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磁盘原理与技术详解
磁盘分软盘,硬盘
软盘和录音带是双胞胎
软盘——块式,数字信号
录音带——流式,模拟信号
3.1硬盘结构
1.结构图 :盘片,读写头,马达,底座,电路板组成
2.磁头
硬盘的存储原理是将数据用其控制电路通过硬盘读写头(read write head)去改变磁盘表面上极其细微的磁性粒子簇的N,S极性加以存储。
启停区(着陆区):让磁头回到盘片最内圈的一个不含磁粒子的区域
3.硬盘上的数据组织
硬盘逻辑上划分为:磁道,柱面,扇区
0磁道:最外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
盘面号(磁头号):从上到下0开始
磁道:这些同心圆轨迹叫磁道,最外侧向内从0开始编号,每个盘面300—1024个磁道
扇区—标识符,数据段:每段圆弧叫做一个扇区,从1开始编号,是读写的最小单位。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数据和一些其他信息。
扇区地址(CHS地址):
柱形(Cylinder)——1023
磁头(Header)——最大为255(用8个二进制位存储)
扇区(Sector)——63
LBA地址(顺序存储Logical block address):让磁盘自身保留柱形,磁头号,而对外提供的地址全都是线性地址(即将磁盘想象成无限延长的直线)。
3.2磁盘的通俗演绎
SCSI接口协议: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向磁盘发送需要写入的数据。
3.3磁盘相关高层技术
队列技术
无序传输技术
磁头执行寻址操作的几种模式
1. FCFS(firstcome first serve)
2. SSTF(shortestseek time first):控制器会优先让磁头跳到离当前磁头最近的一个IO磁道去读写,以此类推
3. SCAN(回旋扫描模式):从一端到一端,折返在重复,类似电梯
4. C-SCAN(单向扫描模式)
5. LOOK(智能监察扫描模式)和C-LOOK(智能监察单向扫描模式):LOOK和SCAN的区别是,只要完成最两端的IO即可折返
影响磁盘性能的因素:转速,寻道速度,单碟容量,接口速度。
3.4硬盘接口技术
IDE(IntegraterDrive Electronics)硬盘接口=
PATA接口(Parallel ATA,并行传输ATA)
ATA(Advanced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级技术附加
IDE数据传输模式:
SATA(Serial ATA)硬盘接口:串行传输ATA,数据可靠性有了提高,传输速率高,节省了空间
支持NCQ技术:在SATA2.0扩展规范中带来新功能,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自身命令排列)
3.5 SCSI硬盘接口
SCSI的发展历史
SCSI协议中的OSI模型
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6磁盘控制器,驱动器控制电路和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3.7内部传输速率和外部传输速率
内部传输速率:磁头读写磁盘时的最高速率,是一种理想状态。
外部传输速率:从外部接口传送给硬盘控制器时候的速率。
3.8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并行传输缺点
串行传输优点
3.9 磁盘的IOPS和传输带宽(吞吐量)
IOPS:就是每秒能进行多少次IO
传输带宽:硬件或者设备在传输数据的时候数据流的速度
第四章大话七种RAID
4.1大话七种RAID武器
RAID技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由独立的磁盘组成的,具有冗余特性的阵列(需要很多磁盘组成)。
条带:不同磁带的相同偏移处的块组合成Stripe
RAID 0:累加式。即数据来了,先往第一块磁盘上写,写满之后,再往第二块磁盘上写。相对来说,容量变大了。数据可以以条带的形式写入,而不是单硬盘系统中的顺序写入一个硬盘,提高了速度
RAID 1:RAID 0缺点是,一旦其中一块磁盘废掉,整个阵势会被轻易攻破。现在,将两块磁盘中的一块用于正常使用,另一块用作正常使用磁盘的影子。
RAID 2:两块数据盘,一块校验盘(“汉明码”算法)。在写入数据块的同时还要计算出它们的汉明码并写入校验阵列,而汉明码只能纠正一个位的错误,所以RAID 2只能允许一个硬盘出现问题,不然就会被破坏。
RAID 3:
保持2的思想,对一个IO尽量做到能够分割成小块,让每个磁盘都得到存放这些小块的机会。3的并发只是一次IO的多磁盘并发存取,不是多个IO的并发。比2使用磁盘少了,但是不支持错误纠正。
RAID 4:要实现并发IO,需要保证有空余的磁盘未被IO占用,于是需要增大条带深度,当IO块小于条带深度,那IO就被“禁锢”在一块磁盘上了。
RAID 5:4中每个IO写操作必须占用校验盘,校验盘每一时刻总是被一个IO占用着,因为写数据盘的时候,同时也要读写校验盘上的校验码。通过增加数据盘,然后校验盘打散的部分就会足够广泛,多IO并发的几率会被显著增大。但是5的写性能差。
RAID 6:5的基础上,需要多读出一个校验数据,而且计算后还要写入一次。
4.2 7种RAID技术详解
第十章DAS,SAN和NAS
SAN(Storage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广义上,各种存储架构都可以成为SAN。这个网络中包含各种元素,主机,适配器,网络交换机,磁盘阵列前端,盘阵后端,磁盘等。
10.1 NAS也疯狂
网络文件系统:使用者与盘阵上的集中式文件系统进行交互,以太网加TCP/IP是首选的网络方式。需要定义底层传输网络和上层的应用逻辑。
针对上层逻辑:都是利用TCP/IP协议进行传输
微软—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指Internet范围的FS
Linux和UNIX—NFS(Network File System)
NFS比CIFS协议开销小.
NAS(Network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人们把这种带有集中式文件系统功能的盘阵都叫NAS。一般来说NAS其实就是出于以太网上的一台利用CIFS,NFS等网络文件系统的文件共享服务器。FTP,HTTP,TFTP等文件服务并不属于网络文件系统,也不属于NAS。
10.2 NAS与SAN之争
1.一般情况下,SAN比NAS块。
2.如果后端磁盘没有瓶颈,NAS要使用快于内存的网络方式与主机通信,速度才能超过SAN架构。
3.如果后端出现瓶颈,在大量随机小块IO,缓存命中率极低的环境下,后端磁盘系统寻道瓶颈达到最大,此时前端的IO指令都会处于等待状态,就算路径首端速度再快也没用,此时NAS性能比较高。
10.3 三足鼎立—DAS,NAS和SAN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最原始的存储架构。指存储设备只用于与一台主机服务器连接,其他主机不能使用这个存储设备。
在高端领域NAS的使用不如FC SAN设备多,所以习惯将FC SAN架构称为SAN.
10.4将文件系统语言承载与FC网络传输
目前市场上的NAS设备普遍采用以太网加上TCP/IP的模式来传送文件系统指令,我们称这种架构为“File system over Ethernet(FSoE)”
10.5 系统架构进化过程
1.全整合阶段
属于一个DAS架构,所有部件和模块在一个服务器机箱内
2.磁盘外置阶段
将磁盘置于服务器机箱外部,但是仍然属于DAS架构,因为存储系统只被一个主机使用。
3.外部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服务器主机通过普通SCSI接口盘阵,提供给一台或者多台主机接入,连接外部独立磁盘阵列,可以成为SAN了
4.网络化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一台服务器用FC网络连接FC接口磁盘阵列的情况。磁盘阵列真正成为包交换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可同时被其他多个节点访问,是彻底的SAN架构。
5.瘦服务器主机,独立NAS阶段
在瘦服务器阶段,文件系统之下的所有层次模块都位移到了外部独立设备中。服务器主机用以太网与NAS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存储数据。
6.全分离式架构
在NAS设备的后端可以用包含在自己机箱内的硬盘,可以用并行SCSI来连接磁盘,也可以用FC协议连接SAN盘阵来获得LUN(NAS网关)。中间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通讯,前端用以太网,后端用FC网。
7.能量聚集,混沌阶段
是SAN和NAS的融合。服务器可以直接用磁盘卷语言访问SAN磁盘阵列上的LUN,用运行在服务器上的文件系统程序管理磁盘卷,也可以选择通过以太网访问NAS设备上的目录,用文件系统语言向NAS发送指令。
8.收缩阶段
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外部接口已经过渡到使用无线网络通信
9.强烈坍塌阶段
SOC(System On Chip):可以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里
10.6 NetApp的NAS产品
NetApp公司在FAS系列产品中统治了NAS的大部分江山,均运行Data ONTAP操作系统,该系统里的文件系统名为WAFL。
WAFL(WriteAnywhere Filesystem Layout):能按照RAID 4的喜好对4写数据。任何校验型的RAID,只要是整条写,都能提高性能。WAFL不会覆盖掉对应区块中的原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