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JVM、JVM调优

什么是JVM

  • JVM是Java Virtual Machine(Java虚拟机)的缩写,JVM是一种用于计算设备的规范,它是一个虚构出来的计算机,是通过在实际的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各种计算机功能来实现的
  • Java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平台的无关性。而使用Java虚拟机是实现这一特点的关键。一般的高级语言如果要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至少需要编译成不同的目标代码。而引入Java语言虚拟机后,Java语言在不同平台上运行时不需要重新编译。Java语言使用Java虚拟机屏蔽了与具体平台相关的信息,使得Java语言编译程序只需生成在Java虚拟机上运行的目标代码(字节码),就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不加修改地运行。Java虚拟机在执行字节码时,把字节码解释成具体平台上的机器指令执行。这就是Java的能够“一次编译,到处运行”的原因。

JVM内存分哪几个区,每个区的作用是什么?

  • 方法区:

    • 方法区和Java堆一样,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主要用来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的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和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 有时候也成为永久代,在该区内很少发生垃圾回收,但是并不代表不发生GC,在这里进行的GC主要是对方法区里的常量池和对类型的卸载

    • 方法区里有一个运行时常量池,用于存放静态编译产生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这部分内容将在类加载后进入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中存放。该常量池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常量并不一定是编译时确定,运行时生成的常量也会存在这个常量池中。

  • 虚拟机栈:

    • 虚拟机栈描述的是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在执行的时候都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和方法出口等信息。

    • 虚拟机栈是线程私有的,它的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

    • 局部变量表里存储的是基本数据类型、returnAddress类型(指向一条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和对象引用,这个对象引用有可能是指向对象起始地址的一个指针,也有可能是代表对象的句柄或者与对象相关联的位置。局部变量所需的内存空间在编译器间确定

    • 操作数栈的作用主要用来存储运算结果以及运算的操作数,它不同于局部变量表通过索引来访问,而是压栈和出栈的方式

    • 每个栈帧都包含一个指向运行时常量池中该栈帧所属方法的引用,持有这个引用是为了支持方法调用过程中的动态连接.动态链接就是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在运行期转化为直接引用。

  • 本地方法栈:

    • 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类似,只不过本地方法栈为Native方法服务。

  • 堆:

    • Java堆是所有线程所共享的一块内存,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此内存区域的唯一目的就是存放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都在这里分配内存,因此该区域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

  • 程序计数器:

    • 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字节码解释器工作时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值可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和线程恢复等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数器完成。该内存区域是唯一一个java虚拟机规范没有规定任何OOM【内存用完了】情况的区域。

    • java虚拟机的多线程是通过线程轮流切换并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的方式来实现的,在任何一个确定的时刻,一个处理器都只会执行一条线程中的指令。

如和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存活?(或者GC对象的判定方法)

  • 引用计数法:
    • 所谓引用计数法就是给每一个对象设置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这个对象时,就将计数器加一,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就减一。当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器为零时,说明此对象没有被引用,也就是“死对象”,将会被垃圾回收。
    • 引用计数法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决循环引用问题,也就是说当对象A引用对象B,对象B又引用者对象A,那么此时A,B对象的引用计数器都不为零,也就造成无法完成垃圾回收,所以主流的虚拟机都没有采用这种算法
  • 可达性算法(引用链法)
    • 该算法的思想是:从一个被称为GC Roots的对象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如果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说明此对象不可用。
    • 在java中可以作为GC Roots的对象有以下几种:
      •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常量池引用的对象
      • 本地方法栈JNI【一般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 虽然这些算法可以判定一个对象是否能被回收,但是当满足上述条件时,一个对象并不一定会被回收。当一个对象不可达GC Root时,这个对象并 不会立马被回收,而是出于一个死缓的阶段,若要被真正的回收需要经历两次标记,如果对象在可达性分析中没有与GC Root的引用链,那么此时就会被第一次标记并且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已被虚拟机调用过,那么就认为是没必要的。
    • 如果该对象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将会放在一个称为F-Queue的对队列中,虚拟机会触发一个Finalize()线程去执行,此线程是低优先级的,并且虚拟机不会承诺一直等待它运行完,这是因为如果finalize()执行缓慢或者发生了死锁,那么就会造成F-Queue队列一直等待,造成了内存回收系统的崩溃。GC对处于F-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被标记,这时,该对象将被移除”即将回收”集合,等待回收。

简述java垃圾回收机制?

  • 在java中,程序员是不需要显示的去释放一个对象的内存的,而是由虚拟机自行执行。在JVM中,有一个垃圾回收线程,它是低优先级的,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执行的,只有在虚拟机空闲或者当前堆内存不足时,才会触发执行,扫面那些没有被任何引用的对象,并将它们添加到要回收的集合中,进行回收。

Java中垃圾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 标记-清除:
    • 这是垃圾收集算法中最基础的,根据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思想就是标记哪些要被回收的对象,然后统一回收。这种方法很简单,但是会有两个主要问题:
      • 效率不高,标记和清除的效率都很低;
      • 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导致以后程序在分配较大的对象时,由于没有充足的连续内存而提前触发一次GC动作。
  • 复制算法:
    • 为了解决效率问题,复制算法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一块内存用完时,就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第二块内存上,然后一次性清楚完第一块内存,再将第二块上的对象复制到第一块。但是这种方式,内存的代价太高,每次基本上都要浪费一般的内存。
    • 于是将该算法进行了改进,内存区域不再是按照1:1去划分,而是将内存划分为8:1:1三部分,较大那份内存交Eden区,其余是两块较小的内存区叫Survior区。每次都会优先使用Eden区,若Eden区满,就将对象复制到第二块内存区上,然后清除Eden区,如果此时存活的对象太多,以至于Survivor不够时,会将这些对象通过分配担保机制复制到老年代中。(java堆又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 标记-整理:
    • 该算法主要是为了解决标记-清除,产生大量内存碎片的问题;当对象存活率较高时,也解决了复制算法的效率问题。它的不同之处就是在清除对象的时候现将可回收对象移动到一端,然后清除掉端边界以外的对象,这样就不会产生内存碎片了。
  • 分代收集:
    • 现在的虚拟机垃圾收集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它根据对象的生存周期,将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在新生代中,由于对象生存期短,每次回收都会有大量对象死去,那么这时就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里的对象存活率较高,没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所以可以使用标记-整理 或者 标记-清除

java内存模型

  • 在 java 中,所有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存储在堆内存中,堆内存在线程之间共享(本文使用“共享变量”这个术语代指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局部变量(Local variables),方法定义参数(java 语言规范称之为 formal method parameters)和异常处理器参数(exception handler parameters)不会在线程之间共享,它们不会有内存可见性问题,也不受内存模型的影响。
  • Java 线程之间的通信由 Java 内存模型(本文简称为 JMM)控制,JMM 决定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写入何时对另一个线程可见。从抽象的角度来看,JMM 定义了线程和主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线程之间的共享变量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本地内存(local memory),本地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以读 / 写共享变量的副本。本地内存是 JMM 的一个抽象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涵盖了缓存,写缓冲区,寄存器以及其他的硬件和编译器优化。Java 内存模型的抽象示意图如下:
  • 从上图来看,线程 A 与线程 B 之间如要通信的话,必须要经历下面 2 个步骤:
    • 首先,线程 A 把本地内存 A 中更新过的共享变量刷新到主内存中去。
    • 然后,线程 B 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 A 之前已更新过的共享变量。
  • 下面通过示意图来说明这两个步骤:
  • 如上图所示,本地内存 A 和 B 有主内存中共享变量 x 的副本。假设初始时,这三个内存中的 x 值都为 0。线程 A 在执行时,把更新后的 x 值(假设值为 1)临时存放在自己的本地内存 A 中。当线程 A 和线程 B 需要通信时,线程 A 首先会把自己本地内存中修改后的 x 值刷新到主内存中,此时主内存中的 x 值变为了 1。随后,线程 B 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 A 更新后的 x 值,此时线程 B 的本地内存的 x 值也变为了 1。
  •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步骤实质上是线程 A 在向线程 B 发送消息,而且这个通信过程必须要经过主内存。JMM 通过控制主内存与每个线程的本地内存之间的交互,来为 java 程序员提供内存可见性保证。

java类加载过程?

  • 加载:
    • 加载时类加载的第一个过程,在这个阶段,将完成一下三件事情:
      •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获取该类的二进制流。
      • 将该二进制流中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去运行时数据结构。 
      • 在内存中生成该类的Class对象,作为该类的数据访问入口。
  • 验证:
    • 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的信息不回危害到虚拟机,在该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四钟验证:
      • 文件格式验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Class文件的规范,如主次版本号是否在当前虚拟机范围内,常量池中的常量是否有不被支持的类型。
      • 元数据验证:对字节码描述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如这个类是否有父类,是否集成了不被继承的类等。
      • 字节码验证:是整个验证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通过验证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分析,确定程序语义是否正确,主要针对方法体的验证。如:方法中的类型转换是否正确,跳转指令是否正确等。
      • 符号引用验证:这个动作在后面的解析过程中发生,主要是为了确保解析动作能正确执行。
  • 准备:
    • ​​​​​​​准备阶段是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将其初始化为默认值,这些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准备阶段不分配类中的实例变量的内存,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Java堆中。
  • public static int value=123;//在准备阶段value初始值为0 。在初始化阶段才会变为123 。
  • 解析:
    • 该阶段主要完成符号引用到直接引用的转换动作。解析动作并不一定在初始化动作完成之前,也有可能在初始化之后。
  • 初始化:
    • ​​​​​​​初始化时类加载的最后一步,前面的类加载过程,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参与之外,其余动作完全由虚拟机主导和控制。到了初始化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

简述java类加载机制?

  • 虚拟机把描述类的数据从Class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数据进行校验,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java类型。

类加载器双亲委派模型机制?

  • 当一个类收到了类加载请求时,不会自己先去加载这个类,而是将其委派给父类,由父类去加载,如果此时父类不能加载,反馈给子类,由子类去完成类的加载。

什么是类加载器,类加载器有哪些?

  • 实现通过类的权限定名获取该类的二进制字节流的代码块叫做类加载器。
  • 主要有一下四种类加载器:
    •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用来加载java核心类库,无法被java程序直接引用。
    •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s class loader):它用来加载 Java 的扩展库。Java 虚拟机的实现会提供一个扩展库目录。该类加载器在此目录里面查找并加载 Java 类。
    • 系统类加载器(system class loader):它根据 Java 应用的类路径(CLASSPATH)来加载 Java 类。一般来说,Java 应用的类都是由它来完成加载的。可以通过 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来获取它。
    • 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通过继承 java.lang.ClassLoader类的方式实现。

简述java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率以及Minor GC和Major GC

  • 对象优先在堆的Eden区分配。
    • 大多数情况下,对象在新生代Eden区中分配,当Eden区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分配时,虚拟机将发起一次Minor GC【新生代GC】。
  •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 所谓大对象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Java对象,最典型的大对象就是那种很长的字符串以及数组。大对象对虚拟机来说是一个坏消息,经常出现大对象容易导致内存还有不少空间时就触发垃圾回收以获得足够的连续空间来安置大对象。
  • 长期存活的对象将直接进入老年代。
    • 虚拟机给每个对象定义了一个对象年龄(Age)计数器。如果对象在Eden出生并经过第一次Minor GC后仍然存活,并且能被Survivor【幸存者】容纳的话,将被移动到Survivor空间中,并且对象年龄设为1,。对象在Survivor区中每熬过一次Minor GC,年龄就增加1岁,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默认为15岁),就将会被晋升到老年代。对象晋升老年代的阈值,可以通过参数 -XX:MaxTenuringThreshold设置。

JVM内存调优

  •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对JVM内存调优的时候不能只看操作系统级别Java进程所占用的内存,这个数值不能准确的反应堆内存的真实占用情况,因为GC过后这个值是不会变化的,因此内存调优的时候要更多地使用JDK提供的内存查看工具,比如JConsole和Java VisualVM。
  • 对JVM内存的系统级的调优主要的目的是减少GC的频率和Full GC的次数,过多的GC和Full GC是会占用很多的系统资源(主要是CPU),影响系统的吞吐量。特别要关注Full GC,因为它会对整个堆进行整理,导致Full GC一般由于以下几种情况:
    • 旧生代空间不足
      • 调优时尽量让对象在新生代GC时被回收、让对象在新生代多存活一段时间和不要创建过大的对象及数组避免直接在旧生代创建对象。
    • Pemanet Generation【永久代】空间不足
      • 增大Perm Gen空间,避免太多静态对象

      • 统计得到的GC后晋升到旧生代的平均大小大于旧生代剩余空间

      • 控制好新生代和旧生代的比例

    • System.gc()被显示调用
      • 垃圾回收不要手动触发,尽量依靠JVM自身的机制
    • 调优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堆内存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和GC策略来实现,下面来看看各部分比例不良设置会导致什么后果
      • 新生代设置过小
        • 一是新生代GC次数非常频繁,增大系统消耗
        • 二是导致大对象直接进入旧生代,占据了旧生代剩余空间,诱发Full GC
      • 新生代设置过大
        • 一是新生代设置过大会导致旧生代过小(堆总量一定),从而诱发Full GC;二是新生代GC耗时大幅度增加
        • 一般说来新生代占整个堆1/3比较合适
      • Survivor【幸存者】设置过小
        • 导致eden过小,增加了GC频率
        • 另外,通过-XX:MaxTenuringThreshold=n来控制新生代存活时间,尽量让对象在新生代被回收
    • 由内存管理和垃圾回收可知新生代和旧生代都有多种GC策略和组合搭配,选择这些策略对于我们这些开发人员是个难题,JVM提供两种较为简单的GC策略的设置方式
      • 吞吐量优先
        • JVM以吞吐量为指标,自行选择相应的GC策略及控制新生代与旧生代的大小比例,来达到吞吐量指标。这个值可由-XX:GCTimeRatio=n来设置
      • 暂停时间优先
        • JVM以暂停时间为指标,自行选择相应的GC策略及控制新生代与旧生代的大小比例,尽量保证每次GC造成的应用停止时间都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完成。这个值可由-XX:MaxGCPauseRatio=n来设置

最后汇总一下JVM常见配置

  • 堆设置:
  • -Xms:初始堆大小
    
    -Xmx:最大堆大小
    
    -XX:NewSize=n:设置年轻代大小
    
    -XX:NewRatio=n:设置年轻代和年老代的比值。如:为3,表示年轻代与年老代比值为1:3,年轻代占整个年轻代年老代和的1/4
    
    -XX:SurvivorRatio=n:年轻代中Eden区与两个Survivor区的比值。注意Survivor区有两个。如:3,表示Eden:Survivor=3:2,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5
    
    -XX:MaxPermSize=n:设置持久代大小
  • 收集器设置:
  • -XX:+UseSerialGC:设置串行收集器
    
    -XX:+UseParallelGC:设置并行收集器
    
    -XX:+UseParalledlOldGC:设置并行年老代收集器
    
    -XX:+UseConcMarkSweepGC:设置并发收集器
  • 垃圾回收统计信息:
  • -XX:+PrintGC
    
    -XX:+PrintGCDetails
    
    -XX:+PrintGCTimeStamps
    
    -Xloggc:filename
  • 并行收集器设置:
  • -XX:ParallelGCThreads=n:设置并行收集器收集时使用的CPU数。并行收集线程数。
    
    -XX:MaxGCPauseMillis=n:设置并行收集最大暂停时间
    
    -XX:GCTimeRatio=n:设置垃圾回收时间占程序运行时间的百分比。公式为1/(1+n)
  • 并发收集器设置:
  • -XX:+CMSIncrementalMode:设置为增量模式。适用于单CPU情况。
    
    -XX:ParallelGCThreads=n:设置并发收集器年轻代收集方式为并行收集时,使用的CPU数。并行收集线程数。

垃圾收集器 

  • Serial收集器

  • ​​​​​​​​​​​​​​Serial收集器是最基本、发展历史最悠久的收集器,曾经(在JDK 1.3.1之前)是虚拟机新生代收集的唯一选择。 

  • è¿éåå¾çæè¿°

  • 特性: 

    • 这个收集器是一个单线程的收集器,但它的“单线程”的意义并不仅仅说明它只会使用一个CPU或一条收集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它进行垃圾收集时,必须暂停其他所有的工作线程,直到它收集结束(Stop The World)。

  • 应用场景: 

    • Serial收集器是虚拟机运行在Client模式下的默认新生代收集器。

  • 优势: 

    • 简单而高效(与其他收集器的单线程比),对于限定单个CPU的环境来说,Serial收集器由于没有线程交互的开销,专心做垃圾收集自然可以获得最高的单线程收集效率。

  • ParNew收集器

  • è¿éåå¾çæè¿°

  • 特性: 

    • ParNew收集器其实就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除了使用多条线程进行垃圾收集之外,其余行为包括Serial收集器可用的所有控制参数、收集算法、Stop The World、对象分配规则、回收策略等都与Serial收集器完全一样,在实现上,这两种收集器也共用了相当多的代码。

  • 应用场景: 

    • ParNew收集器是许多运行在Server模式下的虚拟机中首选的新生代收集器。

  • 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Serial收集器外,目前只有它能与CMS收集器配合工作。 

    • 在JDK 1.5时期,HotSpot推出了一款在强交互应用中几乎可认为有划时代意义的垃圾收集器——CMS收集器,这款收集器是HotSpot虚拟机中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并发收集器,它第一次实现了让垃圾收集线程与用户线程同时工作。 

    • 不幸的是,CMS作为老年代的收集器,却无法与JDK 1.4.0中已经存在的新生代收集器Parallel Scavenge配合工作,所以在JDK 1.5中使用CMS来收集老年代的时候,新生代只能选择ParNew或者Serial收集器中的一个。

  • Serial收集器 VS ParNew收集器: 

    • ParNew收集器在单CPU的环境中绝对不会有比Serial收集器更好的效果,甚至由于存在线程交互的开销,该收集器在通过超线程技术实现的两个CPU的环境中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可以超越Serial收集器。 

    • 然而,随着可以使用的CPU的数量的增加,它对于GC时系统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很有好处的。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 è¿éåå¾çæè¿°

  • 特性: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是一个新生代收集器,它也是使用复制算法的收集器,又是并行的多线程收集器

  • 应用场景: 

    • 停顿时间越短就越适合需要与用户交互的程序,良好的响应速度能提升用户体验,而高吞吐量则可以高效率地利用CPU时间,尽快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合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

  • 对比分析: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VS CMS等收集器: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特点是它的关注点与其他收集器不同,CMS等收集器的关注点是尽可能地缩短垃圾收集时用户线程的停顿时间,而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目标则是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Throughput)。 
        由于与吞吐量关系密切,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经常称为“吞吐量优先”收集器。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VS ParNew收集器: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与ParNew收集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具有自适应调节策略。

  • GC自适应的调节策略: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有一个参数-XX:+UseAdaptiveSizePolicy。当这个参数打开之后,就不需要手工指定新生代的大小、Eden与Survivor区的比例、晋升老年代对象年龄等细节参数了,虚拟机会根据当前系统的运行情况收集性能监控信息,动态调整这些参数以提供最合适的停顿时间或者最大的吞吐量,这种调节方式称为GC自适应的调节策略(GC Ergonomics)。

  • Serial Old收集器

  • è¿éåå¾çæè¿°

  • 特性: 

    • Serial Old是Seria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它同样是一个单线程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 应用场景: 

    • Client模式:Serial Old收集器的主要意义也是在于给Client模式下的虚拟机使用。

    • Server模式 :如果在Server模式下,那么它主要还有两大用途:一种用途是在JDK 1.5以及之前的版本中与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搭配使用,另一种用途就是作为CMS收集器的后备预案,在并发收集发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时使用。

  • Parallel Old收集器

  • 特性: 

    • Parallel Old是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多线程和“标记-整理”算法。

  • 应用场景: 

    • 在注重吞吐量以及CPU资源敏感的场合,都可以优先考虑Parallel Scavenge加Parallel Old收集器。

    • 这个收集器是在JDK 1.6中才开始提供的,在此之前,新生代的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原因是,如果新生代选择了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老年代除了Serial Old收集器外别无选择(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无法与CMS收集器配合工作)。由于老年代Serial Old收集器在服务端应用性能上的“拖累”,使用了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未必能在整体应用上获得吞吐量最大化的效果,由于单线程的老年代收集中无法充分利用服务器多CPU的处理能力,在老年代很大而且硬件比较高级的环境中,这种组合的吞吐量甚至还不一定有ParNew加CMS的组合“给力”。直到Parallel Old收集器出现后,“吞吐量优先”收集器终于有了比较名副其实的应用组合。

  • CMS收集器

  • è¿éåå¾çæè¿°
  • 特性: 
    •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目前很大一部分的Java应用集中在互联网站或者B/S系统的服务端上,这类应用尤其重视服务的响应速度,希望系统停顿时间最短,以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CMS收集器就非常符合这类应用的需求。 
    • CMS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它的运作过程相对于前面几种收集器来说更复杂一些,整个过程分为4个步骤:
      • 初始标记(CMS initial mark) 
        初始标记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需要“Stop The World”。

      • 并发标记(CMS concurrent mark) 
        并发标记阶段就是进行GC Roots Tracing的过程。

      • 重新标记(CMS remark) 
        重新标记阶段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一般会比初始标记阶段稍长一些,但远比并发标记的时间短,仍然需要“Stop The World”。

      • 并发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并发清除阶段会清除对象。

    • 由于整个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并发标记和并发清除过程收集器线程都可以与用户线程一起工作,所以,从总体上来说,CMS收集器的内存回收过程是与用户线程一起并发执行的。

  • 优点: 

    • CMS是一款优秀的收集器,它的主要优点在名字上已经体现出来了:并发收集、低停顿。

  • 缺点: 

    • CMS收集器对CPU资源非常敏感 

      • 其实,面向并发设计的程序都对CPU资源比较敏感。在并发阶段,它虽然不会导致用户线程停顿,但是会因为占用了一部分线程(或者说CPU资源)而导致应用程序变慢,总吞吐量会降低。 

      • CMS默认启动的回收线程数是(CPU数量+3)/ 4,也就是当CPU在4个以上时,并发回收时垃圾收集线程不少于25%的CPU资源,并且随着CPU数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是当CPU不足4个(譬如2个)时,CMS对用户程序的影响就可能变得很大。

    • CMS收集器无法处理浮动垃圾 

      • CMS收集器无法处理浮动垃圾,可能出现“Concurrent Mode Failure”失败而导致另一次Full GC的产生。

      • 由于CMS并发清理阶段用户线程还在运行着,伴随程序运行自然就还会有新的垃圾不断产生,这一部分垃圾出现在标记过程之后,CMS无法在当次收集中处理掉它们,只好留待下一次GC时再清理掉。这一部分垃圾就称为“浮动垃圾”。 
        也是由于在垃圾收集阶段用户线程还需要运行,那也就还需要预留有足够的内存空间给用户线程使用,因此CMS收集器不能像其他收集器那样等到老年代几乎完全被填满了再进行收集,需要预留一部分空间提供并发收集时的程序运作使用。要是CMS运行期间预留的内存无法满足程序需要,就会出现一次“Concurrent Mode Failure”失败,这时虚拟机将启动后备预案:临时启用Serial Old收集器来重新进行老年代的垃圾收集,这样停顿时间就很长了。

    • CMS收集器会产生大量空间碎片 

      • CMS是一款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收集器,这意味着收集结束时会有大量空间碎片产生。

      • 空间碎片过多时,将会给大对象分配带来很大麻烦,往往会出现老年代还有很大空间剩余,但是无法找到足够大的连续空间来分配当前对象,不得不提前触发一次Full GC。

  • G1收集器

  • è¿éåå¾çæè¿°
  • 特性: 

    • G1(Garbage-First)是一款面向服务端应用的垃圾收集器。HotSpot开发团队赋予它的使命是未来可以替换掉JDK 1.5中发布的CMS收集器。与其他GC收集器相比,G1具备如下特点。

  • 并行与并发 

    • G1能充分利用多CPU、多核环境下的硬件优势,使用多个CPU来缩短Stop-The-World停顿的时间,部分其他收集器原本需要停顿Java线程执行的GC动作,G1收集器仍然可以通过并发的方式让Java程序继续执行。

  • 分代收集 

    • 与其他收集器一样,分代概念在G1中依然得以保留。虽然G1可以不需要其他收集器配合就能独立管理整个GC堆,但它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新创建的对象和已经存活了一段时间、熬过多次GC的旧对象以获取更好的收集效果。

  • 空间整合 

    • 与CMS的“标记—清理”算法不同,G1从整体来看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收集器,从局部(两个Region之间)上来看是基于“复制”算法实现的,但无论如何,这两种算法都意味着G1运作期间不会产生内存空间碎片,收集后能提供规整的可用内存。这种特性有利于程序长时间运行,分配大对象时不会因为无法找到连续内存空间而提前触发下一次GC。

  • 可预测的停顿 

    • 这是G1相对于CMS的另一大优势,降低停顿时间是G1和CMS共同的关注点,但G1除了追求低停顿外,还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能让使用者明确指定在一个长度为M毫秒的时间片段内,消耗在垃圾收集上的时间不得超过N毫秒。

    • 在G1之前的其他收集器进行收集的范围都是整个新生代或者老年代,而G1不再是这样。使用G1收集器时,Java堆的内存布局就与其他收集器有很大差别,它将整个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Region),虽然还保留有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新生代和老年代不再是物理隔离的了,它们都是一部分Region(不需要连续)的集合。

    • G1收集器之所以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是因为它可以有计划地避免在整个Java堆中进行全区域的垃圾收集。G1跟踪各个Region里面的垃圾堆积的价值大小(回收所获得的空间大小以及回收所需时间的经验值),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列表,每次根据允许的收集时间,优先回收价值最大的Region(这也就是Garbage-First名称的来由)。这种使用Region划分内存空间以及有优先级的区域回收方式,保证了G1收集器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收集效率。

  • 执行过程: 

  • G1收集器的运作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ing) 

      • 初始标记阶段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并且修改TAMS(Next Top at Mark Start)的值,让下一阶段用户程序并发运行时,能在正确可用的Region中创建新对象,这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耗时很短。

    •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 

      • 并发标记阶段是从GC Root开始对堆中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找出存活的对象,这阶段耗时较长,但可与用户程序并发执行。

    • 最终标记(Final Marking) 

      • 最终标记阶段是为了修正在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标记记录,虚拟机将这段时间对象变化记录在线程Remembered Set Logs里面,最终标记阶段需要把Remembered Set Logs的数据合并到Remembered Set中,这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是可并行执行。

    • 筛选回收(Live Data Counting and Evacuation) 

      • 筛选回收阶段首先对各个Region的回收价值和成本进行排序,根据用户所期望的GC停顿时间来制定回收计划,这个阶段其实也可以做到与用户程序一起并发执行,但是因为只回收一部分Region,时间是用户可控制的,而且停顿用户线程将大幅提高收集效率。

  • 1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