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Effective Java 2)第74条:谨慎地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第74条:谨慎地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序列化(object serialization)API,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将对象编码成字节流,以及从字节流编码中重新构建对象。“将一个对象编码成一个字节流”,这就称作序列化(serializing)该对象;相反的处理过程被称作反序列化(deserializing)。

要想使一个类的实例可被序列化,非常简单,只要在它的声明中加入"implements Serializable"字样即可。虽然使一个类可被序列化的直接开销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为了序列化而付出的长期开销往往是实实在在的。

为实现Serializable而付出的最大代价是,一旦一个类被发布,就大大降低了"改变这个类的实现"的灵活性。 如果一个类实现了Serializable,它的字节流编码(或者说序列化形式,serialized form)就变成了它的导出的API的一部分。一旦这个类被广泛使用,往往必须永远支持这种序列化形式,就好像你必须要支持导出的API的所有其他部分一样。如果你不努力设计一个自定义的序列化形式(custom serialized form),而仅仅接受了默认的序列化形式,这种序列化形式将被永远地束缚在该类最初的内部表示法上。换句话说,如果你接受了默认的序列化形式,这个类中私有的和包级私有的实例域将都变成导出的API的一部分,这不符合"最低限度地访问域"的实践准则(见第13条),从而它就失去了作为信息隐藏工具的有效性。

如果你接受了默认的序列化形式,并且以后又要改变这个类的内部表示法,结果可能导致序列化形式的不兼容。客户端程序企图用这个类的旧版本来序列化一个类,然后用新版本进行反序列化,结果将导致程序失败。在改变内部表示法的同时仍然维持原来的序列化形式(使用ObjectOutputStream.putFields和ObjectInputStream.readFields),这也是可能的,但是做起来比较困难,并且会在源代码中留下一些可以明显的隐患。因此,你应该仔细地设计一种高质量的序列化形式,并且在很长时间内都愿意使用这种形式(见第75,78条)。这样做将会增加开发的初始成本,但这是值得的。设计良好的序列化形式也许会给类的演变带来限制;但是设计不好的序列化形式则可能会使类根本无法演变。

序列化会使类的演变受到限制,这种限制的一个例子与流的唯一标识符(stream unique identifier)有关,通常它也被称为序列版本UID(serial version UID)。每个可序列化的类都有一个唯一标识号与它相关联。如果你没有在一个名为serialVersionUID的私有静态final的long域中显式地指定该标识号,系统就会自动地将一个复杂的过程作用在这个类上,从而在运行时产生该标识号。这个自动产生的值会受到类名称、它所实现的接口的名称、以及所有公有的和受保护的成员的名称所影响。如果你通过任何方式改变了这些信息,比如,增加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工具方法,自动产生的序列版本UID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你没有声明一个显式的序列版本UID,兼容性将会遭到破坏,在运行时导致InvalidClassException异常。

实现Serializable的第二个代价是,它增加了出现Bug和安全漏洞的可能性。 通常情况下,对象是利用构造器来创建的;序列化机制是一种语言之外的对象创建机制(extralinguistic mechanism)。无论你是接受了默认的行为,还是覆盖了默认的行为,反序列化机制(deserialization)都是一个"隐藏的构造器",具备与其他构造器相同的特点。因为反序列化机制中没有显式的构造器,所以你很容易忘记要确保:反序列化过程必须也要保证所有"由构造器建立起来的约束关系",并且不允许攻击者访问正在构造过程中的对象的内部信息。依靠默认的反序列化机制,可以很容易地使对象的约束关系遭到破坏,以及遭受到非法访问(见第76条)。

实现Serializable的第三个代价是,随着类发行新的版本,相关的测试负担也增加了。 当一个可序列化的类被修订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检查是否可以"在新版本中序列化一个实例,然后在旧版本中反序列化",反之亦然。因此,测试所需要的工作量与"可序列化的类的数量和发行版本号"的乘积成正比,这个乘积可能会非常大。这些测试不可能自动构建,因为除了二进制兼容性(binary compatibility)以外,你还必须测试语义兼容性(semantic compatibility)。换句话说,你必须既要确保"序列化-反序列化"过程成功,也要确保结果产生的对象真正是原始对象的复制品。可序列化类的变化越大,它就越需要测试。如果在最初编写一个类的时候,就精心设计了自定义的序列化形式,测试的要求就可以有所降低,但是也不能完全没有测试。

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并不是一个很轻松就可以做出的决定。它提供了一些实在的益处:如果一个类将要加入到某个框架中,并且该框架依赖于序列化来实现对象传输或者持久化,对于这个类来说,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就非常有必要。更进一步来看,如果这个类要成为另一个类的一个组件,并且后者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若前者也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它就会更易于被后者使用。 然而,有许多实际的开销都与实现Serializable接口有关。每当你实现一个类的时候,都需要权衡一下所付出的代价和带来的好处。根据经验,比如Date和BigInteger这样的值类应该实现Serializable,大多数的集合类也应该如此。代表活动实体的类,比如线程池(thread pool),一般不应该实现Serializable。

为了继承而设计的类(见第17条)应该很少实现Serializable,接口也应该很少会扩展它。如果违反了这条规则,扩展这个类或者实现这个接口的程序员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然而在有些情况下违反这条规则却是合适的。例如,如果一个类或者接口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参与到某个框架中,该框架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必须实现Serializable,
那么,对于这个类或者接口来说,实现或者扩展Serializable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继承而设计的类中真正实现了Serializable的有Throwable、Component和HttpServlet。因为Throwable实现了Serializable,所以RMI的异常可以从服务器端传到客户端。Component实现了Serializable,因此GUI可以被发送、保存和恢复。HttpServlet实现了Serializable,因此会话状态可以被缓存。

如果你实现了一个带有实例域的类,它是可序列化和可扩展的,你就应该担心这样一条告诫。

如果一个专门为了继承而设计的类不是可序列化的,就不可能编写出可序列化的子类。特别是,如果超类没有提供可访问的无参构造器,子类也不可能做到可序列化。因此,对于为继承而设计的不可序列化的类,你应该考虑提供一个无参构造器。

内部类(inner class)(见第22条)不应该实现Serializable。它们使用编译器产生的合成域(synthetic field)来保存指向外围实例(enclosing instance)的引用,以及保存来自外围作用域的局部变量的值。"这些域如何对应到类定义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好像没有指定匿名类和局部类的名称一样。因此,内部类的默认序列化形式是定义不清楚的。然而,静态成员类(static member class)却可以实现Serializable。

简而言之,千万不要认为实现Serializable会很容易。除非一个类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抛弃,否则,实现Serializable就是个很严肃的承诺,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一个类是为了继承而设计的,则更加需要加倍小心。对于这样的类而言,在"允许子类实现Serializable"或"禁止子类实现Serializable"两者之间的一个折衷设计方案是,提供一个可访问的无参构造器。这种设计方案允许(但不要求)子类实现Serializable。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