,学习代码见week18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版_北京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课程主页: http://gis4g.pku.edu.cn/course/pythonds/

  • 2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