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算法16:全排列 II

主要是我自己刷题的一些记录过程。如果有错可以指出哦,大家一起进步。
转载代码随想录
原文链接:
代码随想录
leetcode链接:47. 全排列 II

题目:

给定一个可包含重复数字的序列 nums ,按任意顺序 返回所有不重复的全排列。

示例:

示例 1:

输入:nums = [1,1,2]
输出:
[[1,1,2],
 [1,2,1],
 [2,1,1]]

示例 2:

输入:nums = [1,2,3]
输出:[[1,2,3],[1,3,2],[2,1,3],[2,3,1],[3,1,2],[3,2,1]]

提示:

1 <= nums.length <= 8
-10 <= nums[i] <= 10

思路:

这道题目和46.全排列的区别在与给定一个可包含重复数字的序列,要返回所有不重复的全排列。

这里又涉及到去重了。

在40.组合总和II 、90.子集II我们分别详细讲解了组合问题和子集问题如何去重。

那么排列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套路。

还要强调的是去重一定要对元素进行排序,这样我们才方便通过相邻的节点来判断是否重复使用了。

我以示例中的 [1,1,2]为例 (为了方便举例,已经排序)抽象为一棵树,去重过程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图中我们对同一树层,前一位(也就是nums[i-1])如果使用过,那么就进行去重。

一般来说:组合问题和排列问题是在树形结构的叶子节点上收集结果,而子集问题就是取树上所有节点的结果。

在46.全排列中已经详细讲解了排列问题的写法,在40.组合总和II 、90.子集II 中详细讲解了去重的写法,所以这次我就不用回溯三部曲分析了,直接给出代码,如下:

C++代码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 (vector<int>& nums, vector<bool>& used) {
        // 此时说明找到了一组
        if (path.size() == nums.size()) {
            result.push_back(path);
            return;
        }
        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i++) {
            // used[i - 1] == true,说明同一树枝nums[i - 1]使用过
            // used[i - 1] == false,说明同一树层nums[i - 1]使用过
            // 如果同一树层nums[i - 1]使用过则直接跳过
            if (i > 0 && nums[i] == nums[i - 1] && used[i - 1] == false) {
                continue;
            }
            if (used[i] == false) {
                used[i] = true;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 used);
                path.pop_back();
                used[i] = false;
            }
        }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permuteUnique(vector<int>& nums) {
        result.clear();
        path.clear();
        sort(nums.begin(), nums.end()); // 排序
        vector<bool> used(nums.size(), false);
        backtracking(nums, used);
        return result;
    }
};

拓展

大家发现,去重最为关键的代码为:

if (i > 0 && nums[i] == nums[i - 1] && used[i - 1] == false) {
    continue;
}

如果改成 used[i - 1] == true, 也是正确的!,去重代码如下:

if (i > 0 && nums[i] == nums[i - 1] && used[i - 1] == true) {
    continue;
}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上面我刚说的,如果要对树层中前一位去重,就用used[i - 1] == false,如果要对树枝前一位去重用used[i - 1] == true

对于排列问题,树层上去重和树枝上去重,都是可以的,但是树层上去重效率更高!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抽象?

来来来,我就用输入: [1,1,1] 来举一个例子。

树层上去重(used[i - 1] == false),的树形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树枝上去重(used[i - 1] == true)的树型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这道题其实还是用了我们之前讲过的去重思路,但有意思的是,去重的代码中,这么写:

if (i > 0 && nums[i] == nums[i - 1] && used[i - 1] == false) {
    continue;
}

和这么写:

if (i > 0 && nums[i] == nums[i - 1] && used[i - 1] == true) {
    continue;
}

都是可以的,这也是很多同学做这道题目困惑的地方,知道used[i - 1] == false也行而used[i - 1] == true也行,但是就想不明白为啥。

所以我通过举[1,1,1]的例子,把这两个去重的逻辑分别抽象成树形结构,大家可以一目了然:为什么两种写法都可以以及哪一种效率更高!

是不是豁然开朗了!!

自己的代码

class Solution {
    vector<vector<int>>result;
    vector<int>path;
    void dfs(vector<int>& nums, vector<bool>used) {
        if (path.size() == nums.size()) {
            result.push_back(path);
            return;
        }
        int curDepthDup[25]{0};
        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i) {
            if (used[i] == true|| curDepthDup[nums[i] + 10] == 1) {      //已经被用过了,就不能再用了
                continue;
            }
            curDepthDup[nums[i] + 10] = 1;
            path.push_back(nums[i]);
            used[i] = true;
            dfs(nums, used);
            used[i] = false;
            path.pop_back();
        }
        return;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permuteUnique(vector<int>& nums) {
        vector<bool>used(nums.size(), false);
        dfs(nums, used);
        return result;
    }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